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为什么不想当“老大”?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避之不及

如题所述


在古代,部落是群居的,人们选举他们的领袖来带领他们的人民克服困难,过上更好的生活。尧舜是部落的首领,部落的出现证明了人类的社会性。很多个人无法完成的事情,在部落的帮助下可以完成,最早的血缘关系出现,社会开始初步形成。

起初,部落首领的任命采用退位制。顾名思义,老领导选择能力突出的人从部落中接班。在古代,采用这种制度。姚舜禹和其他人都是这样。在他们去世之前,他们会决定一个好的候选人,并自愿将座位让给下一个人。

但是关于退位制度有不同意见,就是不把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让位”有两种,一种是把位置让给本族的人,一种是让给外姓的人,就像姚让给舜就属于这种。

在古代,皇帝以来,退位都愿意让位给一个圣人。那时候的人都很纯洁,不会掺杂任何个人感情。与封建时代的退位相比,大多是为了生存或各种原因而被迫交出权力,这也是为什么古代的尧舜等人被奉为圣贤、神仙的原因。

这些人心胸多宽广啊。纵观古代,退位的人大多是因为子女没有才能,所以把权力交给能力更突出的人,让他们继续领导部落。接班人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品德能为大众服务,是大家一致推选出来的人才。

众所周知,权力自古以来就令人着迷。看看争权夺利的悲剧。父子相争。可见权力的吸引力有多大,繁荣是不可或缺的。但在古代,没有那么多的娱乐生活,也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被推到领导层需要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对很多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开心的事。就连那个职位似乎也没有吸引力,被选中的人往往百般拒绝。

因为年代久远,能用来考证的材料不多。《后汉书》说姚想把皇位让给有才能的人,因为他的儿子没有才能。姚听说很有才能,就想让位给他。听了这话后,巢父试图回避自己的无能,于是他只好作罢。看到巢父没有遗嘱,他找到了一个许由,谁直接藏了起来。

这些古代圣贤面对禅位时,纷纷回避。现在看来很奇怪。为什么会这样?一个是出于谦虚。在这些圣人眼里,如果他们接管了权力,就意味着他们不再是一个人,而是整个部落和整个国家的脊梁。这些人担心他们的才能有限,无法承受这样的负担。由此也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并没有被权力蒙蔽双眼,头脑中最重要的还是集体利益。不过这种想法也和当时落后的社会环境有关。

在古代,人们的内心是纯洁的,没有那么多的勾心斗角。但当时出现了气节崇高的人,后人自然也有。那些对权力漠不关心的人常常隐居山林,过着自由而满足的生活。即使朝廷多次派人邀请,也几乎没有人会出门。虽然他们在山里,但他们的名声传遍了全世界。

汉朝时,有一个人叫张生,他拒绝做大官,坚持辞职回家。史书记载,张生自幼好学,野性难驯。他和别人交往从来不问出身,也看不惯朝中的贪污受贿,不想待在这个大染缸里。

所以张生辞职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了一些朋友。几个人说起现在的情况,都认为是奸夫,为了个人利益而结党,到处打架。当张生说他很激动时,他真的大声哭了。这时一位老人路过,留下一句:“龙不掩鳞,凤不掩羽,罗网高挂。要不要安定下来?”几句话过后,我忘乎所以,留下几个不明所以的人。

然而,张生和其他人很快就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龙凤都要韬光养晦,不然会把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陷入重围之中。”这个言论也是关于当时的朝廷,就像一个大圈。身处其中的人,如果不懂得如何做官,肯定会落得很惨的下场。

还有一次,皇帝出行,周围的人都去观看,唯独一个老农无所事事地坐着。随行官员大吃一惊,纷纷前去询问,“天子亲自到场,大家都去观摩。你怎么什么都没做?”老人没有说话,只是微微点头。

就在官员们快要发火的时候,老农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他说,世界上为什么会有天子?是为了“乱”还是为了“治”?所有的人都必须服从王子的命令。符合规则吗?”官员们听后,低头认真思考老农话的内涵。

以上只是例子,从中可以看出隐士高手数不胜数。他们知道真相,却甘愿平凡,远离政治漩涡。但是,他们忧国忧民,习惯了世俗的争斗。权力对他们早就失去了吸引力,这也是成为圣贤的重要前提。反过来说,有多少人在权力面前真正做到了内心的宁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