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曹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举一个故事说明

嫉贤妒能的曹操

曹操手下有一个谋士叫杨修,特别聪明,又喜欢展露才学,多次引起曹操的不快,有一次,曹操让工匠们盖一个花园,修好之后,曹操来视察,在大门上写一个“活”字,随后扬长而去,工匠们不知道什么意思。

杨修告诉他们,丞相的意思是觉得们太“阔”了,于是工匠们又把门改小了,这次曹操比较满意,但听说是杨修的主意,心里不是滋味。

还有一次,有人送给曹操一盒酥,曹操在盒盖上写了“一合酥”,就把东西放在桌子上出去了。杨修看到后,竟然把酥分给众人吃了。曹操知道很生气,质问杨修。

聪明的杨修说:“丞相不是在盒盖上写着‘一人一口酥‘么?”曹操听了无话可说,但却更加嫉恨杨修了。

后来,曹操一次攻打刘备,受到抵抗,久攻不下,心里很难过。厨师给他端来一碗鸡汤,他看见其中有一块鸡肋,正好,这时部下来询问当天的口令,他就顺口答出“鸡肋,鸡肋”。

消息传到杨修耳朵里,他就对人说,鸡肋这个东西吃起来没多少肉,扔掉了又很可惜,丞相看来快要退兵了。本来将士们也不想这样无休止的打下去,杨修这样一说,他们都高兴地准备回家呢。

曹操听说后,认为杨修动摇军心,就乘机把他给杀了,可是不久之后,曹操果然就撤兵了。

扩展资料:

1、陈祚明:“德天分甚高,因缘所至,成此功业。”

2、黄摩西:“魏武雄才大略,草创英雄中,亦当占上座;虽好用权谋,然从古英雄,岂有全不用权谋而成事者?

3、鲁迅:“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

4、毛泽东:“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5、范文澜:“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人(现安徽亳州市),汉族,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曹魏政权的缔造者。

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曹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05

奸诈的曹操

曹操年少的时候,很调皮,而且不务正业,结交一些坏朋友。他有一个叔叔很担心这样下去曹操不能成才。于是经常当面鼓励他,有时候还把曹操的事情告诉他的父亲,曹操很害怕他的父亲,因此对这个叔叔早就怀恨在心,想方设法要给他一个教训。

有一次,他正好在路上碰到了这个叔叔,于是,马上跌倒在地,并且还口吐白沫,样子十分吓人。好心的叔叔急忙跑去找他的父亲,结果一家人都很着急地赶来了。可是当他们看到曹操的时候,发现他好端端的,根本没有什么毛病。

曹操又在他父亲那里说他叔叔的坏话,从此他父亲对这个叔叔反倒疏远起来,而曹操也就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拓展资料:

曹操(155-220),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本姓夏侯,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县)人,出生自一个大官僚地主家庭,长子。因其父曹嵩乃是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改姓曹。亦因这种关系,曹操自幼便有机会接触官宦子弟。

日后的劲敌袁绍亦是曹操年少时朋友。曹操身长七尺,细眼长须。自幼放任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当年,汝南有个善于评论人物的名士,名叫许劭,评论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0-07-20
看《三国演义》——品曹操之奸雄

历史如同一位包含经验的“老者”,每一代人都试图在他的身上找到一些可以参考的东西,但他们所得到的永远是一段新的历史,一段新的经验。在《三国演义》中我最喜欢看曹操这个人物,而他身上那独有的“奸雄”也正是耐人寻味之处。
曹操是三国时期十分重要的人物,在《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的记述,前者作为史书,对人物的评论是十分少的,作者并无太多的个人观点从著作中体现出来。而后者作为小说,则加杂了许多个人的见解。《三国演义》中的曹操遭受到作者不少的批判,并且给他加上了“奸雄”的称号,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世许多人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看法。但小说并不是简单的加以丑化,而是从众多的细节中反映出来,作品中写到曹操谋刺董卓未成,亡命东行,途中误杀吕伯奢家属,后又故意将计就计杀了吕伯奢。这点将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奸诈性格描绘得淋漓尽致。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曹操“奸诈”的一面相对照的是关羽的“忠义”。作者在作品中极力推崇刘备,关羽这一方。这是为什么呢?我们首先要考虑到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明代,当时还是封建社会时期,思想仍停留在一味的推崇“忠孝仁义”的行为。而刘备,关羽作为与汉室正统有关的一些人,理所当然被人看作为正统,这样就得到了推崇。而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无疑是篡位的另一种形式,自然而然地被作者所鄙弃。但作一个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曹操的奸诈背后有着雄才伟略,关羽的忠义背后也有着刚愎自用。由此可见,并没有什么完美的人物,只是多一些可赞之处,少一些可憎之处罢了。
曹操虽奸,而最终没有篡汉。一些人认为曹操这样的举动总算是守住了道德的底线。而另一些人却认为这恰是奸诈的体现,原因是“其子曹丕篡汉后,追封曹操为武帝,曹操早有所料,故不亲自篡汉,以免后世骂名!”但事实上曹操生前说过:“吾若有幸当为周武王。”说明曹操在谋划篡汉之时仍不忘要得的名正言顺。这是曹操身上特别的一点。
曹操以“求贤若渴,骄傲自大,足智多谋”三点最为突出。这三点也奠定了他作为一个奸雄的基础。
“求贤”是历代君王成就霸业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这一点也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独行其事之时,曹操不令人杀之,反而与之放行,实在是惜才爱才的表现。官渡之战时,曹操听闻许攸前来拜访,竟赤着脚亲自去迎,这又是何等的屈尊求贤,难怪许攸为曹操所感,于是献计使曹操断袁绍之粮草,一举平定了河北,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宋贤有诗云:“浩浩长江风浪生,当年赤壁夜交兵;负忠若不因黄盖,妙计何曾识孔名明。”赤壁之战之所以乾坤逆转,其中一半是由于曹操的爱才,对黄盖的过于信任所至。纵观曹操求贤的这一点,可以说是成也因才,败也因才。从一定角度来看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这两场著名的战役,竟都是由曹操求贤爱才所至,这一点的确耐人寻味。
“自负”是历代君王失败共同的一点原因,而在曹操的身上也有所体现。赤壁之战兵败后,曹操狼狈不堪地逃走了。逃至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此时还有几千名士兵。曹操见树木丛生山川险峻,仰面大笑曰:“周瑜无谋,孔明无智。若是吾用兵,在此埋下一军何如?”话未完,赵云杀出,曹军损兵过半。又逃至葫芦口,此时尚有近千名士兵,曹操又仰天大笑曰:“诸葛亮,周瑜虽有将才,而智不足也。若是吾用兵,在此埋下一军,纵然逃脱也不免重伤。”话未完,张飞杀出,曹兵混作一团。逃至华荣道,此时只有百余骑,曹操再次仰天大笑:“诸葛亮,周瑜虽足智多谋,吾笑其无能。若在次埋一伏兵,吾等皆束手就擒。”言未毕,关羽杀出……小说以曹操的三次仰天大笑,引出三次兵败,作者并没有直接加以评论,而是以士兵数的锐减,和曹操话语的细微变化体现曹操的自负,给人留下了充分的回味空间。在反复的品味中不禁让人觉得曹操的三次大笑显得是如此可笑,如同是在嘲笑自己的自大。曾有人这样说过:“骄傲自满是一个可怕的陷阱,而且这座陷阱是人们自己亲手挖掘的。”在此真的是很贴切了。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历史证明了曹操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自董卓以后,豪杰并起,曹操比袁绍则名微众寡,然而曹操却运用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坐拥天时之利为成功之本,击败袁绍。巧用离间计瓦解韩遂与马超的信任,而平西凉之乱。调虎离山,汉中破张鲁。这些都是曹操雄才伟略的体现。作为一代豪杰,曹操有着独有的奸诈,更有着超凡的才智,正是由于这两点共同汇聚在曹操,才“赢得”了世人独特的评价“奸雄”。
《三国演义》中还贯穿有“尊刘抑曹”的思想,推崇刘备的“仁政”与批判曹操的“暴政”是小说中反映的主线之一。在历史上曹操的确是一个实行“暴政”的人,在《三国演义》中曹操的残忍也被更深地刻画出来了。攻克徐州后屠杀徐州百姓,官渡之战时坑杀降卒,远征乌丸三郡时“屠柳城”。曹操的这些举动不犹让人感到有些冷血!而曹操之统一北方,诚有功于民,存鸿鹄之志,为社稷之事;千古烈士,确实敢当。然烈士非善士,攻黄巾,屠徐州,兴亡百姓苦,涂炭生灵。这亦是无奈之举。古之君王成大事者必劳民伤财,曹操欲要成霸业这也是必经之路。加以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也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性格特征,暴政非但没有让他处于劣势,反而在众人中取得了令人敬畏的声望。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曹操一代“奸雄”,有生之年,与群雄逐鹿中原,有包举宇内、并吞四海之宏图。然志未完,命已去!子孙不过三代位又被司马所篡,此皆因果循环呼?非也,乃是“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耳。他,惟才是用,号召垦荒屯田;他,南征北战,率军横扫中原;他,智能超群,明察邪佞忠奸,曹操诚可谓是历史天空中一颗耀眼、璀璨之星辰!!(引用)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07-20
曹操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春发布《求贤令》,第一次提出“唯才是举”的方针:“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建安十九年和二十二年又先后发表《取士无废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进一步指出,“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主张对于有缺点的人,不能废弃不用,不管是卑贱的,甚至是”不仁不孝”的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都要推荐,《三国演义》没有提及这些《求贤令》,它通过对曹操用人事迹的描述,把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特点反映得很具体。
各路人马前来效命
由于曹操采取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有本事的人大都投靠他,故魏国人才甚众,谋臣有荀彧,荀攸、郭嘉、程昱、崔琰、毛阶、贾翊:武将有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将及许褚、典韦等猛将。这些谋臣、武将有不少是三国时代的第一流人才。其中谋臣的佼佼者,除了前面谈的杰出战略家苟或外,郭嘉也是个很了不起的谋士。他为曹操多出奇计,而每计必中。在第三十三回”郭嘉遗计定辽东”里,特别谈及他的超人智计。袁熙:袁尚被曹操打败后,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夏侯谆等将主----------------------- Page 37-----------------------
张乘胜追击,曹操笑说:“不烦诸公虎威。数日之后,公孙康自送二袁之首至矣。”诸将皆不肯信。数日后,忽报公孙康遣人送袁熙、袁尚首级至。众皆大惊。使者呈上书信。操大笑脱,”不出奉孝所料!”众官问其故,操遂出郭嘉遗书以示之。书略说:”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
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在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心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这便是郭嘉的”急之贝“合,缓之则离”的定辽东策略。“典韦寨门死拒敌”(第十七回),“许褚裸衣战马超”(第五十九回),”张辽威震逍遥津”(第六十七回),“徐公明大战沔水” (第七十六回),生动地描述了典韦、许褚、张辽、徐晃等猛将 的英勇事迹。这些猛将,有的原是俘虏,有的是亡命之徒,有的是出身于行伍,都因得曹操的赏识而被捉拔为大将。上述的谋士、广将来自“五湖四海”
聚集于曹保身边,为他出谋献策、效命沙场,故曹操能统一北方,雄视中国。
虽不得关羽其人,但得其心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他千方百计争取关羽便是典型例子之一。关羽温酒斩华雄时已为曹操所赏识,故能接受关羽三事之约,以促其归降。尔后,封官爵,赠美女,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极尽其笼络之能事。曹操如此敬重,关羽便以斩颜良、文丑以报之。关羽之去,曹操遵约“开绿灯”,并亲往赠袍送别。如非曹操放行,关羽纵有天大本事,能过五关斩六将,最后也走不了。正因曹操如此爱才,他不得关羽其人已得其心,故关羽在华容道甘犯军令状,义释了曹操。关羽不感其知遇之恩,曹操是逃不脱华容道的,他早已成为刀下鬼了。
不念旧恶,唯才是用
只要是人才,且能为己用的,即便是仇人,或骂过自己的人,他也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陈琳曾为袁绍写讨曹操檄。这篇檄文把曹操及其祖宗三代骂个透,曹操见了,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操破翼州获陈琳,他不加责备,仅问道:“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辱及祖、父耶?”
琳答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意思说为袁绍所使,不得不然。左右劝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降将张绣叛变,夜袭操寨,如无典韦以死拒敌,操将无法逃脱。这次战役,操折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和爱将典韦,史称”清水之难”。曹操对此痛恨不已,终生难忘。后张绣又降,操因用人之际而宽恕之。曹操能不记私仇,这是因他能以事业为重。因要图天下,就要搜罗人才以扩大自己的力量,这就不能老是计较个人的恩怨,只要对事业有利,尽力化敌为友。不仅曹操能“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古之明主也都如此。唐太宗并不因魏征曾是敌人之臣而对他有所疑虑,因其敢于直谏,切中己弊,对他十分敬畏。诤臣遇明主,传为千秋佳语。雍齿曾助项羽,几置刘邦于绝地,而刘邦统一天下后,为显示其宽宏大量,先封雍齿为侯以安众心。武则天读骆宾王的 《为徐敬业讨武瞾檄》,并不因其极力贬己 而恼怒,反而怜其才说:”此人不用,宰相之过也,”但唐太宗对魏征,刘邦对于雍齿,不如曹操对于张绣的怨深;武则天愤骆宾王之才,而不能使之为己用,而曹操则能用陈琳。故说曹操善用人才不下于古代其他明主。
不论出身,全凭本事
曹操因重视人才,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对于曹魏事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曹操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对封建社会人事制度也是一个重要改革。东汉未年,封建统治者取士大都以门第、品行作为首要条件,士人分品作官,已是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特别是由于外戚、宦官两大帮派争权夺利,取士只讲派别而不问贤愚,那个帮派掌权,就都用那个帮派的人,一律排斥另一个帮派的人。
当然对自己帮派的人仍分品做官。曹操实行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这就突破了分品做官的人事制度,不管出身于什么门第,或有否品行,只要有本事建功勋就有官做。这就为下层士人及广大平民广开仕进之路,但是,曹操用人不讲门第,并不是不重视“衣冠望族”(指世代做官的),不拘品行,并不是不重仁孝。曹操终归是个封建统治者,他的思想意识必然受到时代的制约,虽然任用一些出身”微贱”的人,也竭力争取“衣冠望族”的支持。如司马懿出身于“衣冠望族”,他起初看不起曹操,诈装患风瘫病,拒绝征召,后在曹操威逼利诱之下,他怕被杀头,只好出来任职。又如张邈叛变时,劫毕湛(是时为操别驾)母弟妻子。操对毕湛说:“卿老母在彼,可去。”湛表示无二心,攥为之感动得流泪。可是,毕湛一转身,便溜了。后毕湛被生擒,人们都认为他必死,谁知操不仅不杀他,反任他为鲁相,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吾所求也。”因此,对曹操的不讲门第、不拘品行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应作如此理解:不管贵贱,不论品行好坏,只要有才能的,都要推荐。这就是曹操的用人特点。不过,这种用人方针仅在曹魏初期施行,随着曹魏政权的巩固,北方士族己都归附,形成了一个很有影响的士族势力,迄曹丕继位,明令规定九品官人法,规定士人等第,微贱的人被排挤不能入品,也就是说微贱的人是没有资格被推荐做官的。这已不是”唯才是举”,而是又走”唯品是举”的老路了。
第4个回答  2019-03-15
曹操(155~220)
中国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
,文学家
。魏武帝
。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父曹嵩,宦官曹腾养子。
曹操参与镇压颍川黄巾起义军,被命为西园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中平六年(
189
),因董卓专权,逃离洛阳,至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散家财,聚兵5000人,与袁绍为首的东关州郡军一起讨伐董卓。当时诸军畏卓,莫敢先进,唯操出战,董卓西逃,袁绍表操为东郡太守。初平三年(192),青州黄巾起义军攻入兖州,杀刺史刘岱,州吏拥曹操领兖州牧,率兵打败黄巾军30余万,收其精锐为部下,号青州兵
。在随后几年的兼并战争中,表现出杰出才能,打败袁术,攻破陶谦,平定张邈,消灭吕布,逐渐壮大成一支与袁绍相对抗的力量。建安五年(
200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10万大军,并陆续攻占原属袁绍的冀、青、幽、并四州。十二年,又消灭曾收留袁绍二子、以辽西柳城(今辽宁朝阳西南)为根据地的乌桓势力,基本统一北方。曹操根据毛玠、荀彧谋划,于建安元年将处于困境的汉献帝从洛阳迎到自己势力范围内的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作为傀儡,并迁都于许。从此,他政治上主动,号召力增强。他采纳枣祗建议,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从物质供应上保证了战争的胜利。他精通《孙子兵法》,著有兵书10万余言。善于运用古代军事学说和战略战术。他多次下令求贤,要求唯才是举。曹操受先秦法家思想影响很大,不官不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在此思想指导下,他残酷镇压农民反抗,同时对豪强大族的不法行为也往往给予严厉打击。
建安十三年,曹操进位丞相,率军南征。荆州刘表适病卒,子琮归降。操进军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会战于赤壁。其时南北统一条件远未成熟;北方军队长途跋涉,不服水土,兵多疾病;荆州降军心有顾虑,未肯力战。加上曹操骄傲轻敌,在联军火攻之下大败而归(见赤壁之战)。他从此转向巩固北方的统治,镇压朝廷中异己力量包括皇后伏氏的反抗,并继续消灭北方残余割据力量。建安十六年讨平关陇地区马超、韩遂。四年以后又征降汉中的张鲁,为代汉作了充分准备。在此期间,曾数次进攻孙权
、刘备,无功而还。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建魏国,都于邺。魏国拥有冀州10郡之地,置丞相以下百官。三年后曹操进爵魏王。他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子曹丕代汉,追尊魏武帝。
曹操诗歌造诣极高
,所作《
薤露行
》、《
蒿里行》、《步出夏门行》等,皆悲凉雄浑,气势磅礴。在他奖掖、提携下,周围聚集了一批优秀文人,出现了建安文学。对曹操的评价历史上自来是毁誉参半。20世纪50~60年代,史学界有人认为,曹操的形象受到后代学者的歪曲,而其历史功绩远远超过过失。随着研究的深入,史学界倾向于认为曹操是一个在历史上作出多方面贡献的杰出人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