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姆斯基:为什么儿童会无师自通语法规则?

如题所述

婴幼儿喊出第ー声“妈妈”时,会给父母带来莫大的喜悦和无限的甜蜜,但我们往往会忽视ー个问题,当随后我们逗孩子说话、教他们说话时,我们并没有教他们语法规则。可是,当他们掌握的词汇逐渐增加,年龄至儿童阶段上幼儿园时,他们已经会与成年人ー样,根据规则来组织词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愿,也不用幼儿园老师教。为什么儿童会无师自通语法规则

乔姆斯基的语言转换-生成理论,给出了ー个可能性的回答。

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理论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 语言学 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 句法结构 》( Syntactic Structures )是乔姆斯基介绍转换 生成语法 的《语言学理论的逻辑结构》一书的精华版。这一理论认为说话的方式(词序)遵循一定的句法,这种句法是以形式的语法为特征的,具体而言就是一种不受语境影响并带有转换生成规则的语法。儿童被假定为天生具有适用于所有人类语言的基本语法结构的知识。这种与生俱来的知识通常被称作普遍语法理论……乔姆斯基的 语言学 著作,对于心理学在20世纪的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他的普遍语法理论被很多人认为是对既定的行为主义理论的直接挑战。这一理论对于理解儿童如何习得语言以及什么是真正理解语言的能力都有深远的意义。乔姆斯基理论的很多基本原则现在已经在某些圈子里被普遍接受。……乔姆斯基的模式也被当做其它一些领域的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中会涉及乔姆斯基体系,因为它传达了对多种正规语言的洞见。这一体系也可以从数学的角度来讨论,并引起了数学家,尤其是组合数学家的兴趣。很多进化心理学的论点也是由乔姆斯基的研究结果中引发的。1984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尼尔斯吉尔内用乔姆斯基的生成模式解释人类免疫系统,他把“蛋白质结构的各种特征”类比为“生成语法的各个组成部分”。吉尔内的 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讲座就题名为“免疫系统的生成语法”。(百度百科)

下面摘录付晓歌先生的《乔姆斯基语言学》部分内容,对乔姆斯基的语言学有ー个简要的了解:

一些基本理论

1、语言能力(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performance)

  乔姆斯基把索绪尔的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改成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运用(performance)。其语言运用与索绪尔的言语基本相同,但是语言能力则与他的语言有所区别。索绪尔是从社会角度观察问题,把语言看成是社会产物。乔姆斯基从心理学角度,把语言能力看成是人脑的特性之一。索绪尔的语言是静态的,乔姆斯基的语言能力是动态的,是生成语言过程中的潜在能力。但是两位语言学家都同意,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不是言语或语言运用,而是语言或语言能力。

2、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

  乔姆斯基受过最严格的经验主义语言学传统训练,即“后布龙菲尔德”结构主义。但是,他在研究中认识到一个核心问题:在描述语言时,传统语法和结构语法都只满足于描写语言,不能圆满回答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语言是什么?”不论对语言的描写多么详细,人还是无法了解语言的本质。人为什么会说话?人是怎么学会说话的?人的语言能力和语言知识到底是什么?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某种天赋,儿童天生就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乔姆斯基称其为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acquisitiondevice)他认为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的“人脑黑箱装置”的生成能力怎样用有限的规则生成无限的句子。

  语言习得机制的提出是建立在他对一些重要现象的观察之上的。而这些现象绝不可能用其他方式做出正确的解释。

  第一、儿童学习母语非常迅速却费力甚少。智力尚不发达,还不足以学习任何其它科学知识,这的确是令人吃惊的速度。而更为重要的是儿童最初的语言习得常常是在完全没有正式、明确的讲授下进行的。母亲或周围的人也没有像教师一样提供任何类似于正规课堂的条件。再有一个事实就是数据输入的退化。儿童听到的话语通常并不是他正在试图获得的典型、标准的语言系统。这些话语是一串充满错误、支吾含糊而且不合文法的东西。换句话说,向儿童输入的是不完整、不标准的信息,而输出的却是圆满完整的语言系统。那么,是什么促使儿童去保留语言中正确的内容而又摒弃其中的错误之处呢?

  第二、如果说语言不是天生的,那就还有一些事实令人感到疑惑。儿童学习自己母语的环境差异悬殊。但他们的习得过程经历了大致相同的阶段:模糊不清的言语时期,无条理的言语时期,单词句子时期,双词阶段,正在形成的语法,与成人相接近的语法,完整的语言能力。不管儿童学习语言的环境有多大的差异,他们还是能够达到大致相同的语言水平。儿童也许很擅长有差异的不同事物,但是在他们最初的语言习得时期,这些差异程度表现的极度微小。

  第三,儿童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有限的话语(通常是不标准的)中掌握了语言完整的语法知识。他们不但能够理解和造出他们已经听到过的句子,而且能够造出以前从未听过的句子。儿童从有限的话语中学到的是一套完整的语法知识,用有限的手段表现无限的思想,语言的这种“创造性(creativity)”绝不可能靠“刺激——反应”产生出来。

  所有这些现象都暗示,尽管婴儿并非一出生就掌握一门语言(正如一出生就能用眼看一样),但他们天生就有一种逐渐形成语言的能力,这与他们天生就要学会走路的能力极为相似。

  乔姆斯基提出LAD可能包含三个要素:假设机制,评价程序和语言普遍现象。

  假设机制

  儿童出生在许多不同的言语社团,并且能够同样轻松地选择他们所在的社团的语言。如果一对中国夫妇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说英语的社区里,他会自然而然地习得英语并作为他的母语,就好像他在讲汉语的社区中会选择汉语一样。当儿童置身于个别语言的话语环境中,他不得不找出与他相联系的语言。他从他身边的言语中寻找规则,然后以更多的语言信息为基础进行猜想和假设。为了做这一切,儿童需要LAD中的一种建立假设机制。

  评价程序

  对同一套语言事实可能会有两个或是更多的假设,但这些假设之中只有一种是简单而且较好的。换言之,儿童接触到的语言可以用几套不同的语法来描述解释。是什么致使他们总是从这些不同的语法中去选择那些相对较好假设呢?乔姆斯基提出,儿童一定配备了一套评价程序。正是这套评价程序指导他们在一系列可能的语法中选择了合乎语法的规则。

  语言普遍现象

  儿童出生之前,并不知道他将要选择何种语言作为母语,但是他出生之后,可以从容的学会任何语言。这就说明儿童生来就准备学习任何语言。儿童普遍天生具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决不仅仅只针对某一种个别语言,而是针对所有语言。由此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儿童倾向于能够掌握任何语言,那么世界上的一切语言一定存在着置于普遍规则之下的某种共性。这种共性即为乔姆斯基所说的语言普遍现象

  乔姆斯基的形式语法理论有一个核心思想,就是“普遍语法”的思想。他认为人有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生来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知识,这是人类独有的生理现象。人类各种语言之间共性(原则)是主要的,语言之间的个性(参数)是次要的。因此乔姆斯基后期的语言学理论(GB以后)又称为“原则+参数”的语言学理论。

  当然语言习得机制是一种假说,因为还不能用解剖的方法来证明它的存在,但是,如果没有一种类似的机制,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则难以被解释得令人信服。

但是,乔姆斯基最终没有明确的解释语言到底是什么,或是为英语或任何一个具体的语言做出一套完善的描述。他的贡献在于,为世人展现了一个新的看待语言和人(尤其是人类思维)的方法。

下面是冯志伟先生主讲的《乔姆斯基关于语言习得的理论-刺激贫乏论》视频讲座上的文字介绍:

乔姆斯基研究的不是一般语言现象,即语言的运用,而是语言能力。他的转换生成语法就是关于语言能力的语法,这种语法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被理想化了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语言知识”。“刺激贫乏论”(poverty of stimulus)从上世纪50-60年代出现倪端至今,已经成为生成语法的一个核心部分,是语言天赋论的基础,近年来,刺激贫乏论又成为了认知科学中的一个主流话题。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充分地关注的理论。

生成语法就是这样的语法理论,它的中心思想是:某一语言的语法应该生成所有的句子。他认为语言能力是说某种语言的人对这种语言的内在认识,而语言运用则是它具体使用语言的行动。在一般情况下,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并不是符合的,语言运用并非语言能力的直接反映。乔姆斯基说,他的语言理论与索绪尔的语言理论有一定联系,索绪尔是区别语言与言语的关系,而他是区别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关系。但是他认为必须否定索绪尔的下述观点:语言是意义和声音的网络。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创造过程,他特别强调了语言的创造性。

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承认经验在人类掌握语言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但他认为经验不能单独起作用。经验只具有激发天赋语言能力的功能。在人类天赋语言能力问题上,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可以相通的:理性主义者和经验主义者都认为精神具有天赋的结构和原理。但是,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是建立在理性主义基础上的,他毋宁相信理性主义的假设。

虽然经验主义者也承认人类有一定的禀赋,但是为了满意地说明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以及对其他各种事物的认识,乔姆斯基认为,必须假定人类具有一种比经验主义者所承认的简单禀赋丰富得多的天赋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十分复杂的性质;只有根据这个假设,人们才能够说明为什么许多人尽管只有少许经验,而人们却能获得基本上一致的认识;乔姆斯基的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就是这种认识论的“天赋原理”。

这个天赋假设认为:人类所共有的精神能力之一是语言能力,这种能力对理性主义学说起到了两个基本作用:它提供了一个对语言材料进行初步分析所需的感觉系统以及一个很精细的确定某一种语法的图示。这两个基本作用同时也是精神能力的具体体现。乔姆斯基认为,人类的天赋语言能力,假如受到适当的启发,就会构造出一套语法;人们就会知道那套语法所生成的那种语言。

简评:乔姆斯基的儿童语言习得“贫乏刺激论”(输入的信息少,输出的信息多)给我们启发,儿童不是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会主动去加工、建构接收到的信息。

美国的行为主义的简单的“刺激——反应”教育模式曾在美国风行一阵,后来被抛弃了(中国现在的应试教育模式就是继承了以上模式),以皮亚杰、维果斯基等的建构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等所替代。从外在的知识学习转向内在的思维建构能力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