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依德创造了哪些理论?

如题所述

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立。

他早期三册作品,即“过失心理学”、“梦”、“神经病通论”,都是用性本能解释心理现象,所以又称为“性学三论”。

根据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阿帕波特(R.Apaport)总结,精神分析学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五个观点。

分区观点,结构观点,动力观点,发展观点和适应观点。

一,分区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潜意识和意识两大层次。两者之间有前意识为中介。潜意识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深层结构,包括原始冲动和本能。这些内容因为与社会道德准则相悖,因而无法直接得到满足,只好被压抑在潜意识中。

前意识是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的一部分,他的功能就是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从事警戒任务,他不允许潜意识的本能冲动到达意识中去。

意识则是心理结构的表层,他面向外部世界,是由外在世界的直接感知和有关的心理活动构成。

二,结构观点:

人格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按照“现实原则”起作用的人格结构称为“自我”。

弗洛伊德把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称为“超我”,“超我”遵循“道德原则”。“

自我”感知外界刺激,了解周围环境,储存从外界获得的经验。

“自我”对“本我”发挥指导和管理功能。在考虑满足“本我”本能冲动和欲望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

三,动力学观点

第一,性本能即“力比多”,是心理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二,营养本能,营养本能作为自我保存的本能,也是自我发展的动力。

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两种本能,同时促进心理发展,这才是佛洛伊德心理动力学观点的全部。

四,发展观点

弗洛伊德发展观点是动力观点的延伸,即对心理动力的动态描述。他认为性心里的个体发展可分为如下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口欲期(0-1岁左右),其快乐来源为唇、口、手指头,在长牙以后,快乐来自咬牙。

第二阶段,肛欲期(1-3岁),快乐来源为忍受和排粪便。

第三,生殖器期(3~5岁),其快乐来源为生殖部位的刺激和幻想,恋母或恋父。

第四,潜伏期(5~12岁),这时的儿童对性不感兴趣,不再通过躯体的某一部位而获得快感,而是将兴趣转向外部,发展各种知识和技能,以便应付环境的需要。

第五,生殖期(12岁以后),性欲逐渐转向异性,这一阶段起于青春期,贯穿于整个成年期。

五,适应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能得以实现,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应对。两种本能的应对经历,构成人类的两种基本应对方式。

第一,因为主要的心理动力——性本能的活动与发展,是在每一个阶段与自我不断周旋中进行的,所以本我练就了一套方式,以求自己得到满足。例如“隐性梦”,就是性本能的一种应对方式——变相宣泄。

第二,自我保存本能。在个体发展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他对现实中一切危害生命的危险,必须及时反应,尽到自己的职守。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这是应对的开端。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他就会做出反应,形成自我防御机制。

所谓自我防御机制,就是“自我”在承受“本我”的欲望压力时,同时又顾及现实要求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变形成了一种功能。

这种功能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自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不论是正常人还是神经症病人,都会使用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置换,反向合理化,升华,转移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