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谁?

如题所述

曹植,字子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母卞氏,与曹丕、曹彰为同母兄弟。曹操共有二十五男,曹植同母兄弟仅有以上二人。

与曹丕相比,曹植在文学方面所表现出的才华更为突出,年仅十岁,即已开始从事诗歌词赋写作。另外,像曹丕一样,曹植也在未成年前,即随父出征,并深受曹操宠爱。曹植在20岁时,被封平原侯,食邑五千户,年23,又徙封临淄候。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二十六岁,经历了命运的一个转折点。在这一年,曹操经过长期考虑,反复权衡,最终决定还立曹丕为太子,而立曹丕为太子,也就预示着曹植后半生的凄苦生活即将开始。

关于曹植于曹丕太子之争中失利,陈寿于《三国志・曹植传》中曾作过一个简洁的分析: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翼、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曹植失太子位后,其行事风格似仍无改变,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曹丕被立为太子的之后两年,曹仁于樊城被关羽所围,曹操打算让曹植领兵前去救援,当曹操派人唤曹植时,他却已喝得酩酊大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死。丧事完结后,曹丕立即遣曹植、曹彰等皆就国。

黄初二年(221l年),曹丕派监国使者巡察诸侯。监国使灌均按曹丕的旨意,奏“曹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当时曹丕本想以此罪名,诛杀曹植,后因迫于卞太后的压力,才改变了计划。

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已32岁,五月与白马王曹彪,任城王曹彰朝京都。到京都一日不久,任城王曹彰既为曹丕所害。曹丕之所以要置曹彰死地。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曹彰自幼与曹植关系亲密。二,曹彰文韬武略兼备,神勇无比。另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丕在害死曹彰后,原本打算将曹植也一并毒死,同样是因有卞太后及时相救,其阴谋才未能得逞。可能就是在此次朝觐时,曹植写下了著名的《七步诗》,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杀),应声便为诗……帝深有惭色。”

任城王死后一月,曹植与白马王曹彪一同还国。还国途中,曹植写下了著名的《赠白马王彪》。黄初七年(226年)曹丕病死,此年曹植已35岁。

曹丕死后,曹植觉得无性命之忧,重新萌生了建功立业的激情。于是太和二年(28)也就是曹丕病死的转年,曹植即给魏明帝上了《求自试表》。此不过魏明帝并未因此而起用之。太和

三年,曹植徙封东阿王。太和五年(公元231),曹植已四十岁。此年,他又给魏明帝上呈二表,其一为《求通亲亲表》、其二为《陈审举表》。在此二表之中,曹植力谏明帝重用同姓诸侯,谨防鹰扬之臣权势过大。这反映了曹植的政治远见,也可以说,对于曹魏政权隐含的危机,最先有所预见的便是曹植。

魏明帝见了曹植所上二表,深为感动,对二《表》都做了优答,同时颁诏,令诸王及宗亲公侯各带适子一人人朝。不过明帝如此行事,主要是为了优礼曹植。

太和六年(232年)曹植四十一岁。在相隔十余载后,曹植、曹睿叔侄终于相见。不过此时的曹植已属将死之人了。这一点曹植本人并不放在心上,他仍希望能与明帝“别见独谈,幸翼试用。”然而明帝对这位亲叔叔的身体状况已十分担忧了。《太平御览》卷三百七十八载有魏明帝于此次见面后给曹植的手诏其中写道:“王颜色瘦弱何意邪?腹中调和不?今者食几许米,又啖肉多少。见王瘦,吾甚惊,宜当节水加餐。”下此诏后,明帝又赐给了曹植一些食物。

就在这一年,曹植带着深深的焦虑和忧伤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3
更多的应该是一个弟弟对哥哥残忍暴政的悲痛。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据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记载: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第2个回答  2015-09-26
七步之才的历史人物是曹操的儿子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第3个回答  2010-07-13
曹植。
和他的爸爸曹操,哥哥曹丕和称“三曹”,在魏晋文学上占了很重的地位。
本来曹操很喜欢曹植的,毕竟他聪明有才嘛。但由于他不拘礼法,有点任性。所以曹丕当了太子。后来曹丕继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叫曹植七步成诗,要不然就治他的罪。后来就有了《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虽然诗成了,但还是被降了官。
最有名的是他的《洛神赋》。有传闻说他写的是曹丕的妃子甄洛。甄洛很有才的一个人,被称为三国最工有心计的美女。但最后还是被曹丕赐死了。
从前有一个名人(名字不记得了)说天下才有十斗,曹植占八斗,他占一斗,天下共占一斗。所以就有了【才高八斗】。
第4个回答  2020-05-03
七步之才指的是
曹植。
原来的诗是:
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正好七步作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