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抑郁症吗?

最近碰到问题老是往最悲观的方向想,做错了事情就会特别地自责内疚,容易受到心理暗示,晚上失眠多梦,开心不起来,感觉痛苦难熬
谢谢lovefany和z349640593这么快就回答了我的问题,我觉得如果自己不往那些最悲观的方向想就会轻松很多,心情也会开心起来,可是自己老是免不了往那个方向想,老是担心那些最悲观的想法会发生

抑郁症是一种医学上的情绪障碍,它无法靠意志来改变,不是你过一会就能淡化的,它会持续至少两周的时间,并且会严重影响你的生活,工作,行为能力,感情生活。在我国有每100人中就有6名抑郁症患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3
现代社会有许多人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根本原因还在于不明白心理的规律。
河北衡水市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修老师,以前患过10来年的心理障碍。后来在试用各种方法,阅读各种资料后,

自已领悟到了心理的规律。也帮助了很多的人走出了心理的误区。这些心理规律即使对正常的人的心理也是有

很大的指导作用的,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心理也被作为一种事物来研究。但心理不同于一般的物理现象。所以好多人对于心理问

题走进了误区,机械地看心理问题,现实中的物质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很明确,很机械,但心理就不一样,

它变化多端。所以如果医院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作为主要手段,就是错误的。心理的问题主要就是心理的原因

,只要思想变好了,问题就解决了,跟体质没多大关系,除非是心理影响伤害到了身体,需要对身体治疗。
弗洛伊徳的潜意识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虽然在科学上有重要意义,但还是很不完善的。而且在我们心理的实际

应用上没多大作用,比如你如果对汽车的各部分都相当了解,但是你驾车技术不好的话,你车也是开不到好的

,而如有一人对汽车各部分都不了解,但他驾车技术好,他就可以把车开的更好。心理也是一样,我们的心理

驾驶技术决定了我们的心理运行的好不好。弗洛伊德晚年的研究使他自己陷入了完全的悲观,不但对心理治疗

感到完全的悲观,甚至对整个人类也感到了完全的悲观。弗洛伊德本人并没有实际治愈过一例典型的心理障碍

患者,而且弗洛伊德本人也承认这一点。
怎样让我们的心理变的更好呢?从古到今,有着对此各种各样的讨论。其实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老子,庄子,佛

教的禅宗中得到很多有有益的启示。但是一提到宗教,很多人可能就想到那些迷信的东西,当然,想通过神,鬼

等使心理变好,那是肯定错误的。但是这些古人的思想中确有一些真正的可取之处。那就是关于心理方面的一

些知识方法,也可以说是技巧。
比如佛教的禅宗,提倡顿悟。其实这个开悟就是对心理规律的技巧方法的掌握,但它不当当是个知识,它是一

种体验,它要你自已去真实感受它,要实际运用它,觉得好了,你就会知道了。就比如你没吃过一样东西,不

管别人怎么说它的味道,你还是不会知道它真正的味道,只有你亲自吃了后,你就立刻知道。当然,我们也不

要把悟当成是什么成佛成仙的事,没有那么神的。我们只把它当成是对自已心理的一种领悟。
这是个什么方法呢?其实它是太简单,简单到你可能不会认为它是个好方法,它才会从我们眼前溜走。我们喜

欢把问题复杂化,我们的本能使我们认为简单的东西更不正确。所以才有禅宗里的棒喝,就是师父拿着根木棒

要逼徒弟领悟,就是说这么简单的东西你还不知道。
这个方法就是“接纳”。就是诚心接纳你所有的感觉,感受,想法,行为,痛苦,害怕,高兴等等一切。就这

么简单。要注意是一切,不管再怎么痛苦,再怎么难受,再怎么不合理,都接受它,接纳了,你就会好。在接

纳的同时,你也可以观察自已的心理到底在想什么,去感觉自已的感受,就好象看另外一个人一样。这就好象

佛教里的俗语,“观照”和“觉知”。当然,你没去想怎样接纳,你也可以是在接纳。
这个方法对于正常人,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都是一样有用的。其实所谓正常人和不正常人的区分界限是不大的

,甚至就在一念之间。
我们可以用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做为例子,这样更容易理解。比如,有个有心理障碍的人,他每天总在睡前要

看一下门关了没有,即使他已经知道门关好了,他还是要去重关一下,如不去,他就不舒服,而且几乎每次门

都是已经关好的。他意识到这是个病,为此很烦。如果运用接纳的方法就是,你就接纳有这种想法,有这种行

为,接纳自已为此而产生的烦恼。那你就会变好。其实我们有古怪的想法是很正常的,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有这

种想法呢,为什么不那样想就是正常的,我们如果把有那种想法和没那种想法都看着是正常的,那我们胸怀就

更宽广。就比如庄子的家人死了,他一点都不伤心,反而敲乐器,别人觉得不正常 ,就问他为什么不难过,他

说,人死了就是难过的事吗,人死了,与天地同眠,难道不是值得高兴的事吗。
那个总关门的人,就是为有这样的想法而烦,所以他就努力压制这样的想法,但是心理就是这样,你越压制,

他越对抗。这样相互对抗,冲突就会越来越大。这是愚蠢的做法。如果他去接纳这种想法,接纳这种行为,那

么渐渐的反而就会变好。当然,这是个渐变的过程,这点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蜕变,在不知不觉中我们

就会变好。就象我们在睡觉时,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睡着的,你从不会知道是哪一刻睡着的。当然这个蜕变的

时长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快,只需一会儿,有些人则要几天或者几十天。
当接纳时,我们的心理反而慢慢不再对抗了,这时我和我们的心理成为一体了,就象“无我”那样。有一个典

故,有人问佛,我为什么烦恼呢,佛跟他解释后,他立即顿悟了,佛大概的意思就说,是你自已在烦,是你自

已一直在纠缠你的心,本来你是不烦的,你为什么要去纠缠它呢,也就是说你接纳你的烦恼,你就不会烦了。

所以也有个典故,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就说,“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惠能得到了师父的衣钵。勤拂拭正是自已没有必要的纠缠。

所以佛教常常以小故事来启发人们。
那个关门的人其实更多的是为有那种想法而烦,当他接纳后,他可以常去关门,甚至还可以喜欢上关门,但他

也可以不去关门,如果不关门有不舒服就接受不舒服。这样渐渐地,关不关门对他就无所谓了。心理也没什么

障碍不障碍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很微妙的过程,我们话语有时难以表达清楚,但只要去体验就容易明白的

,而且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实际体验。
另外我们也要相信接纳就会好,信则有,不信则无,这虽然很主观,但心理就是这样的,你不信的话,你连体

验它正不正确的机会都没有了。我们可以把它叫做客观的心理科学。禅宗的悟也是客观的心理科学。
再比如有些人会失眠。对于失眠,药物治疗是没什么用的。完全是心理原因。当失眠时,你就这样想,我就让

它失眠,一直醒着到天亮我也真的接受,有烦恼有担心我也接受,当然你闭上眼睛,摆好了睡觉的姿势。你要

相信接纳就会好的。而的确实际上就是会好的,慢慢地,不知不觉你肯定会进入梦中。这个过程也是很微妙的


总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大同小异。解决的方法也差不多。有心理障碍也不一定是坏事,正所谓没有迷

哪来的悟,没有悟也就没有迷。
其实我们还可以由这种体验领悟到很多道理。还有象老庄的“无为而无不为”,我们的工作是工作,如果我们

不工作时,就是在玩吗?不工作时,我们的身体在运行,嘴巴在呼吸,在一定意义上不可以说是工作吗。所以

你即使一事无成,和做成大事,在一定意义上是一样的,这就是你的思想要有包容性。有时候世俗的思想是片

面的。还有老庄思想的柔弱能胜强硬等等,都是很有道理的。
当我们接纳了自已时,我们还可以体验到更多的感受,有时候即使你一个人静坐时也能感受到无比的愉悦,你

也会知道快乐和痛苦是相对的,一波又一波,而且不受我们想法控制。很多时侯你的思考变的根本不重要了,

你只需去体验,你没去想接纳,但你是在接纳,而且接纳的更好。我们的思考有时反而束缚了我们,丢开了可

笑的思想,我们会变的更自由,更精彩。我们的心是很大的,我们体验到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我们的世界是复杂的。有太多的问题我们不明白。好多人喜欢问为什么,有时对于一些问题,你不要去想为什

么,不要去钻牛角尖,你想也想不明白,一句话,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的脑子的思考力实在是很渺小。

我们的世界也是很矛盾的,真理和错误都是相对的,真理在一定意义下是错的,错误在某种意义下又可能是对

的。有时我们的言语很难表达出好多事情,言语表达也有许多不完整性,所以争辩也是没有多少意义,你争赢

了也不一定是对的,争输了也不一定是错的。只要我们体会到其中的真正的意思也就足够了
如果你觉得好,则多帮别人回答这类问题。
第2个回答  2006-12-01
我也是抑郁症患者。我几个月前的状况和你一样,我不愿出门,甚至不想和任何朋友见面。而且身体也异常难受,很多抑郁症的症状都在我身上体现。
不过我坚持过来啦,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它。

这几个月,我看过几次心理医生,确实有效。咱们这个病,就是爱钻牛角尖。我完全理解你。
我们每天都在受着抑郁症的折磨,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都有。
我们必须自己坚强起来,放松心情最重要,对自己有信心。还有就是要相信医生,不要自己瞎判断。医生说过的问题,自己就不要怀疑了。而且还要相信你身边的人。
我仅仅去了几次,感觉就好多了。
希望你早些去看心理医生,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你能正视自己的问题,说明你希望康复。
而且抑郁症是完全可以康复起来的,需要的只是时间和他人的理解。
相信你一定能够战胜抑郁的,希望咱们一起克服抑郁!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06-12-01
可能是抑郁性心理问题,此时应注意调适自己的情绪,多做些让自己高兴的事,多找好朋友侃一侃,多参加些运动,饮食也应清淡些,少些烟酒,不要想让自己不愉快的事。个把月后,如不见好转,则建议去看看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医生。
第4个回答  2020-01-02

有了负面情绪,就真的是抑郁了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