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全国最早开展防空建设的城市

如题所述

  探访南京最后的老防空洞

  2004-12-07 11:01:12 新华报业网

  地下是另一个世界。洞宽不过两米,长可蜿蜒数百米,不管外面的阳光多么灿烂,在防空洞里永远是一片黑暗,然而,那里也有人在生活。在外面,他们和大家一样,走进这一片黑暗之后,他们的生活却是另一个样子。据说,像这样的防空洞目前在南京已经不多,并且可能很快都要被封堵,记者日前走进地下,亲眼目睹了南京最后一批老防空洞里生活着的人们。

  随家仓:迷宫里的摇滚人

  据说南京的防空洞是音乐人的天堂,南京几乎所有有名的“地下”的乐队,都曾在地下埋藏很久。于别人看来阴暗潮湿的防空洞,是他们排练的最佳场所,仿佛与世隔绝的空间,在这里不会打扰到任何人。冬日一个温暖的午后,在一个卖报的老太太指点下,我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据说有摇滚人活动的防空洞。洞口就在临街的一栋楼房背后的小巷子里,从外面看不到任何踪迹,我们从这里一步步走进黑暗深处。

  环卫工人·贩蕉人·老年活动中心

  踏入洞口,一丝冷风扑面袭来,防空洞内看上去很幽深,地面有些湿滑,头顶上还横着数不清的管线,地下混浊的空气让人窒息。这样的环境真的有人居住吗?

  循着狭窄的巷道,记者硬着头皮向前。隐约听到依稀的人声,行至大概二三十米处,一个小的支洞露出洞口,一群人正在有说有笑的交谈,大人怀抱中的孩童天真无邪的笑着。问后得知,在这里居住的是环卫工人,还有下来玩的周围民工。

  接着前行,人声渐渐远去,而一股刺鼻的恶臭味道愈加浓重。走到近前,记者恍然发现,防空洞内竟也特别设有公共厕所。昏暗的灯光下,此处让人有些毛骨悚然。令人窒息的气味,我们无法多作停留,按下快门的下一秒,记者以最敏捷的身姿踏出洞口。

  再向前,门口的水果箱,浓重的似乎有点腐烂的香蕉味道,我们可以断定,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香蕉洞所在。据说,除了将香蕉批发到各个水果市场、小店,这些贩蕉人也在防空洞的周边范围作些零散生意。平时吃住就和香蕉同室,为了生计,他们早已习惯了防空洞内的生活。

  告别香蕉小贩,后面的路还有很长。几分钟后,我们的脚步在一个门牌处停止。只见上写“老年人活动室青年人免进”,奇特的字语更加吸引我们一探究竟。推门而入,传来一阵阵麻将声,几张方桌,一群上了年纪的人正沉浸在“砌长城”的悠闲乐趣中。看到有陌生人闯入,一个打扮入时的老太回头告诉记者,此处僻静,不被打扰。

  温室·黑暗深处的摇滚人

  防空洞很长,经过几个转折,我们已经分不清具体方向,只能顺着路往前走,这里就像个迷宫。又走了一段,我们好像真的听到了音乐的声音,果然有摇滚人。一路踩过大片的水迹,又到一个洞口,此处的景象让我们惊叹,墙上是信手的涂鸦,地上是勃勃生长的嫩绿豆苗。惊为天人的组合,让我们不得不联想到行为艺术。要知道,常年恒温的防空洞环境,是最好的天然温室,果然在前面又看到许多其他正在生长的菌类植物,许多人靠在防空洞里种植这类东西为生。

  一阵激烈的鼓点声,带领我们找到了此行的目标。循着声音,不足20平方的洞内,三个青年正在投入的排练,灯光伴着吉他的节奏在晃动,似乎墙上的涂鸦也晃了起来。演唱的男孩只穿着T恤衫,卖力的嘶喊,他的头发已被汗水打湿。记者凭印象判断出他们演唱的是Beyond乐队的经典曲目,而直觉也告诉我们,这群年轻人的功力尚浅,声线还显稚嫩。我们耐心地听完他们的演奏,他们果然证实了记者的猜测,乐队共有四个成员,几个人现在还是大学生,四个月前组建了这支乐队,并开始了防空洞内的隐居排练。与我们前面所见的人群不同,他们并不住在洞内,“主要是环境太潮湿了,夏天洞顶上会有水滴下来。”就在这个晚上,他们会在自己的学校演出。每月300块的租金,他们认为勉强能够承受。而此处吸引他们的是天然的隔音环境,既不会打扰他人,也不会被他人打扰。据他们介绍,这个洞里曾经有很多乐队,现在已经少多了,不过还是有好几支,下午可能前巫师乐队(南京一支著名乐队,已解散)的鼓手也会过来排练。“进到这个圈子才知道,原来南京的地下乐队有如此之多,而他们大部分也都是从这样的防空洞里走出去的。”吉他手王昊告诉记者,他们不知道还要在这里苦练多久。在这些年轻人看来,越是压抑的环境,越是会激发出灵感。而在记者看来,这也许就是最纯粹的“地下音乐”。

  五台山:香蕉洞里的读书声

  在五台山西一个建筑工地的旁边,记者找到了一个防空洞,洞口高悬一招牌“香蕉批发”。从远处看来,这里和一般工地旁最简陋的那种临时工棚没多大区别,然而走近前去,才发现屋里一堆乱七八糟的旧家具和杂务后面,有一个很窄的洞口,锈迹斑斑的铁门旁贴着一张“xxx人防工事管理规范”。还没进去,就闻到里面浓重的怪味,是混合着香蕉味、霉味、脚臭味以及各种腐烂物的味道,让人感到恶心。顺着前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记者二人走进了这个黑黢黢的香蕉洞。虽然我们早已听说洞里住着人,但真的在这一片又黑又潮的地底下看到自行车、煤气灶这些人生活的痕迹时,还是心里吃了一惊。在一个破煤气灶旁,有一扇用破麻袋(也可以姑且认为是“门帘”)遮着的门。记者试着问了两声,里面似乎没人。挑开麻袋(请宽恕我们的不礼貌),里面昏暗的灯光下,竟真的是一个房间的样子,两张上下铺的铁床,周围堆着一摞摞的筐,里面大概就是香蕉了吧。令我们很感惊奇的是,那边居然还有一台很大的电视机,在一堆旧家具中间显得很突兀,由于没见到人,我们看了一眼就马上离开了。窄窄的甬道旁堆着一些破筐和杂务,还有三轮车,一路走过去,又见到几个类似的挂着麻袋的“房间”。之后拐个弯,快到头的时候,看到的一幕景象让记者震惊:甬道在快到头的地方突然变宽,末端形成了一个类似于“大厅”的地方,灯光也比前面稍微亮一点,里面很杂乱的有一些破旧的家具,而在灯下面,居然坐着两个正在读书的孩子!两个约十多岁的女孩背对着外面,正专心致志地坐在“书桌”前读着什么书,口中仿佛还在读着什么,灯光照着里面浑浊的空气,显得很朦脓。当我们走近时,他们中的一个猛然惊觉过来,用一幅很紧张的眼神看着我们,我们试图问他们是不是住在这里,但他们只是一个劲地让记者去问前面的那户人家。我们离开之后,他们马上又低下头继续看书。

  出洞口后,一位住在附近的老太太告诉记者,洞里面住着的,都是在这里卖香蕉的外地人,像这样的“香蕉洞”附近还有几个。记者从南京市人防办平战结合处了解到,南京去年已经封独了散布于城墙中的“香蕉洞”,而剩下的那些坑式老防空洞,也将很快封堵,“平时封堵,战时起用”,五台山和随家仓附近的这些老防空洞也将收回封堵。

  地下招待所:昔日风景

  去过北京的人,很可能对遍布北京大街小巷的地下招待所印象很深,那里是去北京的穷人的天堂,一天十几元二十几元的价格让漂在北京的学生、民工和一些穷地方来的出差者有了临时的“窝”。而在南京,地下招待所也曾风靡一时,许多人可能不知道,这些地下招待所都是由防空洞改建而来。据资料记载,1978年12月1日,南京第一家开在防空洞内的地下招待所开张。当时,我国服务行业网点压缩,旅客“住宿难”矛盾突出。1978年第三次全国人防会议召开,南京机械局五台山人防工程指挥所听说这次会议强调人防工程发展要平战结合,便向服务公司租下床被,试办30张床位的地下招待所,工作人员捐助粮票办旅客食堂。开业后,地下旅店天天客满,遂逐步发展到400个床位,后经过扩容改造,到1984年已有固定床位600个,连同加铺最大客容量达800个,成为南京创办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的地下招待所。

  记者日前来到五台山,寻找南京最早的那家地下招待所,然而几经周折找到的那家“五台山人防招待所”,座落在一幢很破落的居民楼的三楼,一个中年男子告诉记者,地下招待所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早就没有了,而现在的这个招待所的渊源,大家都也已经没办法描述。而在青岛路路口,记者却意外地发现了另一家地下招待所,门口和周围的门面似乎没多大区别,但前台后面,却是另一扇厚厚的铁门:防空洞。昏暗的灯光,潮湿的空气,楼梯往下,是一排简陋的房间,前面还有公用的洗水池。房间里布置很简陋,顶上有的还能看见各种管道。这是一个隶属于周围某单位的地下招待所,然而下面看来住客并不多,与北京的地下旅馆相比,显得很是凄凉。

  先锋书店:“防空洞”的“异乡者”

  从随家仓黑暗潮湿的古老防空洞钻出来,不远处就是五台山新开的先锋书店,这家幽静雅致的书店开在五台山脚下。如果不是人防办方面介绍,还真难相信,这书店也是建在一个地下人防工事里,这样的人防工事已经很难让人把它和刚才的“防空洞”联系在一起。书店很大、很长,古朴的书架,现代的沙发,连屋顶都布置上了名人画像,长长的墙壁挂上了一些展览照片,而一边还有一个咖啡馆。

  记者从南京市人防办了解到,其实各种人防工事遍布于南京的大街小巷。过去的防空洞都是那种单一的坑道结构,最宽的地方仅2.5米,根本无法作其它用途。近些年,南京市人防工程的建设已发生了质的变化,人防工程建设更广泛地结合到大城市的建设之中,功能和档次都有了相应的提高,我们周围的许多大厦的地下车库、许多地下商场、咖啡厅、书店等等,其实都是人防工事,比如新街口的莱迪地下商城,夫子庙的地下商场等等。南京目前还有河西人防工程、大行宫人防工程等在建,建成后平时都会作其他用途。开发利用人防工程为城市人民生产、生活服务,“平战结合”,人防工程的多功能化成为一个趋势。

  南京是全国开展防空建设最早的城市

  据资料记载,民国时期,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南京的防空工作由当时国民政府的军事委员会掌管。从1949年4月南京解放到1952年8月以前,人民防空工作先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警备司令部、华东军区防空司令部等部门主管,重点是建立防空监视哨,控制和传递空情,实行防空管制。

  1953年,国家确定南京为应建立人防专业机构的城市,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在批准全国人防组织机构和编制时,列南京为一等城市。1971年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第二次全国人防会议,确定南京为一类人防重点城市。

  近年,南京的人防工作转向平战结合,昔日的生命保险空间成了财源广进的生产场所,防空洞成为商场、餐厅、歌舞厅、工厂、仓库……

  名词解释:

  1、香蕉洞:从80年代开始,防空洞开始对外出租用于经营。由于防空洞内温度常年保持在20度上下,加上湿度又大,成了远道而来的福建蕉农绝佳的贮藏香蕉的仓库,人们也因此将它戏称为“香蕉洞”。南京市场上大部分香蕉都从这里而来。

  2、地下招待所:利用防空洞改建的一些廉价招待所,设备简陋,环境阴暗潮湿,一般价格相当便宜,曾深受欢迎。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先后用于举办地下招待所、旅社的人防工事共有39个,面积3万平方米左右。发展高峰期为1985年,这年招待所、旅社的累积数为32个、面积2.8万平方米、床位3000多张。1986年后,随着地面旅社的发展,地下招待所和旅社因设备条件、配套设施的限制,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便逐步萎缩,截至1992年底,全市招待所、旅社减少到22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14
南京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