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阡陌入神坛是天坛街、地坛街的由来?

如题所述

“天坛”“地坛”,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是帝王与天地之神俯仰对话的圣地。在中国古代,祭天是国家大典,也是帝王权力的象征。从汉代开始,祭天大礼即在南郊圜丘举行。古代文献记载:郊祀分南郊和北郊,南郊祭天,即祭昊天上帝,其祭坛坛制为圜丘,在冬至日祭礼;北郊祭地,即祭皇地祇,其祭坛坛制为方丘(又称方泽),在夏至日举行祭祀。因而,提到“天坛”,人们自然会想到北京壮阔华丽的“天坛”,那里正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天的场所。

..沈阳天坛遗址

在盛京城早年也曾有过“天坛”“地坛”,只不过规模略小些。沈阳的天坛旧址,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逐渐毁损,解放初还有遗迹可寻,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如今看到的也只是方位性的遗迹了。在沈阳市的东陵区,一片新式的住宅小区间,“天坛一街”和“天坛二街”的名称,也总算是留住了“天坛”曾经存在的一些蛛丝马迹。这里的街道,表情淡漠,车流行人也不能打扰秘不可宣的安宁,天坛,就消逝在这街边。

其实,通过堂子祭天和萨满跳神是满族最初来表达对天神崇拜的传统方式。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以后,严禁民间再设立堂子,堂子祭天成为统治集团所专有的宗教活动,也成为一种权力的象征。天聪九年(1635年),皇太极获元传国玺,认为是天命所归,于是,采纳大臣范文程的建议,也开始建圜丘祭天。天聪十年四月初八日,皇太极受诸王大臣所上“宽温仁圣皇帝”尊号,改国号曰清,改年号为崇德元年,斋戒三日,然后亲率诸贝勒大臣于南郊天坛(圜丘)祭告天地,首开清朝皇帝祭天之先河。

盛京天坛,无论是从位置的选择还是形制结构,显然都仿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的北京南郊圜丘,只是坛制规模较小,建筑材料也较简陋。另外,坛制三层,各高三尺,层面环砌为九重、七重、五重,坛径尺寸也是九的倍数,符合宋代以来“为坛之制,当用阳数”的传统。一、三、五、七、九等单数称作阳数,阳代表天,三也代表中国传统的“三才”思想,天上有三星、三公,地有三形,人间有三皇、三公。最高的阳数,代表天的至高至大,皇帝自称天子,所以又称“九五”之尊。皇太极接受了中国这种传统的祭天方式,即表明了他是中国的皇帝,要与明朝争夺天下。

皇太极虽然采纳了汉臣的建议,仿效中原皇帝在盛京南郊建立了天坛,并制定了一整套圜丘祭天的礼仪,但满族传统的堂子祭天并未废止,仍然十分重视。从崇德元年(1636年)称帝开始,到他去世的八年时间里,冬至圆丘祭天大典共举行了六次,皇太极亲祭的只有崇德元年这一次,其余五次均是遣官代祭;而元旦祭堂子共七次,皇太极亲祭的就有六次。可见,在皇太极的心目中,传统的堂子还是高于外来的圜丘。

..沈阳天坛图

《沈阳县志》记载,顺治元年(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以后,盛京天坛即行废弃。然而据《盛京通志》记载,顺治十三年(1656年)定制,“凡盛京坛内有应修之处,俱着盛京工部随时查估修理”,并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和四十八年(1783年)皇帝东巡时,对天坛曾两度重修。可见,《沈阳县志》记载有误。在乾隆四十三年维修时,发现原砖砌阶台三层,因泛碱损坏较多,如用新砖修补,新旧不一,于是决定拆下围墙旧砖,拣选与阶台颜色一致的整砖进行粘补。乾隆四十八年,高宗第四次东巡盛京,曾撰《坛庙恭纪》诗,记载盛京坛庙原委。

直到20世纪20年代,天坛的遗址一还很明显。当时天坛北面还有一个村庄叫天坛村。天坛周围是圆形的外郭,中央有稍大的圆形祭坛,其北、西方各建有一个小圆坛,坛高有六尺五寸。当时坛上遗留有蓝色琉璃瓦,四壁是黑色琉璃瓦。

随着日月的流逝,盛京天坛已无迹可寻,附近的天坛村也早已融入沈阳城区,高楼林立了。

与“天坛”同时所建的盛京“地坛”,建在抚近门(大东门)外五华里处,即今天沈阳市大东区小东门外善邻路一段瑞光里的地方,那里的“地坛街”也正是因此而得名的。《盛京通志》记载:“建方泽,旧制二层,四周以方坝蓄水,每层方面递加墁砌,上层建方六丈,下层建方八丈,高二尺四寸。第一层恭祀地祇,位向北,列圣东西向。第二层以五岳、五镇、四渎、列祖、山陵配祀,东西向。”盛京地坛也是参照北京地坛而建,坛为方形,两层,尺度皆为偶数,属阴数,代表地祇。自从1636年11月之后,政务缠身的皇太极就不大亲临祭祀活动,而是由王公大臣代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奉旨重修,四十八年(1783年)修竣。随着岁月的流失,地坛也逐渐颓坏不存,现已完全变成居民区了。

除天坛、地坛外,雍正年间在沈阳还曾建有“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俗称风雨坛)“先农坛”等众多的“坛”,均系盛京时皇室祭祀活动的场所,坛内曾供奉五花八门的崇拜神祇。“社稷坛”在小西门(天佑门)外西南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祭的是社(土地)稷(谷神)。“社稷坛”的台面上敷五种颜色的土,寓意“土地广博”,代表帝王所掌握的版图。其他“风雨坛”“先农坛”祭祀的神灵不说自明。“风雨坛”在社稷坛之南,雍正十一年知县蔡书开建。“先农坛”在大南门(德盛门)外东南隅,五里河之南。雍正五年(1727年)建,春秋致祭。

如今,这些古迹建筑均已不存,只留存在沈阳市区的街、路、巷的地名中了。“风雨坛街”位于沈河区南部,因“风雨坛”与其相邻而得名。“社稷坛巷”原名“胡家园子胡同”,位于沈河区中部,因“社稷坛”在其巷内而得名。“先农坛路”位于沈河区东部,因“先农坛”在其路南而得名。

..沈阳地坛图

盛京有“天坛”“地坛”及众多的“坛”,是因为皇太极及清朝的帝王都曾笃信自己是谨奉了天地的暗示与期待,肩负着使命与责任,他们在这里虔诚而庄严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祭祀。而如今,“天坛”“地坛”及众“坛”街巷,唯有寻常阡陌,一切都云飞水逝,一切却又似乎从未消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