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论述通货膨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一)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促进论:认为通货膨胀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政府可以通过向中央银行借款扩大财政投资,并采取措施保证私人部门的投资不减少,则会因总投资的增加而促进经济增长。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产品价格的上涨速度一般总是快于名义工资的提高速度,因此企业利润会增加,又会促进企业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通货膨胀是一种有利于富裕阶层的收入再分配,富裕阶层的边际储蓄倾向比较高,因此,通货膨胀会通过提高储蓄率促进经济增长。
2、促退论:认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 负相关,不仅不会促进经济增长,还会损害经济的发展。较长期的通货膨胀会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风险和经营成本,导致生产性投资下降。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成本,诱发过度的投资需求,从而迫使金融机构加强信贷配额,降低金融体系的效率。持续的通货膨胀最终可能迫使政府采用全面的价格管制措施,降低竞争性和经济活力。
3、中性论:认为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最终会中和它对经济的各种效应,正负效应会相互抵消
(二)通货膨胀对就业的影响通货膨胀和失业在短期内存在交替关系,而在长期中,通货膨胀对失业基本没有影响。菲利普斯曲线就是反映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的一种曲线。
(三)通货膨胀对收入和财富再分配的影响
1、固定收入者损失,浮动收入者得到
2、债务人得利,债权人损失
3、实际财富持有者得利,货币财富持有者受损
4、国家得到,居民受损二、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二、(一)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通过减少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来减少总需求,降低物价水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施。出售政府债券提高贴现率和再贴现率提高商业银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三)紧缩性收入政策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加,进而控制物价水平。
(四)价格政策通过一定的手段限制价格垄断,来避免抬高物价。
(五)供给政策通过降低税率,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消除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缺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7-29
在有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因为在这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各种名义变量(如名义工资、名义利息率等)都可以根据通货膨胀率进行调整,从而使实际变量(如实际工资、实际利息率等)不变。这时通货膨胀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的唯一影响,是人们将减少他们所持有的现金量。但是,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因为这时人们无法准确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各种名义变量,以及他们应采取的经济行为。
(一)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二)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这是因为,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三)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尽管并不一定能保持原有的实际工资水平),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政府由这种通货膨胀中所得到的税收称为“通货膨胀税”。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实际上是政府对公众的掠夺。这种通货膨胀税的存在,既不利于储蓄的增加,也影响了私人与企业投资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三次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分别发生在1980年,1988年和1994年。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16
通货膨胀的主要危害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是严重的,对这些危害人们一般概括为物价上涨,社会动荡和人心不安等。但实际上,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最严重的后果, 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破坏。这种破坏首先造成了对资源的错误引导;其次导致了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1.关于通货膨胀对资源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货币之所以起重要作用,是由于一切价格都以货币表示,一切交易都以货币为交换手段,市场通过货币把它的各种信息传递给有关的当事人,使各生产者,消费者按照市场的指示去行动。在这个过程中,货币的中立性或者说货币的稳定性是市场信号真实和顺利传递的前提保证。只要排除货币干扰,每个人就能在自由交换经济中根据获得真实的信息并作出选择,在价格机制作用下,市场将调整对不同产品和劳务的供求,资源将被引导到社会最需要的部门中去。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率,促进经济的增长和正常发展。而一旦发生通货膨胀,由于货币的破坏力导致价格系统紊乱,打乱了市场机制的一切有效秩序,干扰了市场信号的传递并使信号失真,造成资源配置失调,降低经济效率并使经济陷于不稳定状态。

2.关于通货膨胀对劳工的错误引导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不可能在长期内解救大规模失业。他认为,失业是由于各种商品和劳务需求的分配同生产那些产品量的劳动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之间出现了矛盾。这种矛盾的出现,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人为因素的干扰和破坏,在市场机制作用下,通过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的调整,矛盾可自行缓解。当然,新的矛盾可能再度出现,但只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种矛盾总是可以解决的。市场机制调节供求均衡的神奇功能不是简单的头脑或聪明的科学家所能测算出来并加以取代的。哈耶克认为:“人们决不可能知道决定这样一种市场秩序的一切因素,因此也不可能知道要有什么样特殊的价格和工资结构才能使各处的供求相等。”因此,任何人为地调节市场供求的努力都成为对市场机制的破坏力,不仅不无助于矛盾的解决,反而把事情弄得更糟。他认为,失业表明相对价格和工资的结构已被搞乱(通常是由于垄断的或政府的价格制定所引起),而要恢复一切部门劳工供求的一致,就需要改变相对的价格和工资,转移一些劳工,而在这一调整过程中,货币的稳定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货币稳定,就能及时、顺利、真实地传递各种市场信息,调整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正确地引导劳工的部门转移,恢复劳工市场的均衡。但如果出现通货膨胀,情况就发生了逆转。

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能增加就业的效果是暂时的,一旦通货膨胀结束,或当它不再按足够的比率增加速度时,这些就业将会消失,并将引起新的失业。因此,用增加总需求的办法来保证长期内充分就业的观点是错误的。在哈耶克看来,由于通货膨胀一方面改变着各个生产部门和生产过程各阶段之间的货币分配,另一方面引起对物价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这样,在通货膨胀过程中,“追加的货币供应,必定导致对各类商品和劳务的需求的相对力量的变化,对需求的这些变化,必定导致相对价格的进一步变化,和随之而来的生产方向与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在内)的分配的改变。”在这一变化过程中,通货膨胀造成了部分虚假的需求,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给了劳工许多错误的信息,把他们暂时吸引到一些工作岗位上去。

这些被误导的劳工能否继续就业,取决于通货膨胀是否继续进行。通货膨胀持续的时间越久,其工作依赖于持续的和加速度的通货膨胀的劳工人数就越多。这并不是因为没有通货膨胀他们就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他们被通货膨胀误导到暂时有吸引力的工作中去,这部分就业在通货膨胀放慢或停止之后就会再次消失。因为,“在经济体系的某些方面连续注入追加的货币量,能在那里创造暂时的需求。而当货币数量的增长停止下来或放慢的时候,再加上预期物价不再继续上涨,或长势减慢,这种需求必定终止。而追加的货币量的连续注入,会把劳动和其他资源投入就业,这种就业只有在货币数量按同一速度继续增长或者加速增长的时候才能维持下去。但这一政策所带来的就业不可能无限期地维持下去,在过了一些时间之后 ,它只能靠一个会导致整个经济活动彻底混乱的通货膨胀率来维持。”

哈耶克认为,加速度的通货膨胀已把经济带到了一个危险的境地,或是悬崖勒马,或是全面崩溃,别无它途。到达这种境地后,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出现大量失业都是必然的,这是社会错误政策深为遗憾但无法回避的后果。这样,通货膨胀一方面通过破坏市场机制,导致供求失调,造成资源在极大范围内的配置不当,使在规模失业在所难免;另一方面,扰乱了相对价格和工资体系,产生许多错误的信息,将劳工引导到并不是社会真正重要的部门中,劳工错误的在部门间转移,实持上加剧了劳工市场的矛盾。因此,哈耶克认为,通货膨胀是失业增加的原因,而不是治理失业的药方。“现在的失业乃是过去25年实行所谓充分就业政策的直接的、不可避免的后果,许多人仍然错误地相信,总需求的增长,将消除暂时失业。他们没有意识到,这种办法尽管暂时奏效,但在以后会带来更多的失业。”另一方面,大量增加的失业反过来又加剧了通货膨胀,公众向政府施加压力,并随时有可能触发政治动乱。因此,当政府许诺承担充分就业的责任时,为了维持较低的失业率,只能继续增发货币并不断地提高货币工资,在这种情况下,超过生产率增长的每一次工资提高,都必将使总需求增长,因此,货币数量的经常注入成为持续不断的过程,致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

于是,持续的通货膨胀带来了更大的失业,而失业急剧增加又促发了更严重的通货膨胀。70年代的通货膨胀便是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哈耶克认为,“我们在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并无性质,正如我们在吃得过饱和消化不良之间没有多少能够性质一样,虽然在吃的过程中饱餐一顿可能令人很愉快,但消化不良将随之而来。”
第3个回答  2013-08-07
通货膨胀的成因

在众多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理论中,较为流行的有四种,即需求拉上论、成本推动论、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论和结构性通货膨胀论。

(一)需求拉上论

根据这种理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是由于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量超过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量所造成的过剩需求拉动了一般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而造成的。

1. 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

凯恩斯认为,一般物价水平的上升是由总需求的过度增加所引起,而总需求的过度增加却不一定由货币数量增加所引起。凯恩斯对充分就业和非充分就业作了区分,他认为当经济中存在大量失业和闲置资源时,如果货币供给数量增加从而使总需求增加,则总需求的增加部分不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上升,而只能促使就业增加和产出增加。当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后,由于产出已经达到最大化,此时若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数量不变而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则货币流通速度加快和货币供给量增加所形成的过度的总需求会使一般物价水平与货币数量同比例上升,产生“真正的通货膨胀”。

因此,在凯恩斯看来,所谓通货膨胀,就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因货币供给量增加或货币流通速度过快而形成的过度需求拉动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现象。

2.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

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强调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决定作用,认为“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弗里德曼指出,“通货膨胀主要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货币量比产量增加得更快造成的,货币量的作用为主,产量的作用为辅。许多现象可以使通货膨胀率发生暂时的波动,但只有当它们影响到货币增长率时,才产生持久的影响”。

凯恩斯的“需求拉上论”认为总需求的过度是由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因素的过度增加所引起的;而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却认为货币数量的过度增加是导致总需求过剩的根本原因。两者相比,货币学派的“需求拉上论”更强调货币供给量的变化对总需求的影响,并强调了货币供给的外生性。

(二)成本推动论

成本推动论认为,通货膨胀的根源不是在于总需求的过度,而是在于产品成本的上升。成本推动论者提出这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解释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存在的“滞胀”现象。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就是指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生产要素价格(包括工资、租金和利率等)上涨,致使产品成本上升,从而导致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产品成本的上升主要是由于存在强大的、对市场价格具有操纵力量的团体,例如工会、垄断企业以及象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样的国际卡特尔。

当工会迫使厂商提高工资,并使工资的增长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时,生产成本就会提高,从而导致物价上涨。而物价上涨后,工会又会要求提高工资,又会对物价上升产生压力(这称为工资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而当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地位,通过提高价格来增加利润时也会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这称为利润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再如,当国际卡特尔(如石油输出国组织)提高其产品(如石油)价格时,也会导致国际卡特尔以外的国家的通货膨胀(这称为进口成本推进型的通货膨胀)。

(三)供求混合推动论

供求混合推动论者将供求两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认为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上和成本推动共同起作用而引发的。他们认为,在现实经济社会中,很难分清通货膨胀是需求拉上造成的,还是成本推进造成的,单纯将通货膨胀的原因划分为“需求拉上”或“成本推进”都是不准确的。通货膨胀既有来自需求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供给方面的因素,即所谓“拉中有推,推中有拉”。需求拉上导致物价上涨,进而引发工资上涨,发展为成本推动。成本推动也需要货币(需求)增加来实现。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该假说认为即使当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由于经济结构的原因也可能引发通货膨胀。该假说以工资和价格缺乏向下弹性为前提,当某些部门的产品价格和工资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上升时,另一些本应下降的部门不降反升,从而导致物价普遍上升。

二、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影响之争

关于通货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有三种观点:促进论、促退论和中性论。

1 、促进论以凯恩斯学派相关理论为代表,认为宏观经济长期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状态。政府可采用通货膨胀政策刺激总需求,带动总供给的增加,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2 、促退论者则认为通货膨胀会损害经济增长。适度或低度的通货膨胀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只能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存在闲置资源且公众的通货膨胀预期小于实际通货膨胀的情况下。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实证分析表明,其刺激作用也是短暂的。此外,持续的通货膨胀还会降低经济运行的效率,阻碍经济的成长。

3 、中性论者则认为,公众通过预期,在一段时间内会对物价上涨作出合理的行为调整,因此通货膨胀对经济成长的各种效用的作用会相互抵消。

三、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

1 、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采用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抑制总需求,从而降低物价水平。但同时也会导致产出减少、失业率提高、经济增长减缓,使宏观经济达不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均衡。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主要针对需求拉上型的通货膨胀。失业率的提高会导致工资下降,所以对工资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该措施也有一定治理效果。

2 、供给政策

供给政策措施试图通过增加供给来消除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缺口,进而降低物价。具体措施是通过大幅度降低税率以刺激储蓄和投资,从而增加商品和服务的供给。供给政策的优点是在降低物价的同时不致引发失业的增加和经济增长的减缓。

3 、收入政策和价格政策

收入政策是指通过控制工资的增长来控制收入和产品成本的增涨,进而控制物价水平。价格政策是指直接控制价格的政策。控制收入和价格可采用行政或法律政策来直接控制或采用道义劝说的方式非正式地控制。

4 、改变预期

政府可以通过广泛宣传等措施使人们坚信政府反通胀措施的有效性,相信通货膨胀即将结束,这将有助于消灭通货膨胀。

5 、货币改革

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经济陷入混乱时,就必须实行货币改革,发行新货币以替代旧货币,以便尽快摆脱混乱状况。

6 、指数化政策

指数化政策包括收入指数化(即利用物价指数对工资、利息收入等货币性收入进行调整)和税收指数化(即利用物价指数对税基进行调整)。严格讲,这只是与通货膨胀共处的措施而不是反通货膨胀措施。

四、治理通货紧缩的措施

1 、宽松的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的成因之一是流通中的货币不足,因此,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流通量,可提高总需求,有助于缓解通货紧缩。但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在实行紧缩政策时较为有效,在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时效果却往往不理想。因其政策只能起指导作用,中央银行不能强迫公众借款、投资和消费。因此,单一的宽松货币政策往往很难有效。

2 、宽松的财政政策

宽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减税可以刺激私人投资,从而增加总需求。增加财政支出则可直接增加财政需求,也可通过乘数作用带动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成倍地增加总需求。但现代货币学派指出,采用财政支出政策存在“挤出”效应,即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前提下,扩大财政支出会导致利率上涨,从而减少私人部门的投资和消费。

3 、结构性调整

对于由于某些行业的产品或某个层次的商品生产绝对过剩所引发的通货紧缩,一般采用结构性调整的手段来治理,即控制过剩部门的生产,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

4 、改变预期

采用宣传手段鼓励公众对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5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该措施有助于提高中下收入层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增加总需求。
第4个回答  2013-11-17
通货膨胀是货币现象,最严重的影响就是货币贬值(包括对内贬值和对外贬值)。从而产生的一系列后果。比如,物价飞涨,购买力下降,汇率贬值等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