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长多少米?宽多少米?高多少米?

如题所述

长城长度是6300公里,平均高度为7.8米,其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5.8米,长城是古代国防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建在高山或危险的平原上。它是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建造的。在平原或重要山口,地形很高;在高山地区,地形越低越窄。
为了节省人力和成本,即使在最陡峭的地方也不可能建造。采用“危墙”和“裂墙”的方法,方便居永关和大田。河北、靖安三省陵墓一般高7、8米,底部厚6、7米,顶宽4、5米。在墙的顶部,建造了一堵1米高的墙,以防止巡逻队坠落。
外面有一堵堆叠的墙,大约2米高。在堆叠墙的顶部设置一个了望塔,在底部设置一个洞来观察敌人并发射滚石。在一些重要的墙的顶部,也有许多障碍来阻挡敌人谁应该爬墙。
明朝中期,长城的防御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长城的顶部,敌人的建筑物或平台被用来容纳巡逻队、储存武器、食物,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06
1、券门:由于平时不少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即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2、垛口:在墙顶外侧的迎敌方向,修筑有两米高的齿形垛口,是战斗人员了望敌情、射击敌人时掩护自己用的。具体构造时:从墙上地坪开始砌至人体胸腹部高度时,再开始砌筑垛口。垛口一般砌筑成矩形。垛口上部砌有一个小方洞即了望洞。了望洞的左右侧面砖呈内外八字形,这是为了便于了望敌人,又不易被敌箭射中。下部砌有一个小方洞,是张弓发箭的射孔。射孔底面向下倾,便于向城下射击敌人。
古时射孔射程有三限:从射孔上限射出的箭,可中的人心胸以上及头部,称"中头彩";中限可射中敌人腰腹部,称"截腰";下限可射中敌人的腿部,称"钉足"。如果敌人靠近城墙,射孔就无法发挥作用,只有靠投掷石块、火球一泪的武器来组织敌人架梯攻城。垛口的宽度约一点五米至一点六米,一般能并排遮掩两个人的身体,高度约二米,垛口之间距离不大于垛口宽度的三分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城门中轴线两侧的垛口都是构筑成对称的。

3、 垛墙:又称雉堞,设在马道外侧,基厚48厘米到40厘米。垛墙上半部开垛口,下半部砌擂石口,与垛口相错排列,也有每两个垛口才砌一个擂石口的。垛墙的砌法都是用素灰砌内外两皮城砖墙,两皮墙都顺砌十字缝,没有丁砖拉接。墙顶和垛口上再加一层预烧的封顶砖,封顶砖扩等于垛墙顶宽,上面做成坡顶,极个别垛口用垛石口。

4、宇墙(女墙):在城墙顶的内侧,修有一道与垛口并行的矮墙,高约一米,叫宇墙,又叫女儿墙,它起着栏杆的作用。构筑时,一般是从一层与墙体同宽的压面条石开始的,压面条石之上开始砌筑女儿墙。女儿墙的宽度一般比压面条石略窄,用实体墙砌筑法,砌六层或八层条砖,顶面砌筑一层脊砖,脊砖是专门烧制的,也有的是在施工时用泥刀砍制而成的。

5、单边墙:所谓单边墙是当地群众的叫法,它与普通城墙的区别就在于它仅是一堵薄墙。单边墙砌在山势极险、山脊高耸而薄、并且边墙外侧也没有人马通过的地段。在北京附近的司马台长城就有一段著名的单边。单边墙是限于形势迫不得已才采取的建筑类型,大都采用表面未经加工的粗大毛石砌筑,以素灰做粘接材料。因为地形多变,单边墙的高度也不统一,大约在2到3.5米之间。

6、 障墙:障墙一词是近年来在研究长城的著作中出现的约定俗成的叫法,指的是"天梯"式马道上沿大阶台边缘建造的与垛墙垂直相撞的包墙。其形制、高度与作法都与宇墙相似。它居高临下,朝向低谷方向,是为了防卫已进入边墙内侧敌人进攻而设置的。最明显的如慕田峪长城,其边段城墙上,垛墙已全部残毁,但在它的内外墙面上都有擂石口的溜道,可见是两面皆设垛口的。

7、 挡马墙(拒马沟):长城城墙外面敌方向在冷兵器的射程范围内修建的矮墙或沟堑。阻止敌兵快速靠近城墙的辅助防御工事,其实并不是完全为防御敌骑兵而进行的设计。

8、城墙顶面:顶面一般宽约五米,可容五马并骑,十人并行。为了防滑,路面多用三至四层方砖铺砌而成,铺砖方法采用十字缝的形式,用石灰勾缝砌筑,嵌缝平整。这样做客观上还防止了破环地面的野草滋生。有的地段,由于地形陡峭,长城城墙只能依山势修筑城倾斜的,这时城墙的顶面也就用条石或青砖砌成阶梯形的地面,叫做梯道,否则人员难以行走。有的梯道顺山脊从山脚一直砌到山顶。

9、马道:在城楼旁边,靠内檐墙一般都有一条倾斜的,从地面通向城墙顶面的通道,它是人、马上下城墙的通路,叫做马道。马道宽约五至六米,道的内侧一面砌筑有一米上下的宇墙,起栏杆作用。由于马道一般都是三十度上下的倾斜面,为了防滑,道面全将青砖侧面朝上,砌筑成十字形的嵌缝。有的城墙较高,马道还修城二次阶形,在地面马道的入口处,还建有门楼。像嘉峪关东西两城楼的北侧,均筑有宽敞的马道。

10、 排水沟及吐水嘴:为了能及时排泄积于城墙顶地面上的积水,每隔一段距离,就筑有一道排水沟,雨水通过排水沟及内檐墙上的吐水嘴排于城墙基础之外。吐水嘴一般均伸出墙面一米左右,很好地保护了墙基不被雨水长久侵蚀冲刷。

11、城门洞:最早的关隘城门洞,是用"过木"的办法构筑的;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砖的广泛使用,城门洞改为用砖、石伐(石旋)的办法构筑由于城门洞平时是交通衢道,战时是出击敌人的通口,所以要求它能构筑得宽敞一些。但采用"过木"的办法往往满足不了要求,它只能适用于跨度很小的门洞。采用伐(石旋)的办法,油漆是半圆(石旋),则可以使城门洞的跨度增大到所需要的尺寸,不少关隘地门洞跨度宽达五至八米。一般先用长方形条石做基础,再用三至五层长方形条石构筑台基,高约一至一点五米,再上用水平砖砌筑"上身"。达到设计的要求后,再伐(石旋)。伐(石旋)时,又根据构筑要求,用立砖伐(石旋)一层再砌一层伏砖,一般均要砌筑立砖、伏砖三至五道。门洞上方嵌有长方形时刻门额。上面镌刻关隘名称等。有些门洞的伐(石旋)的上方砌几层雕有花饰的砖或砌石活,以增加门洞庄严华美。门洞内还装有两扇木质大门,有的外包铁皮,防止攻城敌人从城门洞突入。

12、 城楼:城楼是战时观察关外敌情,指挥作战用的。一般采用一、两层,多至三层的大屋顶建筑形式。

13、 墙台:台面与城墙顶面相差不大,只是突战台:在长城沿线的险要地方,筑有一座比敌楼高达的建筑物,它驻守有较多士兵,储存有较多的粮秣、武器,是长城沿线上次于关隘的据点。底面积有十米见方,高达十二米左右,上下分三层,底层是一座设有门窗的高台,第二层开有门洞箭窗射孔和了望孔,这是住人和堆放武器、物资的地方,顶层是敞顶的,四周筑有垛口

举例:八达岭长城

八达岭长城典型地表现了万里长城雄伟险峻的风貌。作为北京的屏障,这里山峦重叠,形势险要。气势极其磅礴的城墙南北盘旋延伸于群峦峻岭之中,视野所及,不见尽头。依山势向两侧展开的长城雄峙危崖,陡壁悬崖上古人所书的"天险"二字,确切的概括了八达岭位置的军事重要性。(1505年),嘉靖、万历年间曾修葺。关城有东西二门东门额题“居庸外镇”,刻于嘉靖十八年(1539年);西门额题“北门锁钥”,刻于万历十年(1582年)。两门均为砖石结构,券洞上为平台,台之南北各有通道,连接关城城墙,台上四周砌垛口。前后共建墩台1316座。
第2个回答  2022-05-15
长城长度是6300公里,平均高度为7.8米,其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5.8米,长城是古代国防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建在高山或危险的平原上。它是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建造的。在平原或重要山口,地形很高;在高山地区,地形越低越窄。
为了节省人力和成本,即使在最陡峭的地方也不可能建造。采用“危墙”和“裂墙”的方法,方便居永关和大田。河北、靖安三省陵墓一般高7、8米,底部厚6、7米,顶宽4、5米。在墙的顶部,建造了一堵1米高的墙,以防止巡逻队坠落。
外面有一堵堆叠的墙,大约2米高。在堆叠墙的顶部设置一个了望塔,在底部设置一个洞来观察敌人并发射滚石。在一些重要的墙的顶部,也有许多障碍来阻挡敌人谁应该爬墙。
明朝中期,长城的防御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长城的顶部,敌人的建筑物或平台被用来容纳巡逻队、储存武器、食物,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第3个回答  2022-05-14
长城长度是6300公里,平均高度为7.8米,其厚度较宽,基础宽度均有6.5米,墙上地坪宽度平均5.8米,长城是古代国防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建在高山或危险的平原上。它是根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建造的。在平原或重要山口,地形很高;在高山地区,地形越低越窄。
为了节省人力和成本,即使在最陡峭的地方也不可能建造。采用“危墙”和“裂墙”的方法,方便居永关和大田。河北、靖安三省陵墓一般高7、8米,底部厚6、7米,顶宽4、5米。在墙的顶部,建造了一堵1米高的墙,以防止巡逻队坠落。
外面有一堵堆叠的墙,大约2米高。在堆叠墙的顶部设置一个了望塔,在底部设置一个洞来观察敌人并发射滚石。在一些重要的墙的顶部,也有许多障碍来阻挡敌人谁应该爬墙。
明朝中期,长城的防御工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在长城的顶部,敌人的建筑物或平台被用来容纳巡逻队、储存武器、食物,大大增强了长城的防御功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