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第周是谁?

如题所述

童第周(Tung TC),男,1902年5月出生,浙江省鄞县人,是我国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共党员。生前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他是卓越的实验胚胎学家,我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他1922年毕业于宁波效实中学。 他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同年到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助教。1930年到比利时的布鲁斯尔自由大学留学。1934年获布鲁斯尔自由大学博士学位,后到英国剑桥大学作短期访问并于年底回国,任山东大学生物系教授。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山大内迁到四川万县。1938年国立山东大学迁往青岛并接收私立青岛大学校产,山大更名为国立青岛大学,他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1958年,山东大学由青岛又迁回济南,1946年他任山东大学动物学系教授、系主任。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应美国洛氏基金会邀请到美国耶鲁大学任客座研究员, 于1949年3月回到国立山东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继续担任山东大学动物系教授兼系主任。1950年他授聘兼任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青岛海洋生物研究室主任。1951年任 山东大学副校长 。1955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并任生物地学部副主任。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59年该所扩建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他仍任所长。1960年,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分为生物学部和地学部,他任生物学部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1977年出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细胞遗传学研究室主任、副所长、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在将近50年的科学研究中,他一直从事实验胚胎学、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等领域的研究,是中国实验胚胎学研究的创始人之一。还担任第三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编辑本段]贡献 他在两栖类(蟾蜍和黑斑蛙)胚胎发育的研究中,明确指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从而证明这种感应能力是由一种未知的化学物质,通过细胞间的渗透作用,诱导和决定胚胎纤毛的运动方向。 他在鱼类的胚胎发育能力和细胞遗传方面也作出了贡献。 他带领的研究组在掌握了文昌鱼的饲养、产卵和人工授精等必要技术的基础上,对文昌鱼胚胎发育机理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论证了文昌鱼属于介乎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之间,是进化上的过渡类型。 在研究细胞核与细胞质的关系时,他发现不仅仅是细胞核来决定细胞质发育方向,而是细胞质也决定细胞核的命运,核与质之间不是彼此完全孤立 ,而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构造上它们可以互相沟通,在功能上它们可以互相诱发和抑制。这便是被称谓的:核质关系理论。 他还和美籍华裔科学家牛满江合作,探讨鲫鱼和鲤鱼的信息核糖核酸对金鱼尾鳍的影响。结果证明,这种核糖核酸能诱导金鱼尾鳍的双尾变成单尾等。从而开拓了在发育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中一个非常值得进一步探索的研究领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0-22

童第周(1902.5.28-1979.3.30),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被誉为“中国克隆之父”。
1927年,童第周毕业于复旦大学,后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系任教;1934年起,在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任教;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1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长;1978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童第周通过对两栖类和鱼类的研究,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通过研究文昌鱼的个体发育和分类地位,在对核质关系的研究中取得重大成果;1963年首次完成鱼类的核移植研究,为20世纪70、80年代国内完成鱼类异种间克隆和成年鲫鱼体细胞克隆打下基础。

第2个回答  2017-10-22

童第周(1902——1979)塘溪镇童村人,我国试验胚胎学创始人。著名生物学家,世界生物学界异种克隆先驱。192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30年赴比利时留学,1934年获博士学位。曾任山东大学、中央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教授,英国剑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研究员。历任山东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政协副主席。是享誉世界的卓越科学家。
童先生实现了鱼的核移植技术,可以说是克隆的前期技术。诺贝尔奖也曾考虑过童先生,然后,童先生去世了,诺奖是不颁给逝者的,所以,和诺奖失之交臂。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