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的功过

又看了一遍隋唐历史,感觉隋炀帝一生功绩累累,20岁就率领58万大军南渡长江天堑灭掉强大富裕的陈朝统一全国,结束了中国四五百年的分裂,之后又灭吐谷浑,破契丹,三征高丽,把中国领土扩大了几千里,开凿历史影响仅此于长城的京杭大运河连接南北,正式实施科举制度广泛选拔人才,扩建东都洛阳,又使西安、北京、扬州成为世界最繁华的城市,重开连接西域的丝绸之路...他的一生做了很多利国利民影响历史的壮举,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他们功劳比隋炀帝能大多少?可是他们却被人们誉为千古一帝,而且隋炀帝却留下千古骂名!或许就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如果当年隋朝不灭,那他也会是受万代敬仰的一代明君!

隋炀帝这个谥号是唐朝人上的,是诋毁他的,真正的谥号应该是本朝(隋朝)上的隋明帝,而隋朝并没有二世而亡,是隋恭帝三世而亡。好多人以为隋朝只有两个皇帝,其实如果把所有皇帝算上有7个,被历史承认的有三个。隋朝皇帝在未退位前还是隋朝,就像汉献帝退位前仍是大汉,所以二世而亡的说法是错的。“明”意光明,字中含有日月,寓意与日月同辉。这是最陪杨广的,可惜现今都称呼他为隋炀帝,这李渊也太狠了。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一代圣君背负千年骂名。
隋炀帝其实是一个很优秀的人,在隋朝的时候国富力强,其实唐朝的繁盛也有隋朝的一份功劳啊,在唐开国二十年后,隋朝留下来的东西还没用完。所谓的贞观之治,如果不是因为国库殷实,他们会做到吗?
在杨广作为扬州总管的时候他依靠自己的才华拉拢了一大批的江南士人,为南北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隋朝的统一也得到了江南士大夫的支持,消除了南北的界限。
至于开凿大运河,当时的文化经济的中心已经南移,大运河的开凿是用于南北的经济物资的运输的,如果它没有用的话元朝为什么要进一步开凿呢?有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到江南看美女,想他富有四海,只要一声令下,天下的美女还不是都是他的?何必这么大费周章呢?
对于鲁迅的那句话我还是觉得很有道理的(虽然我不喜欢鲁迅),他说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长了,拿着个朝代就圣人辈出,因为写史的都是本朝的史官,多是歌功颂德。而一个朝代存在的时间短,那么大抵就没有一个好人了,因为写史的都是他朝的史官怎么会有好话呢?像司马迁这样的人毕竟是不多的。
我们差不多可以说,秦始皇做过的事,他多半也做了,但是他没有焚书坑儒;我们还可以说,隋炀帝做过的事,唐太宗多半也做了,但是唐太宗贞观时代远不及他大业前期富庶,然而,秦始皇、唐太宗都有“千古一帝”的美誉,隋炀帝却落了个万世唾骂的恶名。
我们不能设想,如果隋炀帝早死几年,秦始皇、唐太宗多活几年的话,他们的历史评价是否要掉一个个儿,但我们可以不落前人的窠臼,重新研究隋炀帝,还他一个公道。
看了《隋书》和《旧唐书》及很多这方面的资料,很想把唐太宗和隋炀帝两个做比较。一个被称为”极明之帝“,一个却被骂为”极恶之帝”
文治上唐太宗更是大不及,李世民时代的人口数字始终未达到杨广时期的水平,一直到唐玄宗的开元年间的水平才和杨广大业年间相平!而耕地面积更是只有大业年间的三分之一,就连疆域都要小些!而在小农经济的中国看的是什么,是人口和耕地!!这些李世民比于杨广都大大不如,所谓贞观之治远不及大业年间的盛世!下面请看具体数据。
大业五年,杨广亲自主持大运河的巨型工程接近尾声。国家图书馆藏书达三十七万卷,创中国历代之最,科举制正式确立。 隋朝疆域共有五百九十个郡、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县,朝廷控制的民户达八百九十万户,全国统计出的人口四千六百零三万人。东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资治通鉴》说:“隋氏之盛,极于此矣。”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贞观时代的田地开垦量只有隋代的三分之一弱,贞观十七年的户口不到三百万,还不到大业年间的一半。” 《资治通鉴》:“(贞观十一年)于是唐地东极于海,西至焉耆,南尽林邑,北抵大漠,皆为州县,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唐太宗贞观十一年疆域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九百一十八里。(9510乘以10918等于103830108) 隋炀帝大业五年疆域东西:九千三百里, 南北:一万四千八百一十五里。(9300乘以14815等于137779500)隋大业五年137779500比唐贞观十一年103830108疆域大33949392。
就个人品德方面也可以做做比较,两者有不少类似点。 杨广杀父(至今无具体史实可以说明,很多学者存有怀疑),而李世民却幽禁其父李渊至死!! 杨广杀了叛乱的三弟,但对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而李世民杀自己的亲兄弟,太子及齐王元吉却是不争的事实!抢了三弟的老婆,做自己的妃子,甚至还杀了襁褓中的婴儿!这对于玩了父亲的妃子宣华夫人的杨广来说,又有什么区别呢。唐太宗的武媚不也被他儿子李治娶做皇后了吗?
都说唐太宗善于纳谏,广为流传的是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好一个忠臣明主!可忠臣的结局却是悲哀的,魏征的墓却是那个以他为镜的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推倒的!!还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帝王嘛要山呼万岁,对于求方士问药方面也可做一比较。
杨广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而李世民当年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唐太宗曾经嘲笑秦始皇和汉武帝用丹药,现在自己也一样。结果却吃延年药吞金而死(属于自杀)
隋炀帝 PK 李世民 隋炀帝

一、夺嫡

二、疑命人杀隋文帝(无事证)

三、对作乱的四弟、五弟礼遇未杀,甚至允其父子相聚,或带在身边,泽及三弟杨俊之子。

四、出征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南诏、琉求等国

五、被突厥尊为圣人克汗

六、杀高熲

七、三征高丽,无功而还

八、奢侈但不荒淫

九、信方士之言诛李浑一家

十、信任道士潘诞配制长生不死药,但潘诞一提出要以童子髓入药之后,立即被杨广处死。

十一、孙子被拥立为恭帝,不久被篡,亡国

十二、篡他的是他的表弟李渊,李渊起义的口号是为杨广复仇,而非讨伐他。

评价:千古暴君

李世民

一、夺嫡

二、幽禁唐高祖李渊至死

三、杀元吉,并娶其妃妾,杀其子嗣,包括襁褓婴儿。

四、出征吐蕃、吐谷浑、高昌、薛延陀等国

五、被突厥尊为天克汗

六、毁魏徵墓碑,赐刘洎自杀。(刘洎以忠直敢言闻名)

七、亲征高丽,无功而还,再第三度出征筹备中身亡

八、宫中多用金玉装饰,还大量挑选民女入宫,荒淫而兼奢侈

九、信方士之言欲尽诛武氏,而且也因为张亮名字合了谶纬,杀死张亮、籍没其家。

十、自称不信道教长生不死传说,结果却吃延年药而死。

十一、死后儿子继位为高宗,不久被篡,亡国

十二、被小老婆之一武媚所篡

评价:千古明君
这个人被普遍认为是一个荒淫无道的人
可说实话,他跟唐太宗比起来太小巫见大巫了,在女色方面
隋炀帝一共就五个儿子,女儿史书没做具体记载,能确定的由也就三个吧
而太宗皇帝咧,儿女加起来四五十个,都可以排成连了
而且隋炀帝不管在外面怎么沾花惹柳,对他的萧皇后却一直敬爱有加
两人风风雨雨一起走来,绝对可以算得上是相濡以沫,同欢喜共患难
就算是到后来,萧皇后苦心劝隋炀帝,实在激怒了他,炀帝也没把它给废了,
到死也是死在萧皇后怀里,
而萧皇后杨广也确实仁至义尽了,杨广死后,宇文化及要霸占她,萧皇后历尽艰险带着孙子逃到了突厥,流亡异乡十多年,才被太宗皇帝接回长安,与家人团聚。她跟隋炀帝之间的感情让人敬佩,不亚唐太宗和长孙皇后
可是,可是~~~`就因为隋炀帝成了亡国之君,人们就把所有屎盆子都扣他头上了,对的错的,该他的不该他的,总之它就是个十恶不赦的大暴君。
其实说白了,隋炀帝这人就是心大了点,修运河,征高丽,三下江南搞视察,反正就是呼哧呼哧蛮干型的,跟五六十年代的毛似的,叫做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隋炀帝就这样,结果想干一番大事业还没敢明白,就引得人民揭竿而起了,没办法,只能怪他干起工作来太不顾人民的死活,自己把自己给葬送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30
我只说八个字:功在千秋,苦在当代!
【说明: 秦朝和隋朝为下一个强盛王朝做铺垫含有两层意思多个方面。两层意思是正面意义和反面教材。先说正面意义。秦朝和隋朝都出了两位雄才伟略的皇帝。秦朝是秦始皇。隋朝是隋炀帝。不仅如此,秦朝和隋朝都开创了利在千秋的巨型大工程。秦朝的工程有:万里长城、灵渠、直道、驰道、骊山陵墓。这就对汉朝以后抗击匈奴建设国家打下了经济基础。隋朝的工程有:万里长城、大运河、营建大兴城就是长安、营建东都洛阳。特别是大运河、营建长安、营建洛阳都对以后的唐朝盛世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秦朝和隋朝都开创了盛世王朝并且都是在盛世时代骤然夭折。 反面教材。汉朝成功的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特别是汉武帝。汉武帝有秦始皇之失但没有秦始皇之罪。就是因为汉武帝总结并吸取了秦始皇的亡国教训。轮台罪己使得汉武帝反思了自己的过失而成功的使得汉朝兴盛强大继续。唐太宗李世民和隋炀帝杨广从各个方面都很像甚至有学者认为杨广就是李世民的倒影。但李世民成了千古一帝,而杨广成了亡国之君。就是李世民能够以史为镜克己复礼。炀帝就是你说的圣主典范。但他却亡国了。隋炀帝雄心勃勃。经济上营建东都、修大运河、修建万里长城。政治上巡幸四方,四方臣服。后世人评论隋炀帝都说隋炀帝是唐太宗的影子。 唐太宗在总结隋炀帝的教训时就指出:皇帝要做有为的明君就该抑制自己的欲望?什么欲望呢?不是穷奢极欲,不是横征暴敛,而是建功立业的欲望。
根本不是什么成王败寇。成王败寇根本不是理由。人才和民心才是关键所在。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个英明的政府就能从战争的废墟中建立起雄汉盛唐。而一个腐败无能的政府即使交给他雄汉盛唐一样会被他败得亡国。知人善用,唯才是举、用人唯贤,亲君子而远小人,察纳雅言一样能由弱变强。】
【朱 骥 评 秦 始 皇
作 者:朱 骥
第一个问题:秦始皇到底是不是暴君?秦国到秦朝实行的到底是不是暴政?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暴君。
暴君是指不讲法制治国,不讲道义,残暴专政,滥杀无辜,是指专横跋扈的国家统治者。暴君与暴政,是相互关联的词句。专制无道的君主,残酷地或野蛮地行使专制权力的统治者。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
我认为这个解释是不完善的。我认为依法治国的君主也有可能是暴君。我这个话一说出来我想一定会使大家感到惊讶和不解。
为什么说依法治国的君主也可能是暴君呢?这个依法治国关键是依据的是什么法?谁制定的法?什么人制定的法?
我们知道陈胜和刘邦都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下人苦秦者久矣!陈胜与刘邦这句话什么意思?百家讲坛王立群老师说这句话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说全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生活在秦朝暴政的水深火热之中。第二层是说全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生活在秦朝暴政的水深火热之中很长时间了。那么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天下人苦秦者久矣到底有多久?这个久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从秦始皇即位开始算起还是从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算起?还是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即位算起?……我认为天下人苦秦者久矣这个久矣既不是从秦始皇即位算起也不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算起更不是从秦始皇驾崩秦二世即位算起。那么,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呢?
我认为应该从秦孝公商鞅制定秦国新法算起!我说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一点也不否认秦孝公商鞅变法使得秦国迅速富强。秦孝公商鞅变法从根本上使得秦国由弱变强。但为什么又说秦孝公商鞅变法使得天下人苦秦者久矣呢?这也要分两方面来理解。
一对秦国而言。商鞅是什么人?商鞅是个不可多得的大才。我给商鞅的评价很高。我认为商鞅是整个春秋战国到秦朝这段历史时期唯一的堪称旷世奇才雄才伟略的大才。商鞅变法不仅奠定了秦国最后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础,并且奠定了中国自秦朝起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并且还奠定了自秦国起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可见商鞅这个人多么的了不起!
但是,请不要忘了商鞅的身份。商鞅不仅仅是杰出的政治家和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商鞅更是法家代表人物。法家代表人物的特点是什么?法家代表人物的特点就是弘扬法家精神宣扬法家观点。那么法家的观点是什么?法家的主要观点我归结为两点:1.依法治国。这个依法治国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依照国家法律治理国家而是依照法家理念治理国家。那么什么是依照法家理念治理国家?这就是法家的第二个观点。那么法家的第二个观点是什么?法家的第二个观点就是法家的核心思想——严刑峻法!法家是主张严刑峻法统治国家的!
说到这里大家看明白了吧。这就是我说的依法治国的君主为什么也可能是暴君的意思了吧。正因为法家推行的是严刑峻法。所以执行这样的法律怎么可能不出现暴君、暴政?但是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目的并不是要国家出现暴君、暴政而是要国家在法律的约束下法律的庇护下体现最大限度的公正无私,从而实现人人懂法人人守法。这个人人也包括国君。从而消除因为废法而导致国家混乱、官员贪赃枉法、国君无法无天而成为商纣王这样的独夫民贼……从而使国家在法律的轨道上有秩序的飞速发展从而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继而实现统一天下的宏图伟业。
但是法家的严刑峻法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使得执行法家学说理论治理国家的国君成为暴君。使得被治理国家官员和人民都必须担负起更为沉重的负担。这就是儒家指责的暴政。而这一点秦始皇表现得尤为突出。
儒家指责秦始皇的暴政多是指责秦始皇焚书坑儒这个事。但我并不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是暴政。我认为秦始皇焚书坑儒算不上暴政。首先说焚书。焚书王立群在百家讲坛里解释得很清楚了。秦始皇并没有完全焚毁儒家经典。这里我不多解释。坑儒。坑儒按照《史记》的说法秦始皇坑杀400多儒士。按照最不利于秦始皇的文献记载秦始皇也不过坑杀700多儒士。就人数而言不算多,就范围而言不算广。所以焚书坑儒不能算秦始皇的暴政。
那么既然焚书坑儒不能算秦始皇的暴政,那么凭什么说秦始皇是暴君?凭什么说秦始皇是暴政?
1.秦始皇忠实的执行了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制定的《新法》。而这个《新法》正是秦始皇暴政乃至整个秦国秦朝暴政的总源头!首先这部对秦国乃至对中国有着深厚意义的《新法》到底好不好?我说:好!绝对是利远远大于弊。秦始皇忠实履行新法、维护新法、执行新法的政策到底对不对?应该说完全正确!那你怎么还说秦始皇忠实的执行了自秦孝公商鞅变法以来制定的《新法》是暴政。
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首先说《新法》的利国利民的一面。《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让秦国由弱变强由穷变富;《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维护先进的封建制度扫除消灭落后的奴隶制度;《新法》的制定与执行真正做到了维护郡县制废除分封制的大一统局面。……
再说暴政的一面:秦国法律的严刑峻法的暴不是一般的暴。《新法》的残酷已经超越人伦的极限。劓刑、黥面、、宫刑、刖足、剜眼、腰斩、凌迟、车裂。……看看这些刑罚恐怖吧。秦孝公的大哥太子嬴驷的太子首傅公子虔不是因为太子犯法和自己犯法被判处劓刑吗?商鞅在秦孝公死后被判处车裂。公子虔被割鼻子,商鞅被五马分尸。可见秦国的法律是多么的残暴。而执行维护这样的法律怎么不是暴政?执行维护这样法律的君王怎么不是暴君?
2.秦始皇大兴土木、穷奢极欲、好大喜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不断的上马大型工程。修直道驰道;修万里长城;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灵渠;修阿房宫;修骊山陵墓。秦始皇的做法无疑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的丰功伟业。问题是这些巨大的大型工程是功在千秋、利在千秋但却是苦在当代、难在当年啊!否则也不会有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广为流传。秦始皇的这些大型工程造成秦朝人民死者十之五六。成千上万的秦人死于秦始皇的大型工程的施工期间。死人的数量甚至超过战争。造成的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更是不计其数。秦始皇这些大型工程大大的超越了当时秦人所能承受的重压极限。这也是我们给秦始皇定性为暴君的主要原因。
但是如果我们简单的将秦始皇看做暴君就大错特错了。我们将秦始皇定性为暴君这没错。但秦始皇更是一位雄才伟略的明君是为不可多得的一代天骄一代圣主一代雄主!
秦始皇不是暴君吗?怎么又是明君?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这还真不是自相矛盾。暴君的反义词是什么?是明君吗?不是。暴君的反义词不是明君而是仁君。什么是仁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汉景帝就是仁君。王立群说,不对汉景帝就不是仁君。你看汉景帝把刘荣搞得多惨。虎毒不食子啊。汉景帝这么狠毒能算仁君吗?唐太宗还杀自己的兄弟呢。所以王立群认为所有的皇帝都不算仁君。我不这样认为。我认为什么是仁君?仁君是相对暴君而言的。只要对老百姓施仁政的君主都可以叫仁君。什么叫施仁政?就是休养生息给老百姓过太平的日子。具体表现就是:轻徭役、低赋税。用黄老学说和儒学治国最终达到垂拱而治。这就叫仁政这样的君王就叫仁君。而不是看君王对某个个体的人如何如何。汉景帝能够勤政爱民就是仁君。至于他对亲生儿子怎样怎样那是政治范畴的残酷与是仁君与否无关。同样什么是暴君。那要看国君的国策对老百姓是否横征暴敛是否暴虐,而不是看国君杀了多少人。
那么什么是明君?用人唯贤、唯才是举那就是明君。仁君肯定都是明君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仁君所用之人绝对是君子。道德高尚,为人宽厚。仁君用这样的人当然是亲贤臣。亲贤臣自然也就远小人。
那么,暴君呢?暴君就未必都是明君了。比如商纣王、北齐的几任君主不仅是暴君更是昏君。昏君是相对明君而言。也就是说昏君才是明君的反义词。昏君未必个个都是暴君。比如:陈后主、李煜、宋徽宗、宋钦宗、宋高宗、明熹宗绝对是地地道道的昏君但还算不上暴君。昏君的突出表现就是:亲小人、奸臣、弄臣远贤臣、忠臣。昏君根本就是不辨忠奸昏聩无能荒淫无道残害忠良。昏君还有个特点就是:任人唯亲,偏听偏信。如果是昏君加暴君那就等于独夫民贼。
明君的特点是什么?明君的特点就是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察纳雅言。刚才我们说昏君加暴君等于独夫民贼。那么明君加暴君又会怎样呢?明君加暴君那就不得了了。明君加暴君等于千古一帝一代天骄!
昏君加暴君等于独夫民贼这个我们好理解。明君加暴君等于千古一帝一代天骄这就难理解了。其实我们看看暴君的特点这点就不难理解了。暴君什么特点?穷奢极欲吗?对。但不要忘了暴君往往个人野心勃勃雄心壮志。暴君想象力也特别丰富想人不敢想做人不敢做。这样的人当了国君会怎么样?我们说疯子与天才仅仅一步之遥啊。那么好。暴君野心勃勃雄心壮志,那么暴君就喜欢开疆扩土。雄才伟略就渴求开创盛世。我们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隋炀帝武则天哪个不是这样呢?要想实现他们的雄才伟略大政方针怎么办?唯才是举用人唯贤!并且用什么样的人才?旷世奇才啊!没有旷世奇才如何能实现大有为的丰功伟绩?
秦国秦朝自商鞅变法几乎所有的君王都是暴君加明君。与此同时一系列的奇才人才得到重用。秦孝公用商鞅;秦惠文王用张仪;秦昭襄王用范雎、白起;秦王异人用吕不韦;秦王嬴政用李斯、蔚寮、王翦、蒙恬。君臣一体,相得益彰。英雄用武,君王高瞻远瞩。而开创的自然也是旷世奇功,丰功伟绩。
那仁君加明君呢?能不开创旷世奇功,丰功伟绩啊?不能。仁君加明君制定的国策是休养生息。明君加仁君用的人才都是谦谦君子。谦谦君子的特点是什么?谦谦君子的特点是笃信儒学,主张仁政。仁政就是让人民休养生息。对外睦邻友好和亲番邦。对内实施仁政。而明君加仁君最后结果获得的是垂拱而治天下太平。
秦国秦朝力行法度严刑峻法。固然富国强兵;固然开疆扩土;固然可以开创旷世奇功丰功伟绩。……但换来的是国力、民力消耗殆尽。国家财富日益枯竭。一旦昏君奸臣尽弃法度,横征暴敛、滥施淫威。特别是秦始皇后期群臣无人敢谏言。国家就立刻崩塌。
秦国、秦朝如同一把至刚至纯至阳的宝剑,起初所向披靡无与伦比所向无敌。但最后会瞬间断毁,所以秦朝二世而亡。其实秦朝二世而亡早在秦孝公时期就注定了。秦国新法过于严峻,使得秦国得以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这就如同一把名剑至刚至纯至阳锋利无比强盛时自然所向无敌灭诸侯天下一统。一旦穷途末路灭亡也就一瞬间的事。所以说秦成也新法,败也新法。
秦国用武力征服了天下。那是新法让秦国富强崛起。秦国用武力征服了天下。同时对六国而言就是给六国带来了战争。给六国百姓带来了灾难。这就是我说的秦国暴政的第二层意思。但是没有秦国的征伐,六国之间也会相互讨伐。所以秦国新法使得秦国统一天下结束天下纷争。由此可见,秦国新法在统一战争中不仅不算暴政,相反是结束暴政。
但问题是秦国统一天下。秦国新法必将推行到六国故地。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劓刑、黥面、、宫刑、刖足、剜眼、腰斩、凌迟、车裂。……这些恐怖的刑罚也推行到六国故地!再加上秦始皇的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好大喜功这还不算加上秦二世亲小人远贤臣废弃法度滥施淫威,诛杀宗室残害忠良。使得秦朝民心尽失、人心尽失。随着秦始皇的驾崩秦二世实则是暴君加昏君完全沦为独夫民贼。秦朝弄得天怨人怒、民不聊生。秦朝众叛亲离。秦二世、赵高,君昏臣奸、倒行逆施、失道寡助秦朝不灭天理难容!
秦国新法成就了秦国霸业,成就了秦始皇的旷世丰功。可以说没有秦国的新法就没有秦始皇的灭六国统一天下。秦始皇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可以说没有秦始皇用人唯贤,唯才是举再好再完备的军事奇谋比如草根学者程步所说的那个军事奇谋在庸才手里一样是纸上谈兵不足挂齿!而马上得天下,须得马下治天下啊。秦国统一六国,就该举贤用能改革法度休养生息。而不是强行上马大型工程企图一蹴而就飞跃发展。否则,只能是民不聊生而导致民心尽失,最终失道寡助邦国倒塌。秦始皇武力征服了天下却没能赢得天下民心这就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秦二世亲小人远贤臣用人为亲而不是用人唯贤这就是秦朝灭亡的根本所在。
综上所述得出这样的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江山。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4

功:

1、改革官制

隋炀帝改官制,增设殿内省,与之前已有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共同成为五省。隋炀帝还增置谒者、司隶二台。分太府寺为少府监。改内侍省为长秋监,国子学为国子监,将作寺为将作监,并都水监,总为五监。

改左右卫为左右翊卫,左右备身为左右骑卫。左右武卫依旧名。改领军为左右屯卫,加置左右御。改左右武候为左右候卫。是为十二卫。又改领左右府为左右备身府,左右监门依旧名,共同组成十六府。

2、颁布大业律

大业三年(507年),杨广颁《大业律》。杨广修订了法律,主要是对隋文帝末年比较严酷的法律进行了改革。“炀帝即位,以高祖禁网深刻,又敕修律令,除十恶之条。凡五百条,为十八篇。五刑之内,降从轻典者,二百余条。诏施行之,谓之《大业律》。”

3、攻灭吐谷浑

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国家。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吐谷浑与慕容廆不和,率众西迁,最后在青海一带定居。吐谷浑于329年建汗国,典章制度类同晋制,风俗与柔然、突厥相似。

大业四年(608年)隋臣裴矩指使高车袭击吐谷浑,吐谷浑向隋朝请求援军。杨广乘机出兵,于隔年灭吐谷浑,步萨钵可汗逃亡。

此战开拓疆域数千里,范围东起青海湖东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库鲁克塔格山脉,南至昆仑山脉,隋廷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四郡,但是,同一年,杨广派伏顺去管理,却不能到达而返回。随后,吐谷浑返回故地,并进攻隋朝河右,隋朝无力防御。

随着这次征伐,隋朝长安诸县及西北诸郡,都要转输塞外,每岁钜亿万计;经途险远并且遭遇寇盗抄掠,凡是人畜死亡没有到达的人,郡县都会征破其家。因此百姓失业,隋朝西半部先穷困了。

过:

后来杨广对外征讨、对内穷奢极欲,赋税征敛繁多。有关部门都按照时限胁迫百姓,只求能完成任务,刑法典章都被远远抛弃,贿赂公行,穷困百姓无处申诉,只能聚集成为盗贼。杨广就改为制定严厉的刑罚,诏令天下盗窃罪以上,不论罪行轻重,不必等待上报朝廷,都处斩。

百姓转而相互聚集,攻打城邑,诛杀惩罚也没能禁止。杨广因为盗贼不能平息,就更加施行酷烂的刑罚。大业九年,又诏令做盗贼者没收其家眷与财产入官。从此各路盗贼大规模兴起,各郡县的官长又作威作福,对人的生杀任意而为。

到杨玄感造反,杨广诛杀他,株连到九族。其中尤为严重的是,施行车裂、头悬挂示众的刑罚。还有凌迟处死、并且用箭去射,命令公卿以下臣僚碎割其肉而食。百姓怨恨叹息,天下大乱。

拓展资料:

杨广(569年-618年4月11日),即隋炀帝(604年—618年在位),一名英,小字阿摐,华阴人(今陕西华阴),隋文帝杨坚与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

杨广生于大兴,开皇元年(581年)立为晋王,后率军南下消灭南陈,开皇二十年(600年)十一月立为太子,仁寿四年(604年)七月继位。

杨广少好学,喜欢诗文。其文初学庾信。为晋王时,召引陈朝旧官、才学之士柳鈇、虞世南等100余人,“以师友处之”,于是爱好梁陈宫体。尽管他的诗歌有的比较粗糙,有的还有宫体轻艳之嫌,但总的来说,他的诗歌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风貌,展现了他的思想感情和政治抱负。

他虽是北人,所作却可雄视南士。薛、卢之辈,自然更不易与他逐北。像他的《悲秋》,又像他的《春江花月夜》都是置之梁祖、简文诸集中而不能辨的。又有‘寒鸦飞数点,流水绕孤村’的数语,曾为秦观取入词中,成为绝妙好词。”王夫之评杨广《泛龙舟》曰:“神采天成,此雷塘骨少年犹有英气。”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隋炀帝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22

功:他文武双全,军政全能,堪为不世之奇才,一时之罪魁,却留下千秋功业,能遗惠于万世。因此是中国历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谈及隋唐盛世时永远绕不过去的名字。

杨广就和魏武帝曹操、梁武帝萧衍、唐太宗李世民这几人一样,同属于在政治、军事、文学、诗词、领域,均分别达到当世一流水准,同时配得上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之名的天才,而不是如清朝乾隆帝那般,留下几万首文白不通的帝王诗,也能勉强冠以“诗人”之名。

杨广初封晋王,美资仪,性敏慧,才华横溢,得其父皇杨坚和其母独孤皇后宠爱,二十岁时为南征伐大军主帅,挥军灭陈朝,结束长达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后他主政江南十年,招揽士人,推广文教,有效促进了南北混一,终于取代其兄杨勇为太子,即位登基。

即位后,杨广怀着成为千古一帝的高远志向,在帝国版图上肆意书写恢宏篇章。

他始典定科举制度,建进士科,恢复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削夺高门士族权势,提拔平民人才;又营造东都洛阳,让政治重心脱离关陇集团控制;

他修建大运河,西巡张掖,开拓丝绸之路,使全国物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南北东西各方文化经济交流得以通畅。

过:杨广具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和文学才能,战略眼光也不错,唯独战术指挥能力是他相对最弱的一环。

包括伐陈之战,以当时隋朝承接北周的国力,三分天下已有其二,几十万大军呼啸南下对已经丢失了益州、荆襄、淮南的南陈,本就该是彻底碾压之势。

何况此战之庙算筹谋,本隋高祖杨坚之策;临阵机决,亦前线统帅高颖和杨素之功;杨广这个挂名统帅,仅是代表皇室做监军,对战争胜利真正起到的作用其实有限。

哪怕以同样的标准,同样一战灭吴混一南北的司马炎并没有被认为如何英明神武,杜预与王濬亦没有被认为如何千古神将。

——所以,又怎能因此战将杨广视为名将,甚至与一生戎马打下李唐天下的李世民去比军事才能?可惜,杨广却无此等自知之明,当真以为自己是如何无双战神了,屡屡干涉前线将领的战术应变,外行指挥内行。

隋朝与高句丽的战争,隋军与其说是输在战场上,倒不如说是明明已奋勇杀敌,几次将敌方打得几近亡国,却输在杨广的荒唐决策和虚荣心上,才会屡中高句丽拙劣的诈降计,贻误宝贵战机。

扩展资料

《隋书》:“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地广三代,威振八纮,单于顿颡,越裳重译。赤仄之泉,流溢于都内,红腐之粟,委积于塞下。负其富强之资,思逞无厌之欲,狭殷周之制度,尚秦汉之规摹。

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内怀险躁,外示凝简,盛冠服以饰其奸,除谏官以掩其过。淫荒无度,法令滋章,教绝四维,刑参五虐,锄诛骨肉,屠剿忠良,受赏者莫见其功,为戮者不知其罪。骄怒之兵屡动,土木之功不息。频出朔方,三驾辽左,旌旗万里,征税百端,猾吏侵渔,人不堪命。乃急令暴条以扰之,严刑峻法以临之,甲兵威武以董之,自是海内骚然,无聊生矣。

俄而玄感肇黎阳之乱,匈奴有雁门之围,天子方弃中土,远之扬越。奸宄乘衅,强弱相陵,关梁闭而不通,皇舆往而不反。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流离道路,转死沟壑,十八九焉。于是相聚萑蒲,胃毛而起,大则跨州连郡,称帝称王,小则千百为群,攻城剽邑,流血成川泽,死人如乱麻,炊者不及析骸,食者不遑易子。茫茫九土,并为麋鹿之场,忄弃忄弃黔黎,俱充蛇豕之饵。

四方万里,简书相续,犹谓鼠窃狗盗,不足为虞,上下相蒙,莫肯念乱,振蜉蝣之羽,穷长夜之乐。土崩鱼烂,贯盈恶稔,普天之下,莫匪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终然不悟,同彼望夷,遂以万乘之尊,死于一夫之手。亿兆靡感恩之士,九牧无勤王之师。子弟同就诛夷,骸骨弃而莫掩,社稷颠陨,本枝殄绝,自肇有书契以迄于兹,宇宙崩离,生灵涂炭,丧身灭国,未有若斯之甚也。

《书》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传》曰:‘吉凶由人,祆不妄作。’又曰:‘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观隋室之存亡,斯言信而有征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7-06
隋炀帝虽是亡国之君,却远非刘阿斗和陈后主之辈所能相比,其治国能力可比秦始皇和唐太宗。 有人说“隋炀帝不是不伟大,而是伟大的过了头。” 

隋炀帝是隋朝第二个皇帝,年号大业。隋炀帝有雄心壮志,意图建立千秋大业。
事实上隋炀帝正是这样做的。早在继位之前,隋炀帝就率军灭陈,统一中国南北,结束了中国几百年的分裂。继位之后,隋炀帝更是以建立千秋大业为己任。
隋炀帝在位只有短短的13年,却做了许多皇帝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都做不了的大事:
 一, 开凿运河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一样,是名垂千古的伟大工业。自运河开通之后,中国大地可是真的紧密连在一起了,通长江,跨淮河,过黄河,中国的南方和北方自此融为一体,不但沟通了南北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对中国统一疆土的贡献,中国现在没有成为以长江为界或以黄河为界的几个国家,运河可谓功不可没。  
二, 进击林邑(今越南北部) 
隋炀帝对林邑的用兵,是隋朝开疆拓土、巩固边防的战略策略的具体体现,其直接的结果是使隋朝的势力范围在南部沿海疆域向前延伸了许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传统的以日南郡南端构成的疆域界限。 
三, 开拓流求(台湾)
隋代对流求的开拓,是继孙吴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拓边巩固国防的行为,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在于进一步加强了流求与大陆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直到今天,台湾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历史可以作证。 
 四,征服吐谷浑  
隋炀帝征服吐谷浑,并设置“新四郡”(区别于汉武帝设置的“河西四郡“),使青海和新疆部分统一于中国,进一步扩大了中国的疆域。 
五,三征高丽,经略东北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隋炀帝最悲剧的事情,也是最招惹人骂的事情。为了征服高丽,隋炀帝每次都动用上百万的军队和民夫,却无果而终,反而换来百姓的大规模起义,最终失去江山。老百姓吃了苦,隋炀帝挨了骂,隋炀帝的憾事,中国历史的憾事。
 六, 营建东都洛阳 
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不是他穷奢淫欲自己享受,那是为了控扼山东,是强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要知道,隋炀帝在位时大多数时间都在外巡行(也就是实地考察制定治国方针),根本没有时间享受。 
七,完善科举制  
科举制在隋文帝时就已创立,但不完善。是隋炀帝创制了进士科,这对中国古代政治、文化、教育影响深远。  

以上都是隋炀帝做过的事情,件件都是大事,如果隋炀帝只做一件,就可名垂千古。可隋炀帝都做了,而且仅仅用了13年。说隋炀帝是暴君不能否认,13年干了这么多大事,平均到每个百姓头上,人民负担之重、劳役之苦可想而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