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长筋与架立筋之间的区别以及二者在施工图中的识别

如题所述

在建筑结构的设计中,通长筋与架立筋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长筋,名副其实,是根据结构受力计算精心设计,直径和根数由计算决定,承载着梁的整体稳定性;而架立筋,尽管看似重要,其实主要作用是定位箍筋,其设计并非基于受力计算。</


关于是否贯穿所有跨,这并非通长筋与架立筋的唯一区分标准。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一级至四级框架梁,顶面和底面全跨的纵向钢筋配置是关键,无论通长筋还是架立筋,都需满足这一要求。然而,架立筋的出现源于构造需求,如在复合箍筋的使用场景中,纵筋的配置策略会有所不同。


以双肢箍为例,设计计算的纵筋直接与箍筋相连,形成通长筋,确保结构的完整受力。</在复合箍筋中,若梁跨中负弯矩大,需要全跨配置纵筋,这时架立筋同样全跨布置;反之,若正弯矩为主,部分纵筋在梁上部可截断,用架立筋来固定箍筋。


当最大负弯矩较小,仅需满足构造要求时,架立筋将起到固定作用,其是否全跨贯通则取决于其他跨的箍筋配置。</


在理解钢筋的贯通问题时,我们不能忽视结构力学的原理。梁的控制截面主要在支座和跨中,支座处剪力较大,需要计算配置箍筋,而跨中则更多考虑构造配筋。纵筋的截断位置并非随意,而是根据弯矩图在受力最不利的节点进行。


22G-101-1图集对此有明确说明,上部纵筋的截断位置遵循规范,这在施工图中尤为关键。</例如,上部的2根16mm通长筋,虽然标注显示有额外的纵向受力钢筋,但它们在某些位置被适当截断,这一点在施工中需要仔细解读。


中部的受扭钢筋,以及下部分的钢筋分布,都需要结合断面图来理解。纵筋在不同部位的配置差异,展示了设计的精细之处和施工的技巧。


总结来说,通长筋和架立筋在施工图中的识别,不仅需要理解它们的功能,还需结合规范和图集,才能准确把握。每一次的构造细节,都是结构安全的保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