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与中国大学的区别

具体点的比较,别说美国注重能力,中国注重考试这些模糊的话。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国的大学教育这么发达呢?在中国学生对专业不感兴趣,不喜欢听老师讲课,感觉课本很枯燥,老师讲完课就走人,难道美国教育没有这种情况么?他们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

两极分化,精英教育,这么来解决

美国高中的两极分化

美国的贫富分化,已经成为媒体的热点。而这种分化还在继续发展。众所周知,教育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但美国教育的两极分化程度,也许比目前的贫富分化更令人震惊。
看看去年的《新闻周刊》就知道,4月份一期的封面故事是“辍学之国”,副标题写道:“30%的美国高中生将在毕业前辍学!”9月份高等教育未来委员会提出的报告也指出:由于基础教育的失败,美国40%
的大学生要上特别的补习课程,在2006年参加ACT考试的高中毕业班学生中,只有27%在生物课程中达到了大学入学水平,在代数上则仅有42%,在社会科学中有53%,在英文作文中有69%。也就是说,差不多一半的学生,达不到大学入学的标准。
而另一期《新闻周刊》的封面故事,是评比美国最好的公立高中,展现的是迥然不同的景象。当然,这个评比不是衡量学生的绝对学术水准,而是学校给学生提供的教育机会。一些富裕地区的精英学校,因为学生的成绩更依靠家庭环境而不在榜上;但一些学生来源差的学校因为能更有成效地刺激学生的进步,反而榜上有名。不过总的来说,这个排名还是透视出美国高中教育的趋势。排在第一的是达拉斯的英杰高中(Talented and Gifted),那里平均每个学生参加了14.128门AP或IB考试。所谓AP是指“高级课程”(Advanced Placement),本是为给少数优异的高中生提供提前修大学课程的机会而设立。这一课程的考试分许多科目,通过后进入大学可以免修相应课程。IB则叫“国际中学毕业考试”(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本是给周游世界的国际精英的子弟开设的国际学校的考试,水平甚高,也享受和AP差不多的地位。由于目前美国大学竞争激烈,一般的高中课程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AP和IB大行其道,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无怪有人说,大学低年级的课程现在已经被搬到了高中。
高中生修了十几门大学课程后,进了大学会干什么呢?最近《纽约时报》在周末教育专刊上刊登一篇题为“难以置信”的文章,讲述了这些孩子的经历。对于他们来说,麻省理工或耶鲁的课程,竟远赶不上他们高中课程的难度!
Regina Goldman是个很典型的例子。她目前在耶鲁大学读三年级,这学期上了一个美国研究的高年级讨论班。一般而言,高年级讨论班在本科生的常规课程中是最有挑战性的了。但是,这门课的难度和要求,远不如她高中的美国史必修课难。那门高中的课是如此具有挑战性,乃至她上完以后,再不敢学历史了。直到上了耶鲁后,她突然发现:“天呀,在耶鲁,这里的历史课容易对付多了!”
麻省理工也许是美国最难读的大学。可是,一个叫Jeff Zhou的华裔新生进校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如同度假。他选的课其实很重。但是,他考大学时,考了10门AP,全拿了高分,又学了3年高级化学课程。到麻省理工头两周,上了许多课但仅记了4页笔记。用他的话说,这里的课基本还是高中课程的复习而已。他这么个好学生又不需要复习。于是,他玩水球,冲浪,飞盘,甚至看电视连续剧。连他自己也说,他实在不该这么放松。
这一切,并不说明美国一流大学的水平降低了,而是高中的水平提高了。学术成就,已经成了美国中高产阶层家庭文化的标志。前面那位Regina Goldman高中上的是一所声誉卓著的私立学校。她那时一天的日程是,早晨6点15分开始游泳训练,到半夜一点钟完成所有的作业,只有5个小时的睡眠。用她妈妈的话来说:“你从一年3万多美元的教育中还能期待着什么?”不玩命不行!我去年夏天碰到一位从波士顿拉丁学校毕业的中国裔女孩子,刚刚考进哈佛。她从12岁起,每天仅有不足7小时的睡眠。这样努力的结果是水涨船高,竞争好的大学,就要付出这样的代价。用一些教育家的话来说,这些孩子就像是职业运动员一样:从小集中精力,严格作息制度,专业化,追求优胜。他们那些受了良好教育的家长,一遍又一遍向他们灌输这样的哲学。同时,这些家长也都知道,他们如果现在来考大学,他们的程度,已经根本进不了他们当年进的大学。
其实,如今高中生的“厉害”,已经不能用AP课程来概括了。在一些顶尖的高中,课程已经进入了“后AP时代”。比如弗吉尼亚的托马斯·杰佛逊高中是一所优异的公立学校。学生可以在14门“后AP”课程中选课。上这些课程的先决条件,是在有关AP课程中取得良好成绩。这些课程包括许多非常前卫的题目,比如bionanotechnology,学科太新,中文里还无词可译,主要是研究小生物组织和技术的关系。另外有非常高级的数学课程,如复分析(complex analysis),把抽象的数学概念用于物理、电子工程、流体模型等应用分析。讲授这门课的,是George Mason大学的教授、前数学系主任Robert Sachs。他说这门课用的材料,和大学里三四年级的课程是一样的,非常接近麻省理工的荣誉课程的水平。上这门课,不仅要事先上AP的微积分,还要在此之后再上满满一年的高等数学。但是,尽管设了这么高的门槛,在这所高中中竟有35人选这门课!可想而知,有多少高中生已经在这方面达到了大学高年级的水平。该校学生服务部的主任说,实际上,许多刚上高一的学生,就已经通过了微积分的AP考试。
高中精英如此优异,自然向大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怎么进一步激励这些优异的学生不断成长?一流大学如果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许多大学,开始给本科生提供更多的研究机会和跨学科的课程,鼓励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不同的领域。在斯坦福大学,从事研究的本科生的数字,从每年三百增加到了每年两千。该校生物学教授Russell Fernald特别强调实验。他说:“在课堂上,我们讲授我们知道的东西,不讲授我们不知道的。但在实验室,学生被推到前沿,要面临未知的东西,探求发现的秘密,要决定问什么样问题才是有价值的。”另外,一些大学还鼓励学生参与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让他们到社会中锻炼,发现自己的才能和不足。比如,布朗大学三年级的女生Carly Rush就是从托马斯·杰佛逊高中毕业的。她在应付功课大有余力的情况下,投身政治,组织本校民主党俱乐部的活动。等她毕业时,也许已经是位颇有经验的政治家了。
当然,也有许多高等教育人士对高中的精英化趋势提出批评。著名的本科生学院Pomona的校长David Oxtoby指出:“现在的高中模仿大学,教大学的课程,使许多学生忽视了基础知识。”另有许多大学,觉得AP考试太标准化,怕出现高分低能,开始抵制AP。斯坦福大学就越来越不愿意让学生凭AP的成绩免修课程。还有些学者认为,对于理解有些科目来说,高中生还不够成熟。更有些教授担心,这样的竞争,使学生变得太功利,总算计着如何早达到某一个具体目标,对教育采取一种完全是职业化的态度,限制了他们的大学经验。在这方面,布朗大学本科生院院长Katherine Bergeron的批评也许最一针见血:学生要把大学生涯当做一个反省人生,探求世界的过程。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那些准备读医学院的学生沉浸在普鲁斯特的小说之中。可惜,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急于在他们的领域内突破。
不过,这些批评者都无法回避一个基本问题:大学初级甚至高级课程的许多内容,优秀的高中生不仅学过,而且掌握得很好。大学的课程不断重复这些内容,他们就会厌烦。大学必须想出办法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大学的整个教育结构,要进行重新调整。
当然,人们最担忧的,还是这些从事过度竞争的高中生本身的身心健康。最近已经有几本新书出版。比如在《特权的代价》一书中,临床心理医生Madeline Levine指出这些超优异的孩子在学术上和社会中都很成功,但内心充满焦虑、愤怒和脱节感。这些现象当然有不少,但以笔者的观察,却不可夸大。毕竟,这些成功的学生背后,有父母紧盯着。他们家庭稳定,有足够的感情和经济支持,使他们能够在外面承受超强的竞争压力。一位社会学家对我说:“你不要以为只有东亚的家长才会一天到晚盯着孩子的功课。看看美国的中高产,他们全身心扑在孩子身上。他们有一种全球化的忧虑,总怕自己的孩子在这场残酷的竞争中被淘汰。”《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弗里德曼就说:“我小时候,父母总是说,把盘子里的饭吃干净,第三世界的孩子正在饥饿中死亡。现在我对我的孩子说,快完成你的作业,中国印度的孩子,正拼死要抢你的工作。”后来他把女儿送进了耶鲁。
在我看来,美国的中高产阶层本身受的教育高,看得远,先于劳动阶层看到了全球化的挑战。他们有一种斯巴达的心态:美国作为世界领袖,已经被远远多于自己的人口包围了。这些人甚至大多对美国充满敌意。所以,对孩子从小就必须进行近乎残酷的训练,掌握以一当十的技能,以适应未来的生存竞争。可以想见,这批精英的素质,将决定美国对世界的统治能否维持。不过,这些高中天才的大量出现,和那些根本毕不了业的高中生形成鲜明对比。这两部分人技能的差别,决定了他们未来更严重的贫富分化。这种分化一旦形成,政府再怎么扶贫抑富,再怎么收富人的税,给穷人福利,怕也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美国大学生的毕业率不到50%

金秋九月,马上就到大学秋季开学的时候了。许多被美国高校录取的中国学子即将或已经踏上赴美求学之路。在这里,我们提醒中国留学生千万不可对大学学习掉以轻心,一项来自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报告显示,在美国的四年制高校里,平均只有不到60%的学生能按时毕业。

该报告综合新生的SAT/ACT(可简单理解为“美国高考”)分数、在高中的排名情况以及录取率等多种因素,把这1300多所四年制高校分成6类,从“无竞争力”、“竞争力较弱”、“竞争力中等”、“竞争力较强”到“竞争力很强”、“竞争力最强”。

在这六类学校中,毕业率因为学生本身素质的差异千差万别。而且,同类大学之间,也因为各校的综合排名和教学资源不同而有很大差别。该报告显示,总的趋势是:越有竞争力的大学,其毕业率越高,反之亦然。

半数高校毕业率不到50%
在接受调查的1300多所高校中,毕业率高于50%的有764 所,占所有高校的55.2%,这些学校主要处在“竞争力中等”到“竞争力最强”的等级;毕业率低于30%的有114所,占全部的8.3%,这些学校多是“ 无竞争力”和“竞争力较弱”的学校;毕业率在30%―50%之间的学校有505所,占所有被调查高校的36.5%。这些学校主要是“竞争力中等”和“竞争力较弱”的学校。

也就是说,在所有被调查高校中,有近半数学校的毕业率达不到50%。而这些学校主要是竞争力较弱的学校。

毕业率分布比例
毕业率(%) 高校数量 所占比例(%)
<30 114 8.3

30-50 505 36.5

>50 764 55.2

毕业率最高的十所“竞争力最强”高校

高校名称 毕业率(%) 在校人数

哈佛大学 97 21904

阿莫斯特学院 96 1683

耶鲁大学 96 11345

布朗大学 95 7974

普林斯顿大学 95 7261

斯坦福大学 95 16392

圣母大学 95 11657

宾夕法尼亚大学 95 21427

威廉姆斯学院 95 2053

杜克大学 94 13351

毕业率最低的十所“无竞争力”高校

高校名称 毕业率(%) 在校人数

南方大学新奥尔良分校 8 2184

卡洛斯阿尔比租大学迈阿密分校 10 851

贾维斯基督学校 10 679

迈尔斯学院 11 1186

美国洲际大学 13 695

美州大学拉皮德城市分校 15 938

休斯敦大学-市中心分校 16 8370

继承大学 17 827

贝佛大学 18 6137

毛特州立大学 18 4134

警惕“毫无竞争力大学”
在81所“最有竞争力的大学”中,平均毕业率为88%。不过这些学校是真正的“严进严出”,招收的大都是一流的学生,只有10%左右的申请者最终被录取,要顺利毕业,也要达到较高的学术水准。

“毫无竞争力的大学”数量不多,在这1300多所高校中只占到5.6%,其平均毕业率仅有35%,南方大学新奥尔良分校以8%的毕业率位居最末。

一些大学本就“毫无竞争力”,极低的毕业率对招生无疑是雪上加霜。但它们并没有因此而降低标准,以各种噱头来吸引生源。例如南方大学新奥尔良分校虽然位列最后,但依然宣称要创造适合学习、成长的环境,激发学生的上进心。

专家警示:如收到出勤率警告今后要确保全勤
值得提醒中国赴美留学生的是,欧美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要求颇高,中国留学生只有在努力完成学校的各项要求,在学业上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以后才能顺利毕业。

相比之下,中国学生在经历了“千军万马挤高考独木桥”以后,进入大学后没了压力,学习会比较松懈,这种态度是不可取的。

学生在美国大学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非常重要,上课要尽可能与教授交流,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而学生要顺利毕业,就要事先了解美国大学对学生的各方面要求。

首先,美国大学的成绩计算方式和中国不同,并不是“一锤定音”,其评判学生的成绩由多方面组成,包括多次考试成绩、论文成绩,以及课堂表现成绩等。

其次,各校都有明确的出勤率的规定,中国学生一定要有所了解,如果收到校方关于出勤率的警告,要在今后确保100%的出勤率。

再则,关于毕业时间也有所不同。一般4年制的大学允许学生利用6年的时间毕业,如果学生预感到自己不能在规定时间内毕业,可以申请延期或者转学,修满相应的学分即可顺利毕业。

引用著作很敏感易被扣上抄袭的帽子
中国留学生一定要清楚的是,语言是学习和生活的基础,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特别是写作能力,对完成学业有很大的帮助。

在美国,论文写作水平是学生学习水平一个很重要的依据。而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写作是件苦差事。不少学校会安排对国际学生进行帮助的志愿者,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认真提高自己的英文写作能力。论文成绩的好坏在毕业时占较大的比重,学生一定要重视。

还有重要一点需要提醒中国学生注意的是,美国对著作的引用十分敏感,学生在写论文时,引用别人的观点、原话需要用特殊的方式指明,以免被扣上“抄袭”的帽子,给自己的毕业造成障碍

参考资料:http://www.satworld.cn/user1/zero/archives/2010/166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0
  我们的大学,拿到钱常常用来盖大楼。也不算算一栋大楼是多少学子的奖学金。学校

  算得很明白:学生来来去去,最终不是学校的资产。大楼是要永远留在那里的。更有甚者,
  是对学生乱收费。学生还没有毕业,就觉得自己被剥了一层皮。你能指望这样的学生成功
  后会回来孝敬学校吗?而看看人家,各个名校,永远把学生看作自己最宝贵的资产。也只
  有这样的大学,才是真正的一流大学。
  最近哈佛校园被校长萨默斯的辞职闹得不得安宁。但是,哈佛商学院却志得意满。根据
  2006年2月6日公布的数据,该院2003年正式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募捐运动,目标是募集5亿美元。如今成果出来,大大超过了原来的目标,达到6亿美元。这是世界商学院中所募集到的最大的金额。
  哈佛有钱,这并不是什么新闻。若仅凭一个钱字,也不值得我们在这里费笔墨。但是,
  这笔钱背后的理念,却值得我们在自己的教育改革中深思。
  我一直批评北大、清华这种名校展开的“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运动。这并不是因为
  操办者口口声声要模仿美国模式,而是他们在模仿时偷工减料,放弃最关键的环节,学最
  皮毛的东西。像哈佛、耶鲁这种世界一流大学,和我们最大的不同是什么?人家是私立,
  是自己在市场中竞争出来的,我们则是在吃皇粮,而且越是学人家,就皇粮吃得越多。再
  看美国顶尖的大学,基本全是私立。其中绝无仅有的几所州立大学,如密歇根大学等等,
  也越来越依靠民间的财源而非州政府的经费。乃至有人说现在的名牌州立大学也开始私立
  化。
  那么,一流的私立大学怎么经营?人家不是靠办班、收学费过日子。要知道,这些私
  立大学学费虽然高得吓人,奖学金也高得出奇,特别是对穷孩子,不仅免掉学费,而且给
  生活费,花钱请人家来读书。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让每一个才能卓著的孩
  子有机会接受一流的教育,绝不能让经济条件挡住堵住他们的路。这样的理念,不仅是在
  这些名牌大学,就是在一些私立的“贵族”高中、小学,也得到贯彻。所以,如果你把一
  个名校收的学费和给出去的奖学金相抵,学校就剩不下几个钱了。要单靠学费,我敢说
  美国所有的名牌大学都会迅速破产。
  不领皇粮,又不靠学费,学校靠什么吃饭?靠捐助!名校都有一笔巨额的捐赠基金,
  这是学校实力的基础。那么谁来捐呢?过去的毕业生,即校友,便是一大主力。为什么校
  友们会这么慷慨?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校友们事业成功,挣了大钱,有实力捐款。第
  二,这些校友当年在学校读书时,度过了一生最美好的时光,对校园流连忘返,对学校感
  恩戴德,以后成功,就像孝敬父母一样孝敬自己的学校。
  按这个逻辑一看,你就明白美国的一流大学彼此在竞争什么了。他们的竞争,实际上
  是产品的竞争,不是教育硬件的竞争。他们要比的是:谁培养的毕业生日后更成功?谁的
  教育,给学生的心灵留下了永久的印迹、奠定了他们一生的事业和生活的基础?你到各名
  校看看就知道,学校对学生,就像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体贴备至。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能没有出息吗?人家有出息后,能不回来“孝敬”学校吗?
  商学院不同于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和研究院,是职业学院,还属于比较依靠学费收入的。
  而且,美国学生毕业后最认同的是自己读本科的大学,那是唯一的母校、自己受教育的“老家”。日后的职业学院,和自己的关系一般淡得多。可是这次募捐,商学院22000多校友,即1/3的硕士班前毕业生慷慨解囊。人家要不是在这里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刻,对母校充满感激,能这么掏钱吗?
第2个回答  2010-06-25
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区别 说到底就是美国国力和中国国力的差别
第3个回答  2010-06-25
留留学,太傻有很多这样的帖子。不过其中真意还要亲自体验过才知道。

你去网络上搜索一下哈佛和耶鲁的公开课程吧。就知道怎么回事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6-24
不是很懂,不过在美国上学,你可以把鞋子脱了,两只脚架在前面的凳子上,老师不会说你。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