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状元大多仕途不顺有的还不如举人

如题所述



一个秀才,要想成为状元,必须经过童子试、省试、中考、殿试四关。除了宫廷考试,几乎每一关都是千军万马的独木桥。竞争之激烈,难度之大,远非现在的高考所能相比。


可见状元确实是知识界的巅峰之作,在百姓心目中有“天上第一轮中得大奖,天下万姓仰视”的殊荣。同样,朝廷也很重视状元。状元产生后,一定会进入翰林院,陪伴皇帝,在仕途上面临无数的升迁机会。所以在古代,被状元崇拜的人很多。


以宋朝为例。宋朝对状元真的很好。10年内,冠军可以进入权力中心执掌权力。王增、吕蒙正、李迪、宋楠等名人都是真正的冠军。


以明朝为例。明朝276年,一共产生了90个状元。最后有17个官员到宰相。大概五个冠军里面就有一个总理。


与宋代、明代等朝代相比,清代状元的仕途并不尽如人意。据资料显示,第一位状元傅以渐生于清朝1646年,最后一位状元刘春林生于1904年。250年间,共诞生114位状元,数量超过明朝。但是从官员到总理只有14个状元。他们是、许、庄有功、戴渠恒、潘、张、翁同_、孙嘉耐、许志、陆润祥。大约八个冠军中只有一个总理。


当个部委大学士,省长等实权部长也不错。那么,他们中有多少人以状元的身份成为清朝的大臣、督抚、督抚呢?


不多。


资料显示,清代有21位大臣,6位巡抚。也就是说,大约四个状元中只有一个大臣和总督。


值得一提的是,乾隆皇帝爱才,敢于提拔重用状元。乾隆年间,6位状元当上了宰相,7位状元当上了各部大臣,1位状元当上了总督,共计14位,约占状元总数的八分之一。


在清朝,能成为宰相、部院大臣、巡抚的状元只是少数。大部分状元在官场都是弱势。


按规定,翰林院新状元的职务是编修,品级从六品起。从档次来看,不低。因为其余的进士,无论是作为翰林院的正骐品的编辑,还是作为翰林院的审骐品,都有较低的级别。然而,许多顶级学者一生都在翰林院的职位上经历了起伏,或略有晋升。


比如浙江宁波的考生张_,考状元的时候才32岁,正是壮年。然而,张_的仕途却很不如意。在翰林院做了几年编修、讲学、读书等闲职,做了地方考官。最后国子监四年级的官员敬酒。


张_的另一位探花者是潘祖荫。都察院官潘祖荫是帝国官,法务部官,兵部官,工部官等。他也是军务尚书,军衔是一品。


张_的同科还有一个叫李鸿藻的考生。李鸿藻只是十八进士中的一员,排名远不如张_,但他的事业却蒸蒸日上。45岁从一品都察院左都御史、官至礼部尚书、大学士协办、吏部尚书。联合赞助大学学位相当于总理。


潘祖荫和


比如我们所熟悉的左。左一生三次进京赶考,都以为名,均以失败告终。一怒之下,左宣布不再参加考试。因此,左一生只有一个举人身份。后来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左得以出山,先后为张、罗、曾国藩效力。左确有行军打仗的本领,屡因战功被提升。他的官阶是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东葛大学士、军务尚书等。封他为二等,拜相封侯,比状元漂亮多了。


有趣的是,左一直担心自己的举人身份。1874年,左任陕甘总督时,向慈禧太后提出要进京赶考。慈禧太后忍不住笑了:你一个事业有成的成功人士,和一帮小伙子一起参加考试?你不感到羞耻,法庭感到羞耻。于是,左被慷慨地赏赐了一个“同宗进士”。


左终于解决了他的夙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