尊师重教的典故和成语

有哪些尊师重教的典故、成语?都说几个!好的加分!

一、尊师重教的典故:

1、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2、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3、毛泽东: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毛泽东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毛泽东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毛泽东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谦让道:“您是主席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二、尊师重教的成语:

1、一字之师

拼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译文:郑谷改齐己《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例句:他是文学巨匠,更是我的一字之师。 

2、师道尊严

拼音:shī dào zūn yán

解释:本指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改变其意思,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西汉戴圣编纂《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译文: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尊师重教。

近义词:师严道尊、尊师重教

例句:传承师道尊严,不忘民族初心。

3、尊师重道

拼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解释: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译文:臣听说圣明的君主王候,哪个不是尊师重道的。

例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扩展资料

尊师重教的名言: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2、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3、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

译文: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4、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译文: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就:靠近。

5、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9-04
一、尊师重教的典故:
1、程门立雪
宋朝时,杨时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着了。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程颐才慢慢睁开眼睛,见杨时、游酢站在面前,吃了一惊,说道:“啊!他们两位还在这儿没走?”
这时候,门外的雪已经积一尺多了,而杨时和游酢并没有一丝疲倦和不耐烦的神情。杨时这种尊敬老师的优良品德,一直受到人们的称赞。“程门立雪”这一典故表达了古代中国尊师重教的教育传统和诚心求学的精神。
2、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
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
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3、毛泽东:老师应上座
徐特立是毛泽东学生时代的一位老师。当徐老60华诞时,毛泽东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表示自己的敬佩之情,信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是我3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
新中国成立之初,徐特立应毛泽东邀请从南方来到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家中专做了湘笋和青椒等湖南家乡菜为老师洗尘。毛泽东说:“没有好菜吃。” 徐特立表示“人意好,水也甜”。
上桌时,毛泽东要徐特立坐上席,徐老说:“您是全国人民的主席,应该坐上席。”毛泽东谦让道:“您是主席的老师,更应该坐上席。”硬是让老师坐了上席。几天后,毛泽东还把自己的呢大衣给老师,作送别礼。
二、尊师重教的成语:
1、一字之师
拼音:yī zì zhī shī
解释: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之师。比喻从别人那学到一点东西也是自己的老师。
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译文:郑谷改齐己《早梅》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整理三衣,恭恭敬敬地向郑谷拜了一拜。从此,众多读书人就把郑谷看做齐己的“一字之师”。
用法:作宾语;指改正一个字的老师。
例句:他是文学巨匠,更是我的一字之师。

2、师道尊严
拼音:shī dào zūn yán
解释:本指为师之道,在于尊重人性,严谨为学,即所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后改变其意思,多指为师之道尊贵、庄严。
出处:西汉戴圣编纂《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译文:求学的道理,尊敬老师是最难做到的。教师受到尊敬,然后知识(学问)才会受到尊重;知识受到尊重,然后民众才懂得敬重学业。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尊师重教。
近义词:师严道尊、尊师重教
例句:传承师道尊严,不忘民族初心。
3、尊师重道
拼音:zūn shī zhòng dào
解释:指教师指引的应该遵循的道理,也指教师传授的知识。尊敬师长,重视自己的教育事业。
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孔僖传》:“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
译文:臣听说圣明的君主王候,哪个不是尊师重道的。
例句: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扩展资料
尊师重教的名言:
1、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关汉卿
2、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康有为《政论集在浙之演说》
3、敬教劝学,建国之大本;兴贤育才,为政之先务。——《朱舜水集•劝兴》
译文:重视教育是建国的根本,培养人才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任务。
4、人不可以不就师矣。——(汉)王符《潜夫论赞学》
译文:人不能没有老师指导学习。就:靠近。
5、人非生而知之,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唐〕韩愈《师说》
译文: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问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程门立雪】 杨时字叫中立,是剑南将乐地方的人。小的时候就很聪颖显得与众不同,善写文章。年稍大一点既潜心钻研经史,宋熙宁九年,他考上了进士及第。当时,河南程颢和弟弟程颐在熙宁、元丰年间讲孔子,孟子宏伟独到的学术,河南洛阳这些地方的学者都去拜他们为师。杨时被调去做官他都没有去,在颍昌以学生礼节拜程颢为师,师生相处得很好。杨时回家的时候,程颢目送他说:“吾的学说将向南方传播了。”又过了四年程颢去世了,杨时听说以后,在卧室设了程颢的灵位哭祭,又用书信讣告同学的人。程颢死以后,又到洛阳拜见程颐,这时杨时已四十岁了。一天,他去看望程颐,程颐正闭着眼睛坐着,杨时与游酢(音zuò)就侍立在门外没有离开,程颐已经察觉的时候,那门外的雪已经一尺多深了。但他依然站在那里。 【倒履相迎】 蔡邕是汉朝著名的大学者,文史、音乐、天文样样精通,可谓学识渊博,名重一时。但他和人交往从不摆架子,还特别喜爱结交有真才实学的人。一天,蔡邕正在房中休息,家人向蔡邕报告说,门外来了一位自称王粲的客人。蔡邕一听,急忙跳下床来,穿上鞋子就往门外跑。由于太慌忙,把右脚的鞋子穿到了左脚上,把左脚的鞋子穿到了右脚上,而且两只鞋都倒穿着。站在门外的王粲一看闻名天下的蔡先生是这个模样,便抿着嘴笑起来。家人看到王粲,不禁惊呆了:没想到这个王粲只是一个长得又瘦又小的少年!像蔡邕这样德高望重的学者,却对一个孩子这样尊重,难道不怕有失身份吗?蔡邕看出了家人的疑惑,就说:“这位王粲,才华出众,我蔡邕都不如他呀!我家的全部书籍和文章都应该赠送给他。”王粲的确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出身名门,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曾位列三公;父亲王谦为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他自己是当时名满天下的“建安七子”之一,年少时就相当有才名,曾写下了《登楼赋》和《七哀诗》这样千古传诵的名篇。王粲记忆超群,过目不忘。有一次,他与朋友一起走路,见路旁有座石碑,两个人站在那里把碑文看了一遍。朋友开玩笑问他:“你能把碑文背下来吗?”王粲竟然转过身去,一字不差地背了下来。还有一次,王粲看别人下棋,忽然棋盘上的棋子不小心被人碰乱了,无法再下。正当下棋的人相互埋怨时,王粲不声不响上前去将棋子摆好,结果与散乱之前一模一样,围观的人都佩服得不得了。看来,王粲这个人确实才华出众,智力超群,值得人景仰。难怪连蔡邕这么有名的学者都那样敬重他。在古代,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地位、尊卑是分得非常清楚的。蔡邕能够放下大学者的身份,唯才是重,对年轻的王粲倒履相迎,不能不令人敬佩。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