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丰和他妻子及子女的简介

尽量详细一些
THANKS!

新中国“坦克之父” 王运丰

王运丰,高级工程师。直隶(今河北)赞皇人。1934年毕业于兵工专科学校造兵系。1945年毕业于德国柏林技术大学机械系,获德国国授工程师学位。1952年回国。历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六局副总工程师,山西柴油机厂副总工程师,第五机械工业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级工程师,中国兵工学会第一届理事。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参与领导了坦克工业研究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领导完成了兵器工业部电子计算机中心的建设任务。1956年获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 1987年3月,荣获德国总统颁发的“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一代留学生的楷模 --- 王运丰

我国著名的武器专家,全国政协委员,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华洪堡学者协会会长王运丰先生于1997年4月29日仙逝,享年83岁。王先生在漫长的一生中,为祖国和人民做过许多贡献,他的爱国情怀,堪称一代留学生的楷模。王先生于1934年毕业于南京兵工专科学校,抗战爆发,在金陵兵工厂任技术员,他目睹中国武器落后的情况,决定赴德留学,专攻武器制造。1938年,他就读于柏林工业大学,选读内燃机专业和铸造专业。由于祖国缺少各方面的人才,他发奋学习,立志要多掌握几门技术,又学习了电工专业及焊接和机械专业。1941年,王运丰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获德国洪堡研究金。当他取得各项文凭和学位证书时,祖国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这位三十岁的海外学子正沉浸在抗战胜利的喜悦中,踌躇满志,准备回国振兴民族工业。不料,祖国大地上,一场大规模的内战爆发了,他痛心地看到,曾经并肩打击日本鬼子的军队正两军对垒。他虽然归心似箭,也只能无可奈何地遥望着故乡,他留下了,在柏林观望着,期待着内战的结束。后来,他在异国结婚成家了,钟爱的妻子是柏林人,孩子也出世了……。在战后德国的经济起飞中,他抓住机遇,凭着聪明才智,在西柏林创办了自己的工程技术设计事务所,很快就取得成功。他被选为华人工程师协会主席及华侨总会负责人。

1951年,从祖国首都寄来了一份《人民日报》,刊载着周恩来总理的讲话,号召海外知识份子回国参加社会主议建设。他回忆道:“周总理的讲话改变了我的生活,我读完报,当即下决心回国。决心下了,但做起来多么不容易。当时,我个人的工程设计事务所已有相当的规模。1950年我就有了汽车、洋房和银行存款。对我来说,丢下这些财产并不难,困难的是,我已有了德国妻子和三个年幼的洋孩子。我爱国,我的柏林妻子也挚爱她的祖国。这个共性使我们双方没有妥协的余地。妻子一气之下,先是回了娘家,后来只好离婚。在法官宣读离婚判断书时,她在法庭上当众失声痛哭;两个男孩判给我,女儿判给她,后来,我把女儿也带回国,希望借助母女之情,使她回到我身边……”1952年,王运丰先生回国了,是第一个从德国归来的知识份子。他单身一人,带着三个年幼的孩子和一吨重的外文书回到北京。

回国后,他最初被任命为坦克专业局技术负责人。当时,我国的坦克制造还处于半手工业状态,依靠苏联定货和苏联专家的技术指导。王运丰先生接手工作后,苏联专家服气地说:“有了王先生,我们可以回家了。”他用二三年的时间,编制了坦克生产中几千个部件的工艺规程,并指导和训练技术人员,很快就使生产规模化;仅用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全部取销苏联定货,制造出了全部国产化的中国坦克,为祖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贡献。

1960年,苏联专家全部撤走,我国的许多工厂陷入困境,王先生终年出差,到各地的工厂解决技术难题。在最困难的1961年,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地方去。领导劝阻他,因为那里是重灾区。他回答说:“我刚从那个地区出差回来,那里的老百姓,有的已经吃树叶了。那里的大工厂停工待命,上万名职工需要帮助,正是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我们这些人。”在三线地区,工作繁重,生活艰苦,他依然是单身,家没有管,三个孩子常常挨饿,而他还把自己仅有的粮票拿去支援工人们。不久,他患了营养不良性关节炎及脊椎硬化症,几乎要瘫痪了。不久,妻子从柏林来到了北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但是,妻子在北京一年多,他却有八个月在外地出差。妻子看到她的孩子学习很成问题,又由于外表像外国人,常常被围观甚至受到歧视,物质上也很困难,于是向他提出一家人一起回德国。她恳求说:“不仅仅是为了孩子,也为你,你的身体需要治疗,需要营养和休养。”他虽然深感内疚和痛苦,还是对妻子说:“现在,中国有几亿人都吃不饱,我不能走。不把工业建设搞上去,这么大的国家,人民将永远吃不饱,我不能这样走开。”妻子只好孤身回德国了。他本来可以在欧洲过富裕的生活,拥有中产阶级的财富,但他却自觉自愿地和祖国人民一起共度困难岁月。他说过,中国人的爱国主义和德国人、欧洲人的爱国主义是很不同的。这是很深刻的体会。的确,“祖国”这两个字对王运丰先生,对古往今来的许许多多中国知识份子有着超凡的魅力。他们把自己的命运融进“祖国”这两个字中,前仆后继,使这两个字充满了中国的人文内涵,体现着中国知识份子所特有的人生境界。

作者: 221.238.245.* 2006-10-30 19:35 回复此发言

--------------------------------------------------------------------------------

2 一代留学生的楷模 --- 王运丰 (向我县前辈学习)

文化大革命是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王先生在这黑暗的时间隧道中受难十年!这时,他是“德国特务”,“他老婆还来北京串联,搞特务活动”。在被“批倒”“批臭”以后,造反派荷枪实弹把他押解到山区劳动改造。他回忆道:“在荒山野岭中,那些年使我最痛苦和愤慨的是,看到现代中国遭受的这厄运。我清楚地看到战后欧美工业、科技飞速发展的情况,又看到中国的现况,自己也白白地浪费了时光和生命。在寂寞中我提笔给周总理写信,要求工作,然而总理已重病缠身;我又不顾安危给复出的邓小平写信,不久邓小平又下台了。……1975年,一位老上级复出工作,他把我这个‘德国特务’保出来,‘借用’到南京筹建计算机站。”这样,他开始了一项全新的,他所不熟悉的工作。他不愧为一位德国洪堡研究金学者,扎实、渊博的学术功底,敏锐的学术触角,使他很快地就做出成绩,外国公司的专家惊奇地说:“纵使中国遭受这样的‘革命’,却还有人才。”只要有机会,王先生就能将他过人的才智用在祖国的建设事业上。

文革后,他把解放的喜悦化为实际行动。他看到,计算机对中国建设发展的重要意义。没有时间去伤感,1978年,他就受命重返德国,利用以往在德国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系,为引进计算机技术奔走。1980年,在他的领导下,兵器部建立了第一个大型电子计算机中心,从国外引进了工程设计的结构分析应用软件。为我国推行结构分析方法的应用创造了条件。1982年,在他的带动下,第一个中美科技信息电子电传机检索中心建成,从而结束了为一条科技信息跑遍全国的落后状况。为加速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他先后邀请了数十位国外的计算机专家来我国讲学。他自己也多次主持我国计算机专家们的学术会议。在八十年代初期,能做到这一切谈何容易。堪称有胆有识,王先生不愧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开路先锋。其后,他又带领国内专家与德国合作,共同设计,使我国率先建立了自己的超微机设计技术,这是非常有战略眼光的举措。由于王运丰先生在中德科学技术合作方面所做的特殊贡献,1987年3月,他荣获德国总统颁发的“联邦德国大十字勋章”。

王先生自学生时代起就决心为振兴祖国而做出一番事业,几十年如一日。他写过数以百计的各种建设书,报告书。早在1979年,他在一份建议书中提出发展旅游业及综合利用煤炭资源和全国各种能源的规划问题;1981年在建议书中阐述了以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紧迫性,建议把“信息技术”列入“七五”规划中;后来,也因他的建议,成立了“开发海南岛专家咨询小组”,从而加速了海南岛的建设。

作为一代留学生,他沐浴过西方的科学与民主思想,他深知西方文化及科学技术对中国现代化、工业化的意义,也深知出国留学人员所能发挥的作用。从五十年代起他担任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后来任留德国同学会会长等职务,为发挥我国留学人员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做了许多努力。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倾注全部爱心和热情筹建“中华洪堡学者协会”,以团结海内外一切华人洪堡学者,共同为祖国,为全人类的科学事业做贡献。该协会成立以后,由于众望所归,他被选为第一任会长。在洪堡学者协会所举行的大小会议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位豁达乐观、神情安详的学者主持会议,虽已八十高龄仍敏于思维,积极进取。王会长“老牛自知夕阳短”,默默地为协会做了大量工作。王会长决非狭隘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欧洲的科学和文化,珍惜在欧美度过的时光,尤其珍视以洪堡研究金在德国从事科研工作那段时光。盗西方科学技术之火,献给祖国母亲。他的这种把对科学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献身结合起来的人生选择和人生境界堪称是一代中国留学人员的楷模。王会长今春以83岁的高龄无病而终,安详地离去,胸前系着他最喜爱的那条领带——黑绿两色的洪堡学者领带,象征着亚·冯·洪堡的理想——科学属于全人类。我们要向王运丰会长学习,把个人的才智、理想,对科学的追求与祖国的繁荣富强以及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结合起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6-12-15
文章的第一部分是倒叙,写王运丰30年前到柏林求学,取得优异成绩,与柏林姑娘建立了幸福家庭,但仍坚决回到新中国的情形。

王运丰在柏林,有待遇优厚的职业,是西德内燃机专业的国授(国家授予)工程师;有相亲相爱的柏林妻子和三个可爱的孩子;有六间一套的住宅,每间房里都有大幅的地毯和贵重的家具。他爱这个被“他的事业加上她的爱情”经营起来的“美妙的家庭”。这一切,是令人羡慕的,也是使他留恋的。王运丰是个感情丰富的人,视妻子的爱情比自己的生命还宝贵。当妻子劝阻他回国未成而赌气回东柏林娘家后,他这样豁达的人也跌进了感情的深渊。是什么力量使王运丰毅然抛弃在柏林的优裕生活和挚爱的妻子而回国的呢?是那张“祖国寄来的《人民日报》——报道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接到报纸后,“他简直不是看报,而是吞!他一口气把那条喜讯吞了下去,然后才久久地品味着,陶醉着……”下定决心:“当然喽,回国去!”新生的祖国在召唤他这个海外赤子。柏林妻子的柔情和伤心的泪水,都无法把王运丰留在异国。他带着三具幼小的孩子回国了,把悲痛万分的妻子留在她自己的祖国。王运丰心中的信条是:“祖国高于一切!”

2.“德国特务”——祖国啊,我为不能为你献身而痛苦!

王运丰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和满腹学问,为新中国做贡献,“天安门前的阅兵行列里,开来了一辆辆中国制造的轻坦克、水陆两用坦克和装甲车。王运丰坐在观礼台上,像父亲欣赏儿子那样,向坦克倾注着全部的情和爱”。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是坎坷的。“十年浩劫”开始了,“一辆卡车载着造反派拆洗了他的。抄走了毛主席、周总理接见他这个全国先进生产者的相片,抄走了好几箱书。书是他的影子。人一旦连影子都给剥夺了,将是怎样地凄苦!另一辆卡车拉他游街、批斗”,“又是一辆卡车把他送往蔚且监督劳动”。

像王运丰这样的知识分子,最痛苦的,莫过于被剥夺了为祖国工作、献身的权利。在凄苦伤心的日子里,他回忆起为祖国刻苦学习、拼命磨练本领的情形;在他被造反派判为德国特务时,他想起了虽然和他离了婚,但仍深爱着他的柏林妻子在困难时期到中国来劝他再回德国去,而他却让妻子一个人含着泪走了的情形。这些回忆是痛苦的,但他并未灰心、消沉,也没有感到委屈,有的只是丧失了为祖国献身的机会而撕心裂肺的痛楚。

3.祖国母亲——祖国啊,只要能为你工作!

王运丰终于解放了。当他“重新获得工作的权利时,他的感觉犹如一个刚走出监狱的人,来到充满阳光的天地里……他的知识和才能,原先就像是一群拥挤着给关进笼子的小鸟,现在要把它们统统放出来,让它们冲天而起,展翅飞翔了。唉唉,要干的事情太多了。60多岁的人啦,他恨不得把每一分钟的时间拉长”。“是呵,只要能为祖国工作,他什么都可以不计较——贫困、委屈、凶险、一切”。王运丰疯狂地工作,工作,为的是夺回失去的时间!他累了,太累了,他病了!他绝不怕死,“但是他最揪心的,是他的才能没有得到预期的、真正的发挥”。还不健全的用人制度,错误路线的流毒,像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他,使他的膀子甩不开。他有许许多多美好的设想,而实现起来可真难啊!王运丰是祖国母亲一个赤胆忠心的儿子,他理解母亲:“母亲老了,往往有些怪癖,好在祖国母亲现在是又古老又年轻;既有老人的涵养和怪癖,又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冲动。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关心的不是母亲给了我们什么或给了多少,而是我们是否帮助了母亲!”“母亲可以一时错怪她的孩子但我不能不爱母亲。”只有像王运丰这样把“祖国高于一切”奉为最伟大而又最平凡的真理的赤子,才有这样宽广的胸怀和深挚的情爱。

三、学习报告文学时空交错的跳跃式表现形式。

本文采用了时空交错的跳跃式表现形式,使作者能更好地发挥她的想象、畅抒她的激情,并在有限的篇幅中展开广阔的历史背景,置人物于惊涛骇浪的社会激变中,收到尖锐比较的效果,真实有力地展示出主人公王运丰带有悲剧色彩的命运和对祖国无限忠诚的伟大品格,从而使这篇作品成为一首格调沉雄、感情激荡、亦悲亦壮的叙事诗。

文章三个部分,用三个小标题划分开。这三个部分的划分采用了时空交错的跳跃式的表现方式。部分与部分之间,时间距离与空间距离大,而每个部分写王运丰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不同经历时,又与另一部分的经历交错出现。时间一会儿是现在,一会儿是过去;地点一会儿在中国,一会儿在德国。如:“德国特务”这部分,写王运丰被造反派当成德国特务进行专政时,想起了30多年前到德国学习的“特殊任务”------选学当时留学生谁都不肯学的祖国的空白专业铸造业。又如,写他遣送到蔚县劳动改造(担煤),看着黑煤上闪烁着的白雪,漫天飞扬雪片时,展现了1945年苏军进攻柏林,炮弹皮和断碎瓦像雪片似的飞着,而他却在空袭中坚持为祖国攻读的情形。这样,王运丰那无私无畏的赤子之心就鲜明地展示出来了。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