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的功过得失

如题所述

诸葛亮的功:

1、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后,于12月刘备平定荆南四郡,任免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住于临烝,督令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负责调整赋税,充实军资。

211年,益州牧刘璋派法正请刘备助攻张鲁。诸葛亮便与关羽、张飞等镇守荆州。至下年12月,刘备与刘璋决裂,还攻成都。诸葛亮便与张飞、赵云等入蜀助阵,留关羽负责荆州防务,分兵平定各郡县,与刘备一起围成都。至214年,刘璋投降,刘备入主益州。

诸葛亮受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并受任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每每刘备出兵征伐,诸葛亮便负责镇守成都,为刘备足食足兵,如汉中之战就替在连连战败的刘备提供资援。220年,曹丕篡汉自立。

221年,群臣听到汉献帝被害的消息,劝已成为汉中王的刘备登基为帝,刘备不答应,诸葛亮用耿纯游说刘秀登基的故事劝刘备。于是刘备才答应,任诸葛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假节。同年张飞逝世,诸葛亮领司隶校尉一职。

2、托孤

222年8月,刘备在东征夺回荆州的途中被打败,撤退至永安,诸葛亮大叹可惜法正逝去,否则必能阻止刘备东征之举。

至223年2月,刘备病重,召诸葛亮到永安,与李严一起托付后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定能够安顿国家,终可成就大事。如果嗣子(刘禅)可以辅助,便辅助他;如果他没有才干,你可以亲自夺取。)”

诸葛亮涕泣的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臣必定竭尽股肱的力量,报效忠贞的节气,直到死为止!)”刘备又要刘禅和其他儿子事诸葛亮为父,只是与诸葛亮共仕而已。

延至4月,刘备逝世,刘禅继位,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设官府办公。不久,再领益州牧,政事上的大小事务,刘禅都依赖于诸葛亮,由诸葛亮决定。本来南中地区因刘备大败而乘机叛乱,诸葛亮因国家刚逝去君主,先不发兵,而派邓芝及陈震赴东吴修好。

3、南征

直至225年年春天,诸葛亮率军南征,临行前刘禅赐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后诸葛亮深入不毛之地(成语:不毛为今天缅甸北境八莫)讨伐雍闿、孟获,诸葛亮采取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先打败雍闿军,再七擒七纵孟获,至秋天平定所有乱事(详见诸葛亮南征)。蜀汉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蜀国变得富饶,便开始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诸葛亮的过:

1、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犯下了一个重大失误。

荆襄九郡,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军事集团区域,它包括了现在的河南南部、湖北、湖南的全部地区,无论在水路,还是旱路上,都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可以说荆襄九郡既是蜀汉政权的基础,也是其前沿屏障,失了荆州就等于蜀汉政权失去了最有力的大门。

这是从防御上来说的。那么,从进攻上来说,荆襄九郡是蜀汉政权进攻魏、吴的跳板和咽喉。这么重要的位置,不仅要作为屏障来防御,更要把它规划为进攻的前沿阵地。

所以,荆襄九郡只从防御上下功夫是不够的,要布置两大军事阵营,互为犄角之势,即可进攻又可防御,而且要委派有勇有谋的武将镇守,一个关羽不足以稳定荆襄九郡。这是政治远见的第一个失误。

2、错用马谡,痛失街亭 

刘备在死前托孤时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事实证明刘备看人相当准确,马谡此人刚愎自用,狂妄自大,而且虽饱读兵书,却缺乏实战经验。 

但是诸葛亮事后却忘了刘备临终的嘱咐,对街亭守将的任命太过草率。因为对马谡的宠爱,令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结果马谡军队差不多全军覆没,蜀国失去街亭这一战略要地。街亭的失守使得诸葛亮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为以后北伐的道路增添了许多困难。 

3、没能及时发掘培养新人才 

以当时蜀国的情况,可以说是三国里最弱的,想要短期内统一天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诸葛亮自己心里对这点应该也清楚,但是为了不辜负先帝遗愿,还有个最重要的原因是蜀地贫乏,发展已到瓶颈,不尽快抢占新的沃土很难抗衡逐渐强大的曹魏,因此短期内不断的北伐中原。 

诸葛亮北伐中原在大的战略上没错,但是问题是诸葛亮在逐渐老去的同时,却没有及时挖掘培养新的可用人才,随着老将和自己的一个个离去,蜀国人才青黄不接,导致三国后期出现“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31

一、诸葛亮的功

1、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政治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2、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出山之后更是一展雄才,辅佐刘备南征北战,打下了蜀汉江山。

3、诸葛亮治军以明,表现为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二、诸葛亮的过

1、没能直言劝诫刘备,导致刘备一意孤行。

当时刘备决定让关羽留守荆州,这本来就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可是诸葛亮明明知道关羽心高气傲,不可当此大任,却也没坚决让赵云代替关羽镇守荆州,从而导致了后来关羽的大意失荆州,诸葛亮对这件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2、没能及时挖掘培养新人才。

五虎上将在世时,确实是威震四海,可是随着老将一个个撒手离去,诸葛亮并没有及时挖掘培养新人才,从而导致蜀国军中青黄不接,没有特别出类拔萃的人才,甚至无将也用。所以出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尴尬局面。

3、六出祁山使得国库空虚。

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心想完成先帝恢复汉室的心愿,可谓是呕心沥血,举全国之力,六出祁山,使得国库空虚,百姓水深火热。无奈由于曹魏实力强大,北伐大业未能顺利完成,反而令蜀国背上了一个大包袱,需要好多年才能修养缓过来。

扩展资料

近现代著名人物评价诸葛亮:

1、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2、毛泽东: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3、钱穆: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9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国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庙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县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黄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相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诸葛亮年谱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平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岁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胜。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刘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8岁 诸葛亮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亮。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稳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诸葛亮的一些政绩
一,都江堰,
《水经注�6�1江水》记载:“诸葛亮北征, 以此堰为农本,国之所资,以征丁千二百人主护之。有堰官”。---诸葛亮开了堰官之先河。
这份政令内容之详细令人叹为观止,详细到每年清淤工作的日期,掏挖深度,当年诸葛亮用于清淤维护的石标尺,直到80年代才被原样仿制的不锈钢标尺替换。而武侯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二,佤族抗英;
远在公元225年,居住在葫芦王地的佤族人卡那曼卷部落与蜀汉丞相诸葛亮签盟归顺蜀汉朝廷,发誓镇守边关,永不反叛;整整1700年,佤族人始终遵循了这个盟约,1934年的英军进攻班洪、班老地区,佤族人牢记了这个盟约,斑老王奋起抵抗,组织佤族武装,剽牛盟誓,效忠他们最尊崇的“阿祖阿公”---诸葛亮。这就是有名的“班洪事件”;

三,六个少数民族供奉的“茶祖”。
《普洱府志�6�1古迹》记载:旧传武侯遍历六山,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镘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登,置撒袋于曼撤,固以名其山。"六大茶山中有一座就叫孔明山,当地人民还把茶树称作“孔明树”,把诸葛亮尊为“茶祖”。时至今日,基诺族、布朗族、佤族、傣族、哈尼族、壮族各村寨,每年都要在诸葛亮诞辰这天举行集会,称为“茶祖会”,赏月歌舞,放孔明灯,祭拜诸葛亮。

诸葛亮在历代武庙中的地位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
1,《新唐书-礼乐五》记栽:“开元开元十九年,始置太公尚父庙,尊太公为武成王,祭典与文宣王比,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这武庙十哲是:
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齐国的司马穰苴,战国时代魏国的吴起、燕国的乐毅、秦国的白起,西汉的张良、韩信,蜀汉的诸葛亮,唐的李靖、李世绩,而以太公望为武庙主祀。”
2,唐德宗建中三年,朝廷下诏叫史馆考定,列古今名将64人配享,并都画有图像,分列武成王左右。左边32人是:越范蠡,齐孙膑,赵廉颇,秦王翦,卫青,隋韩擒虎、郭子仪等。
3,唐昭宗封诸葛亮为武灵王,并御赐庙堂于隆中。

宋代:
宋代既把诸葛作为忠臣来祭祀,(赐英惠庙加“仁济”)同时仍然把诸葛作为名将来祭祀,其地位仅次于独居首位的张良,还是和孙武、韩信、李靖等平起平坐。
《宋史》卷105《礼志八》:宣和五年,礼部言:“武成王庙从祀�6�1�6�1�6�1�6�1�6�1�6�1凡七十二将”于是释奠日,以张良配享殿上。按照朝向不同分档
一档:张良
二档:管仲、孙武、乐毅、诸葛亮、李绩并西向,田穰苴、范蠡、韩信、李靖、郭子仪并东向
三档:东庑,白起、孙膑、廉颇、李牧、曹参、周勃、李广、霍去病、邓禹、冯异、吴汉、马援、皇甫嵩、邓艾、张飞、吕蒙、陆抗、杜预、陶侃、慕容恪、宇文宪、韦孝宽、杨素、贺若弼、李孝恭、苏定方、王孝杰、王晙、李光弼,并西向;
四档:西庑,吴起、田单、赵奢、王翦、彭越、周亚夫、卫青、赵充国、寇恂、贾复、耿弇、段飃、张辽、关羽、周瑜、陆逊、羊祜、王浚、谢玄、王猛、王镇恶、斛律光、王僧辩、于谨、吴明彻、韩擒虎、史万岁、尉迟敬德、裴行俭、张仁但、郭元振、李晟,并东向。
金人遵唐旧制,但降低管仲和韩信的地位,剔除王猛和慕容恪等,诸葛亮的名将地位仍巍然不动。而且在《金史》的观念里面,谁要是说出“诸葛亮不知兵”这句话,那就证明此人“好为大言”。

元代:这个朝代武庙从祀规模大减员,很多人都被剔除了,但是仍然有诸葛亮,他的地位还是和孙武等平起平坐。
1.《元史�6�1祭祀志五�6�1武成王条》载:"武成王立庙于枢密院公堂之西,以孙武子、张良、管仲、乐毅、诸葛亮以下十人从祀。
2.元英宗封诸葛亮为戌烈忠武显灵仁济王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这部伟大小说诞生了,为避免演义小说的巨大影响,故而此后的情况不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9-23
六出:(六出祁山,刘备死后,为完成辅汉兴刘的大业,诸葛亮六次北伐中原,每次都是从祁山出兵)
七擒:(七擒孟获,南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带兵镇压,为收复南蛮人心,七次擒住孟获而不杀,终使孟获心服口服外带佩服,发誓永不造反)
收二川:(收取东川、西川,即荆益二川,为蜀汉基业打下了地盘)
东和:(东和孙权)
北拒:(北拒曹操)
排八阵:(摆设八卦阵)
八阵这是战国时大军事家孙膑创造的,据说是受了《易经》八卦图的启发,所以又称八卦阵。具体阵势是大将居中,四面各布一队正兵,正兵之间再派出四队机动作战的奇兵,构成八阵。八阵散布成八,复而为一,分合变化,又可组成六十四阵。当年诸葛亮是用石头在四川奉节布设过八阵的方位,作为教练将士演习阵法之用,名为“八阵图” 。
众所周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而诸葛亮之所以智谋过人 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的《八阵图》。 后人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赞之,陈寿也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里说“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后来因为一些小说如《演义》等的渲染,八阵图变得很神秘,但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孙膑兵法》里就有《八阵篇》 东汉班固的《封燕然山铭》中说“勒以八阵,莅以威神” 可见 “八阵”早在诸葛亮以前就有了。当然,诸葛亮的八阵,又并非前人的八阵。他是在总结前人基础上发展而成,已经是他自己的八阵了,所以“名成八阵图”还是说得很正确的。
夷陵之战,诸葛亮料定刘备必败,就设下石兵八阵,差点把陆逊困死其中,多亏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延带路,才勉强逃出。
晋朝和唐朝对他的八阵有很深的研究,可惜后来失真。至于八阵到底是哪八阵, 有《小学绀珠》说是洞当阵,中黄阵,龙腾阵,鸟飞阵,折冲阵,虎翼阵,握机阵,连衡 阵而另一中在《兵略纂闻》中说是“天 地 风 云 龙 虎 鸟 蛇”。
酬三顾:(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
取西蜀:(攻取西蜀)
定南蛮:(平定南方叛乱)
用火攻:(指赤壁之战)
至于这个“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就难解释点了
诸葛亮夜观星象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想要用祈禳之法(使代表自己的星宿归位)救自己的命,就在帐中地面上分布七盏大灯,外布四十九盏小灯,内安本命灯一盏,倘若七日之内本命灯不灭,就可救他自己一命。
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与司马懿战于五丈原,自知身体不好不久于人世,就设下四是九盏明灯的法阵,向上天再借二十年,可是被不知情的魏延闯入,四是九盏灯被风吹灭,不久诸葛亮病死于五丈原。
希望对你有帮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