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别人谈几句话就可以知道他内心的想法与大致的性格,这样有什么好处

如题所述

这说明你有很高的心理学经验,它的好处是可以让你快速把握对方。缺点则与任何知识经验一样,容易陷入定型效应或定势效应的陷阱,让你犯错误。下面是我修改的定型效应和定势效应,请参考。
一、定型效应的概念
所谓“定型”,是指在人们头脑中存在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形象。定型效应,亦称社会刻版印象或刻板效应,指的是人们在见到他人时,常常会自动地根据人的外表行为特征,结合自己头脑中的定型,对人进行归类,以此来评价一个人。如见到一个肌肉发达、穿着运动服的人,就很自然地认为他是一个运动员;见到一个皮肤黑黑的壮汉,就很自然地认为他是个农民;见到戴着眼镜、面色苍白的则是“书生”;认为英国人有绅士风度、因循守旧、保守;美国人民主、富于创新、乐观;山东人豪爽正直且能吃苦耐劳;日本人善于模仿、进取、尚武、有野心;法国人爱好艺术、轻率、热情、开朗;年轻人都富有激情;老年人都很稳重和保守;小偷都是穷人等。
二、定型效应的特征
1、对社会人群简单化的分类方式和概括。
2、同一社会人群中刻板印象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3、可以迅速快捷地评价和判断他人。
4、往往与事实不尽相同,甚至有时完全错误。

三、定型效应形成的原因
1、社会人群的共性:由于自然、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各异,社会人群当中广泛存在着其共同的或主要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特征。如读书多,又不注意用眼卫生就容易近视,所以学校师生、科研人员最多近视,于是,戴眼镜就成为这个群体的特征之一;缺乏劳动和体育锻炼、加上接触阳光时间不足,造成他们多数人脸色白白的;长期从事文化学习和工作,培养出文质彬彬的气质;工作、学习环境需要和允许穿着打扮整洁得体。于是,脸色白、戴眼镜、文质彬彬和斯文大方就成了“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群体特点。又如日本人,由于国土小、资源缺乏,为了民族生存发展,对外侵略扩张是不错的选择,可是,掠夺他国民族利益、不得人心的侵略战争失败了,何去何从?最佳选择只剩下科技救国了。于是,进取、模仿和创新就成了他们鲜明的特点;尚武和野心是二战时期遗留的印象,并不时看到现代版的表述。
《知觉生长模型》认为,在人们头脑中,对不同职业、地区、性别、年龄、民族等群体的人们形成较为固定的看法,固定的形象,主要就是由社会人群的共性所造成的。这种共性符合人脑中“表象”和“知觉单元”的成长规律,又是人脑自动“概括”和“综合”的功能;它还符合人脑“快速处理不变信息”的规律,因而是必然发生的。
2、欠缺参考系统:《知觉生长模型》认为:兴奋能量灌满“知觉单元”后,会扩散出去,如果这个个体还得到有别于上述认识的知识,如 “仕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世间万事万物都会不断变化的,不可以用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事物”,“人一上百,形形式式”等等,那么,这时候,这些知识就会发生作用。由于它们获得的兴奋能量不足,只能成为参考系,于是,这个人在社会人群共性的影响下,对眼前人产生清晰的共性认识,但保留了参考系的认识,为后来客观评价提供了坚实基础。没有建立参考系认识的人,很难扭转他的共性认识。
3、欠缺独立思考习惯:《知觉生长模型》认为:“独立思考”是一个自成体系的知识系统,它的内涵主要包括多疑、多思、不满足已有成绩或答案。它的特点是:可以只依附在1、2个知识系统中,也可以依附于所有知识系统中;而且,它在多次使用后,可以形成习惯,甚至形成条件反射。于是,具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每当出现答案或判断,都会习惯性地提出疑问或反思,都会多问一个为什么,都会主动寻找别样的答案……这样一来,由社会人群共性认识造成的认知偏差那里还有藏身之所?欲了解独立思考系统更详细的知识,请点击教育改革的心理学依据。
4、接触机会的限制:如果人们只是通过间接方式得到的信息形成了定型,又由于缺乏直接接触的机会,因而印象难以改变。
5、利益因素:定型常常与人们的利益或价值发生关系,因而有人为可能。

四、如何克服定型效应
各类人群当中广泛存在着个体差异是不争的事实,是稍作提示或分析就可以发现的问题。另外,无论是那一类人,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发生语言、行为甚至性格等方面的变化,所以,以不变的固定形象为依据去认识不断变化着的人们及其行为方式,显然会使我们的认识出现偏差,导致作出错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我们必须克服定型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力求历史地、全面地、正确地认识我们周围的人和事,减少判断和决策的失误。具体做法首先就是学习变化发展的观点,“仕别三天,当刮目相看”,还有什么事物不会变化呢?其次,增加接触;多吸取各方面不同于定型的信息;掌握定型效应的心理学知识等,都有助于克服定型效应。最好的办法是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是一个人最优秀的、难得的品质之一。
(2012-11-26 下午提交新浪、网易博客)
一、定势效应的概念
定势又称定势思维,或称思维定势及心理定势。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知识、经验和各种生活习惯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定型了的思维路线,从而使人的认知具有固定的倾向性。
定势效应是指上述稳定的、定型的思维路线会对以后的心理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或心理倾向,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活动。

二、定势效应的特征
定势效应主要特征是人们习惯于从固定的角度、固定的知识经验来观察、思考事物,以固定的方式来接受事物。在情况不变的日常生活中,思维定势可以帮助人们解决每天碰到的90%以上的问题。但是,当情况发生变化,思维定势并不利于创新思维,它会妨碍人采取新思索、新方法、新思路、新决策,不利于创造,它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是人类难以摆脱的枷锁。

三、定势效应形成原因
1、传统心理学的解释:传统心理学可以用动力定型来对定势效应作出解释。动力定型:又称动型。是大脑皮层对一定的复合刺激物形成的完整的自动化了的反应系统。这种反应系统是大脑两半球把各个单独的刺激物或反应结合成整个复合物或系统的综合活动,它经过了多次练习,已经达到了熟练的、自动化的程度。动力定型的形成,使动物和人的大脑皮层活动变得容易化和自动化,一个条件反射接着一个条件反射地自动出现,并保持它们之间的精确的定型关系,从而减轻皮层细胞神经能量的消耗。大脑皮层根据其动力定型来活动,可以反映外部刺激的定型,也可以决定有机体的各种复杂行为。人的熟练的动作、技巧、技能和知识经验等,都可以看作是动力定型的表现。但动力定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加以建立或改造。从上述理论可以看出,晕轮效应、定型效应(刻板效应)和定势效应都是人的知识经验,都可以用这套理论来解释。
2、知觉生长模型的修正:动力定型将人的一切认识(感觉、知觉及各种知识)都看成是“外部刺激的定型”,将人的各种复杂行为也归因为大脑皮层上建立的各种定型关系。到目前为止,心理学仍在沿用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认为人的一切认识和行为都是条件反射,是一个条件反射接着一个条件反射自动出现。动力定型是在重复这种学说。知觉生长模型作出如下修改:(由于篇幅问题,只能作简介)
(1)条件反射不是唯一的结构: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只是人脑知识结构内众多信息组织结构中的一种结构。人的学习过程、行为和思维过程,都无法用条件反射学说完满解释(漏洞百出),它对灵感、直觉等现象更加是无法解释。相反,知觉生长模型的表象学说、知觉单元学说、痕迹学说和通路学说中论述的各种“知识结构”,和条件反射的反射弧结构共同构成了人脑的“知识结构”。
(2)多通路学说和拼接学说:知觉生长模型全新的“多通路学说”及“拼接学说”成功地解释了个体在面临具体事物时,思维、决策、行为的灵活性、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是条件反射学说无能为力的。
(3)自动化前期的结构:知觉生长模型认为,凡是不变或少变的刺激信息,人脑都采取自动化的应答反应,以提高反应速度和节约生命能量。自动化是人脑信息加工的终极产品,条件反射是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反应通路;自动化程度越高,越难以干扰及改变。所以,定势效应不是条件反射,它只是一种有“定向”性质的习惯性的通道结构,这种结构是一种自动化前期的结构,包括深刻的通道,直至形成习惯性通道为止的所有通路结构。例如精神分裂症病人无法自制地重复思考同样的问题,或者重复着同样的语言及行为等等现象,才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4)兴奋能量扩散的规律:知觉生长模型认为,定势效应体现出兴奋能量扩散的规律。兴奋能量从A点流向D点,假设中间先后有B、C两点,那么,必须先经过B点,再经过C点,最后到达D点,即能量扩散是根据已经建立的联络通路进行的。个体所习得的所有知识,都是由同样的神经线路将神经细胞联系起来的。即各种不同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形态,如表象、知觉单元、条件反射、公式、方式方法、程序、分析、判断、经验、情感态度等等,都是通道结构。因而兴奋能量总是循着联络通路前进的。
(5)优势定向通道结构:各种不同的知识结构及知识形态,尽管都是由联络通路联结而成的,但是,内部通道的组合情况却是千变万化、人人不同的。其中单向通道的结构,就会表现出“定向”的性质。如狗听见铃声就分沁唾液的条件反射,就具有这种明显的定向性。相反,知觉单元内部通路四通八达,就没有这种定向性。如看见铁块,会表现出知觉的整体性;听见铁块这词、看见铁块这词或摸到铁块,都表现出知觉的整体性,就是由于兴奋能量从不同兴奋点出发,最终都能顺着通路将所有知识点都“灌满”所致。
许多双向通道结构,其中一条通道特别宽敞,具有优势,就会表现出“只见兴奋能量习惯性从这点向另一点出发,很少见兴奋能量从另一点向这一点出发”的“定向”现象,出现定势效应。如晕轮效应中对客体的知觉是“双向性”的,例如“科学家”直接与“智慧的人”相联系,从它们两点中任何一点出发,都可以到达另一个点,是双向性的结构。但是,从“科学家”这点出发,总是到达“智慧的人”这个点;而从“智慧的人”这点出发,可以到达许多的点:老师、家长、伙伴、会计、工人、农民、商人、军官、领导、小张、少兰等等。可见,从“科学家”向“智慧的人”出发的通路具有很大优势,于是,表现出定向性,同时,对科学家产生的尊敬、崇拜情感,也是定向的,这就出现了定势效应现象。同理,定型效应(刻板效应)实质上也是定势效应现象,是心理学将它们按习惯分类的结果。
(6)欠缺独立思考习惯:什么是习惯?习惯是“已经熟练掌握的不假思索的反应行为和适应行为”,是仅次于条件反射的自动化结构。独立思考习惯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习惯,有了它,遇事总会习惯性地问一个为什么?总喜欢寻找事件的真相,寻找其他答案或者方法,善于从不同角度出发看问题……于是,表现出智慧和不同常人的能力,不会随便从众,具有独立人格的思想者。欠缺独立思考习惯的人,很难发现定势效应引起的错误,容易从众,容易“跟着感觉走”。例如当今许多专家为了经济利益,出卖人格,为商家服务。没有独立思考习惯的人,听见专家头衔,就顶礼膜拜,全无分析能力。

四、如何克服定势效应
快速高效和节省生命能量是生物世界普遍规律,不可以、也不能违反。问题是:人脑具有思维能力,它是为解决最主要问题,为了探索事物真相,为了真实和正确反映客观世界而进化来的,有了它,人类才得以成为万物之灵;人脑还可以建立自我监督,充分发挥思维能力的机制,这个监督和充分发挥思维能力的机制就是独立思考习惯。拿着宝贝不用,放任定势效应的谬误掌控我们的认识和行为,是心理学知识匮缺的表现,是欠缺独立思考习惯的表现。培养独立思考习惯,是解决定势效应缺点的方法,更是一个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有关独立思考习惯的各种问题,请登陆我的博客,点击教育改革的心理学依据,内有详细解答。
(2013-1-3 下午提交新浪、网易博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3-29
好啊,你说说我的性格追问

好奇心重,比较自我,

追答

错了,我好奇心不重,也不自我,。。。。。。。。。。。

第2个回答  2015-03-29
你见过世面,很多人都像你这样的~不必奇怪!
第3个回答  2015-03-29
你是不是阅历很丰富?追问

大学时兼职做的多,现在工作了大家都说我是个很通透的人

追答

哦,社会上职场上经历久了,自然就有了你这种能力。好事!不像那些懒娃娃,什么都不晓得,被卖了还帮忙数钱。不过把什么都看懂了的人要保持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真诚,对工作勤垦,这样你人气会很高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