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唐朝宰相李昭德的评价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丘愔:其干济小才,不堪军国大用。直以性好凌轹,气负刚强,盲聋下人,刍狗同列,刻薄庆赏,矫枉宪章,国家所赖者微,所妨者大。天下杜口,莫敢一言,声威翕赫,日已炽盛。……臣观其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近者新陷来、张两族,兼挫侯、王二仇,锋锐理不可当,方寸良难窥测。(《陈李昭德罪状疏》)
李显:故李昭德勤恪在公,强直自达。立朝正色,不吐刚以茹柔;当轴励词,必抗情以历诋。墉隍府寺,树勣良多,变更规模,殁而不朽。道沦福善,业亏嫉恶,名级不追,风流将沫。式旌坏树,光被幽明。(《赠李昭德左御史大夫制》)
张鷟:李昭德志大而器小,气高而智薄,假权制物,扼险凌人,刚愎有余,而恭宽不足,非谋身之道也。
刘昫:昭德强干为臣,机巧莅事,凡所制置,动有规模。武承嗣方持左相权,将立为皇太子,寻更所任,复寝其谋,咸由昭德之言,能拒则天之旨。又观其诛侯思止,法王庆之,挫来俊臣,致朋党渐衰,谀佞稍退。又则天谓承嗣曰:"我任昭德,每获高卧,代我劳苦,非汝所及也。"此则强干机巧之验焉。公忠之道,亦在其中矣。不然,则何以致是哉!若使昭德用谦御下,以柔守刚,不恃专权,常能寡过,则复皇嗣而非晚,保臣节而必终。盖由道乏弘持,器难苞贮,纯刚是失,卷智不全。所以丘愔抗陈,邓注深论,瓦解而固难收拾,风摧而岂易扶持。自取诛夷,人谁怨怼?
宋祁:昭德、顼进不以道,君子耻之。虽然,一情区区,抑武兴唐,其助有端,则贤炎远矣。
黄震:李昭德搒杀侯思止,与笞杀王庆之,皆发于一念忠愤,其事之难,其功之大,视汉申屠嘉百倍。
郭子章:洛水献石,永昌受图,垂拱长寿之间,唐已周矣。而庐陵相邸,不即殒绝如线者,则李昭德、狄仁杰之力也。世皆知狄而不知李也,则李之居功禔身,不如狄也,乃其忠则足尚矣,其遇则足悲矣。……庐陵之所以复明辟者狄也,而相王之所以安皇嗣者李也,其功埒如也。……李之所以居功禔身者,愧于梁公多矣。夫田舍之称,加之师德,士大夫恶得无忌;王庆之之扑,引示朝士,诸武恶得无怒;丘愔乘隙攻之,至谓“昭德之胆,乃大于身,鼻息所冲,上拂云汉”,武曌恶得无疑。东市之诛,李固有以自召之矣。
计大受:诸武薰炙,酷吏纵横,而朝多依阿取容之际卓哉。李昭德能谏于太后,夺武承嗣之文昌左相,且笞杀王庆之,以寝其觊觎皇太子之谋,因进侄为天子不为姑立庙之说,中宗之得入为太子,而唐不终为周,功出狄仁杰先。
王鸣盛:昭德以才结知于武后,因以沮止,立武承嗣为太子事,忠谋与狄仁杰无异,挫抑酷吏,平反冤狱,真仁人君子之用心也。综计昭德生平,但有纯忠,为俊臣诬告冤死,此有何罪,乃与俊臣同书以罪伏诛乎!二人一枉死,一伏罪,千载而下,自是显然别白。即今读者展卷之下,孰不一痛之一快之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12
1、担任或很多官职,曾经被流放、最后升任宰相。
2、没有借助家里的门第,而是考科举升任仕途。
3、维护了李唐的江山、没有留给武后的太子。
4、最后喊冤入狱,后来得到平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