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幼儿健康的人格

六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这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稍加培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若培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因此,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才是儿童教育的首要目的。

一、健全人格养成的重要性

所谓人格,就是指做人的资格、人的基本品质、人的健康心理等,也即指一个人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的总和。一个人的一生,活得有无作为、价值大小、幸福与否,主要体现在他如何做人和如何做事上,做人与做事相比较,首先是做人,然后才是做事。,而健全人格的培养,正是交到幼儿将来如何做人的。事前证明,健全人格的培养,对幼儿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具有决定性的奠基作用。

社会是需要和谐发展的,人的发展同样也要和谐。一个完整的人格既需要勇敢、果断、勇于竞争等刚性性格,另外也需要柔性的诸如富有爱心、同情心、拥有博大的胸怀和宽容的性格特质。两者结合才是和谐的人格,缺失了任何一面,一个人的性格都是不全面不平衡的。

衡量一个人性格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是快乐,只有柔性加刚性,才能达到快乐的平衡。当然,由于个体个别的差异,某方面在性格中占有优势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只注意培养一方面的性格,特别是6岁之前的孩子,这是非常不利于孩子全面的发展的。

二、如何养成幼儿健全的人格

(一).

一是要尊重幼儿,培养他们的自强、自理、自信的能力。鲁迅曾说过:“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能磨炼出孩子的自尊人格。

二是要启发幼儿养成良好的品德和心里素质。要注重教育儿童养成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通过讲故事、上品德课等形式,引导儿童讲文明、懂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尊老爱幼,尊敬父母,诚实守信,助人为乐,扶危济困,遵守公共秩序等等。

三是关心爱护.严格要求幼儿形成规范的行为。对儿童行为规则,对幼儿必须要给要求。通过日积月累的要求,使遵守规则成为孩子们的自主行为,逐步由开始的“他律”向后来的“自律”发展。从而使幼儿逐渐形成善与恶、真与假、好与坏,是与非的最初观念,学会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知道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二)家庭的作用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高尔基曾说过:“生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这里可见一斑了。作为一个家庭,孩子是个体的,但相对于社会的一个细胞,他们又都是属于群体的,父母的责任不只是为了繁衍生息,把他们拉大成人就尽到义务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成才,最终能在滚滚的社会洪流中经得起风浪的拚打,成为中流砥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个说法千真万确。家长在孩子面前要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既做好身教又要做好言教,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着眼于对孩子教育和培养,帮孩子做每一件事、教给孩子做每一件事,都要赋予一定的目的,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某一方面的能力。这样长期坚持,对孩子的教育是很有好处的。

1.首先,良好的夫妻关系可以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睦的环境。

2.家长还可以利用人缘优势,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尊敬长辈、礼貌待人、诚实守信、团结友爱、互相协作的精神。比如,当小朋友来家里做客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一些果品拿出来与朋友分享,将自己的玩具拿出来与小朋友一起玩。到别人家做客的时候,在没有经得大人的同意之前要懂得礼貌的谦让,同意之后要懂得致谢。

3.放大孩子的优点,缩小孩子缺点,是家长经常要做的事情。当孩子成绩上升、获得奖励、做了好人好事的时候,要及时地给予肯定和赞赏,肯定孩子学习认真了,学习进步了,赞赏孩子聪明能干,赞赏孩子诚实守信,赞赏孩子礼貌待人等等,来帮助孩子树立健全的人格和成才的信心。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特别是首次错误,既要进行适度的严厉批评,又要事事给孩子讲明道理,让孩子明白事理。如此,对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是十分有益的。

4.教育孩子懂得,劳动是光荣的,也是快乐的。让孩子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劳动观念。要经常教育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家长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和一些简单的家务:诸如自己洗脸、洗澡、收拾学习用品、整理床铺、打扫房间、自己的衣物用品要摆放整齐,洗手帕等。这样可以培养孩子的一种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且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他独立自主能力的培养也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资料:论文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