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苍汉王山历史

如题所述

川陕交界的旺苍北边,有一座蟒蛇遍地,无人出没的高山,名叫汉王山。汉王山地区流传着一个动人的农民起义领袖抗击官兵的悲壮故事。
不知是哪个朝代,哪个年月,陕西汉中府久旱无雨,颗粒无收。官府像催命一样天天派人催粮要饷。城边上有个青年叫王大贵,身高七尺,腰如黄桶,力大无比,行走如飞。他生性嫉恶如仇,见此不平世道,便率领饥民抗捐税、杀官吏,吃大户,斗财主。十里八乡的穷哥儿都跟随着他,队伍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转战各地,如入无人之境,占了许多城池。大家推举他当义军首领,因为在汉中发难,便称他为“汉王”。

汉中造反的事传到京城,皇帝佬儿下令各州府大举“围剿”,汉王带着怀有身孕的妻子,且战且退,退到川北的旺苍坝。

义军在旺苍坝宋熙水(今东河)畔驻扎,天天和官军交战。汉王的妻子由于长途行军过于劳累小产了。

这天,一个义兵端一碗香喷喷的鸡肉送到汉王营中。汉王打伏归来惊问:“何来的鸡肉?”义兵说:“村里捉的,给娘子调养身体。”汉王喝道:“举义期间,如此骚扰百姓,成何义军?”传令把义兵换了,并派人补了鸡钱。这件事一传开,远近的老百姓都夸奖义军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把汉王妻子小产的地方取名“妻难碥”。

有一天深夜,已过三更,汉王正和妻子商量转移,忽然火光冲天,喊声四起。原来,官军得知汉王的妻子小产,乘机夜袭,烧了营房。汉王见势不妙,忙把爱妻扶上战马,带一支义军,拼命杀出重围,连夜沿宋熙水奔逃。

汉王在宋熙水畔独自徘徊,望青山苍苍,河水滚滚,回头望打败的部下,凄楚的爱妻,不禁拔剑长叹:“今日何处安营?”

这时,远处传来隐隐约约的马蹄声,汉王举目远望,只见山道弯弯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料定官兵又追上来了,他急中生智,命令士兵去盔弃甲,脱去战袍,隐藏大刀矛子,个个装扮成“背二哥”,手拄拐杖,口唱山歌:
背二哥来背二哥,哪个哇叫你舅子背那多……说说笑笑地走过来。

“嘿,背二哥,从哪儿来?”一位官军手举利剑拦住问道。

“打从巴中背盐卸货转来。”汉王走上前,拄着背夹,叉着腰不慌不忙地回答。

“过来一群流寇,朝哪个方向走了?如实说来,重重有赏。”官军把剑一晃:“要是说谎,刀可不认人!”

“长官,不敢,不敢!”汉王指着河边说:“我看见一群穿盔甲的汉子浮河而过了……”

官军见河面上漂着战袍,河边丢着盔甲,“卟咚”一声如饿狗抢屎一般掉头扑过河去……

后人把汉王在这里巧计脱险的地方叫做“卸甲碥”。

汉王用计甩掉了追兵,在一个偏僻的山脚停下来休整了一阵子。他仔细清点人马,几万义军,从汉中打到川北,如今只剩下了五十多人。历历往事,涌上心头:想当年,汉中乡亲争先送儿投军,而今,弟兄们死在异乡,有何脸面去见汉中父老!想到这里,羞愧难言。不禁一声长叹:“天亡我也!”妻子见他落泪,也泣不成声地说:“是我拖累了你,才落到如此地步。”

士兵们也一起跪下道:“是我们没有保护好娘子,败下阵来,请汉王降罪。”

汉王扶起众士兵,揩干眼泪,说道:“休再责怪!胜败乃兵家常事,现今,我们退到大山,等娘子养好身体,众兄弟恢复疲劳,再招兵买马,何愁大事不成!”

娘子见汉王雄心勃勃,重振大业,深深一拜:“汉王啊,重任在肩,壮志未酬,望多多保重!”她沉思片刻,纤纤细手往前方一指:“汉王,你看前方……”汉王疑追兵追来,刚转身观望,娘子怕牵连汉王,乘其不备,碰岩而亡,血溅山岩。后来,当地老百姓把这地方取名叫“离妻岩”。

汉王埋了亡妻,又和士兵一起赶路。官兵的探子发现了他们的踪迹,又派大兵追来,前后夹攻,把他们围在河边,乱箭如雨点般飞来,许多士兵中箭身亡。汉王的坐骑被射倒在地,乱箭在耳边呼呼直响,他翻身下马,匍伏前进,来到河边,进退没路,仰天长叹:’今日到了绝路矣!”突然,高山上飞来一只仙鹿,望着汉王哞哞直叫,好象说:“汉王,快骑上我逃命吧。”接着,又跪在地上,温顺地点头摆尾。汉王不管三七二十一,翻身骑上仙鹿,双手紧握鹿角,仙鹿两足一踢,腾空而起,足踩彩云,闪电般飞过宽宽的大河脱险出去。此后,老百姓就把仙鹿 帮助汉王脱险的地方叫“鹿渡”。

汉王拜过仙鹿,只身不停地走啊走,走了九天九夜,来到了罐子坝。

山风习习,几天来疲于奔命的汉王才感觉到又冷又饿。可是,大山沟里,百里无人烟,哪里才能找点吃的呀。好容易见到半山腰有间茅草房,便大步走近,敲敲笆笆门,没人吭声,推门进去,见床上躺着一个老太婆,便门道:“老妈妈,行行好,给点吃的吧!”老太婆吧了一声:“唉,兵荒马乱的年辰,官军打汉王,人都跑光了。我这老骨头也快饿死了,有啥吃的?”汉王二话没说,道声好,转身便走。还没出门,身子一晃,“咚”的一声晕倒在地。老太婆下床来仔细打量了他一阵,见是个老实巴交的过路人,心痛地把他扶起来说:“不瞒大哥,我还有半升吊命的豌豆子,要是不嫌弃的话,带去充饥吧。”汉王接过口袋,谢了又谢。出门随手捡个土罐子,把豌豆装进罐里,便“咯嘣咯嘣”地嚼了起来,香喷喷的,边走边吃。走了几步,转念一想:老妈妈没吃的,饿死了咋办?回头祝福老人家:“天下未熟,罐子先熟。”以后,“罐子坝”的庄稼总比附近的地方早熟一二十天,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汉王吃了豌豆,腿杆像铁一般硬梆,身子也有劲了,光复义军的决心更大了。他又不停地走,不知走了多久,见一座高高的大山,密密的树林不见天。他想:好,就在这儿立足吧。

汉王舒展了一下身体,坐下歇气。顺手摸一摸怀里,猛然一惊,大印不在了(后人把此地称为印把山)。没了大印,咋当王呢?他转念一想,大印不在汉王在嘛!又往前走,回头望望,看又掉东西没有?发现玉带没了(后人称此地为“落圈岩”),想道:掉了算了,上山后重新打灶另开张嘛。

汉王爬到山岭,一看,嘿,好高的山啊,伸手就能摸住天。山边还有两根大石柱,拔地而起,像根旗杆,他笑道:“我正愁没地方挂旗号呢?”马上脱下衣服,挂在高高的石柱上(后人称此为“铁旗山”)。他望着迎风飘扬的“旗子”,拍手叫道:“我汉王的大旗又举起来啦!”
汉王住在这深山老林里,发愁没有吃的。摸摸口袋还有没有豌豆?一拌,仅剩的三颗豌豆落到地上,眨个眼,长成绿油油的豆苗,眨个眼,又结出黄灿灿的金豆子,勤快的汉王,早上播种,晚上收获,吃也吃不完,他正打算下山招兵买马呢。
官军的耳朵也灵,得知汉王逃到深山里,想东山再起,便调集大军进山“围剿”,队伍像蚂蚁子般密密麻麻,把大山围得水泄不通。说来也怪,官军的队伍刚上山一步,树上的叶儿便纷纷飘落,变成无数长虫,死死把他们缠住,个个吓得屁滚尿流。

官军的一个头气慌了,抽出利剑,杀出一条血路,飞奔上山,和赤手空拳的汉王拼搏,他们从山上战到山下,从前山战到后山,战了贩百个回合,汉王精疲力尽,支持不住,眼看就在被生擒活捉了。这时,“轰”的一声,从汉中方向飞来一口大钟,不前不后,不左右,把官军的头儿严严实实盖倒,闷死在钟底下。至今,山上的那口大钏还在呢。
后来呢,因山高路险,人烟稀少,招不到义军。汉王的壮志未实现,抱恨终生,长眠在山上。老百姓十分怀念这位一身是胆,正气凛然,坚贞不屈的农民起义英雄,在山上立庙纪念,并把这座山取名叫“汉王山”。 转载自广元博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8
汉 王 山
  
  
  
  
  汉王山位于米仓山南麓旺苍县黄洋镇境内,距旺苍县城30余公里,海拔2005米,是川北名山之一。明代史学家曹学俭在《蜀中名胜记》一书中写道:“山环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昔汉祖驻跸于此,有汉王寨。”民国《重修广元县志》载云:“汉王避敌,临河无舟有鹿自山而下,汉王因乘之渡河入山,故山名汉王山,渡名鹿渡。”关于汉王山的传说,在川北一带流传的有多种版本。一说汉高祖刘邦曾被项羽分封为蜀王,屯兵于此山,留下许多传奇故事。一说东汉时张鲁据守汉中三十余年,曾多次在此山中传授“汉王道”,故称“汉王山”。
  
  还有一说是距今2300多年前,古巴国派驻蜀北的汉王,在百丈关战败丢盔弃甲,与妻子决
  别,指山葬妻,骑仙鹿渡河,逃至深山,结草为庐,早种晚收。这几种版本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只有留待历史学家们去考证。正因为多说并存,它才给我们留下了优美的传说,动人的故事,也造就了汉王山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
  
  车出旺苍县城,沿东河而上,两公里处有一丘陵地带,便是卸甲匾。传说当年汉王兵败逃逸至此,仰天长叹,然后脱去盔甲、战袍,穿上便服乔装北行。现在的卸甲匾,已看不到汉王折戟沉沙的败落景象,一扫昔日的荒凉。一条柏油马路平展地伸向大山深处,公路两边田畴若画,幢幢新楼掩映在绿树翠竹之中。东边是新建的日产2�5万吨自来水的净水厂,西边是东河热电厂、电解锰厂,一片片新楼,一家家厂矿企业,这里已成为旺苍城郊新兴的工业开发区。
  
  沿江北上两公里,就到了一陡峭绝壁处,柏油马路劈崖为道,从绝壁上穿过,檬子树大桥临溪飞架,这里便是妇孺皆知的立妻岩。传说当年汉王逃至此处,前面是悬岩绝壁,后面
  追兵将至,汉王与娇妻决别,望河西指山葬妻。我们站在河东遥望西山,层层远山酷似一座座坟墓,人们把它叫做“指来坟”。山上树木葱茏,植被茂盛,那是天保工程的封山育林区。1984年,旺苍人在立妻岩下拦河筑坝,建成东河电站,形成十里长湖,蓄洪发电,服务人民。走在东河水库岸边,见山光云影映在湖中,风景十分秀丽。在长湖泛舟,向水天一色的湖中撒网,自有一番情趣。
  
  过立妻岩,经罐子坝,溯东河而上,便到了鹿渡坝。这里两岸青山如黛,东河终年碧水长流,河西是一片开阔的河滩地,是东河流域经上万年冲积而成。传说当年汉王败逃至此,前有滔滔江水,杳无舟楫,后有浩浩追兵,杀声震天。汉王仰天长叹:“天当亡我!”危难之,山中跳出一只金鹿,跪在汉王面前,汉王翻身骑上金鹿渡过江流至鹿亭溪,由此北上汉王山。解放后鹿渡曾建乡立镇。鹿渡人将大茅坡改造成良田沃土,创造了脱贫致富的奇迹。中央领导从北京先后到鹿渡村视察,村党支部书记也从鹿渡坝走进了北京人民大会堂。鹿渡现在成了开发商投资的热土,大浪坡气艇漂流引来无数游客,米仓山茶叶开发公司将茶叶加工厂建在鹿渡坝,高阳碧芽、女皇贡茗等品牌名茶正是从这里走向省内外市场的。
  
  汽车沿村道公路进入鹿亭溪,约5公里就没有公路了,只能以步代车。步行到溪流的源头亮
  明垭,又足有5公里,海拔也由500多米登上了1000米。沿途峰回路转,林荫蔽日,峡谷长廊,飞瀑流泉,绝妙美景决非人工所可造就。在地图上标出名字的景点就有一线天、高阳坡、石官峡、鹿亭温泉、回龙寺、金鹿峡瀑布、金鹿长峡。到了海拔1050米的亮明垭,倍觉天宽地阔,把众多峰峦踩在了脚下。但是仰望汉王山主峰,还有半截插入云天,半截留在天地之间,令人顿生敬畏之情。
  
  亮明垭是高阳、黄洋两镇的分界线,也是鹿亭溪、水营溪的分水岭。从亮明垭进入莽莽丛林,顺45度斜坡一直下到水营溪谷底,这才开始攀登汉王山。大自然给汉王山以厚爱,为它披上了厚厚的植被,古树参天,藤萝缠绕,箭竹遍地,呈一望无际的茫茫林海。汉王山原生植物多达100多种,有日本水青�NB122�、珍稀红豆杉、五彩杜鹃花、高山红牡丹等,四时景色变化无穷,8万多亩原始森林就是一座“绿色宝库”。林中有野生动物4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有10余种,在老蛇包看蛇,在汉王山主峰观熊,都相当难得。林中有逶迤小径,要拨开箭竹、莽草才能得见,路不盈尺,供一人行,往往是后行人的额头撞着前行人的屁股,前行人的脚后跟踢了后行人的鼻梁。林间泉鸣如撞金击玉,飞瀑入潭声若雷鸣,只是林深处行人不得见。林荫遮天蔽日,不见阳光,不辨东西,只有循着小径,以手代脚,艰难地攀附前行。
  
  攀登3个多小时后,便到了海拔1500米处的一片开阔地。此处形佳势胜,观后山诸峰排列,
  谓之“九龙捧圣”之地;左右有青山环抱,谓之“左青龙,右白虎”;抬眼顺水营溪远望,层层远山直延绵到天际。这里便是“双龙院”遗址,又名新观。史载,新观建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观中有铜铸韦驮一尊。据传,此神像自汉中来,当地百姓在车房坪造车,送神像上汉王山顶老观,到双龙院处,韦驮神像突然沉重异常,移动不得。人们心领神会以为“韦驮不愿上山”,于是就在此建起新观,供奉韦驮神像。时世更替,几度废兴,1997年3月,中国道教学会会员、第三届广元市政协委员王忠诚道长云游至双龙院,募资重建道观。虽殿宇简陋,他也曾守观有年,后圆寂于此,留下铁制禅杖和佛尘等物。
  
  从新观(双龙院)攀登到海拔1900米处汉王山老观,只有两公里多路程,但垂直海拔就达400多米,山路险峻,攀登更加艰难。人在箭竹林间行走,抓住竹梢、藤萝攀援,脚手并用,很是费力。有几处在悬崖峭壁上行走,从树林罅缝中见到深谷流泉,着实让人惊出一身冷汗来。虽然不到3公里山路,但最快也得两个小时。待走出箭竹林,又进入蓼叶林,这时可以走上一段舒缓的坡路,翻过一个山头,就可见到“深山藏古寺”的奇景,青山翠竹掩映的飞檐翘角,映入你的眼帘。到了古寺就可长出一口气,真正享受到“登山四大”之乐了,那就是:“全身大出汗,呼吸大吐纳,血液大冲刷,心情大放送。”
  
  汉王山顶群峰并峙,形如盛开的莲花。在莲花中心位置古汉王结草为庐之处,早在唐代时就有人建起一座道观,后经过宋、元、明、清续建、扩展,形成一座闻名遐迩的龙门正宗
  道观,香火十分旺盛,每年逢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各路香客络绎不绝。据史料记载,清代顺治年间,老观中有道徒7人,住持道长姓马,人称马老道,有庙产土地100余亩,靠出租养庙。观中有铁钟一座,高1�5米,钟口直径1米,重约150公斤。传说此钟为“如来所造,汉中飞来”,但钟面载文:“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已亥三月二十六日建。将工王恭荣、黄继。保宁府广元县嘉川乡福地,广化乡大池坝施铁铸钟。”这说明此钟系当地匠工所造,百姓抬运上山,根本与如来老佛爷搭不上界。又传说无意试弄此钟,两人可动;有意搬迁此钟,则沉重无比,坚如磐石。但见电视台摄像记者为此钟录像时,五六个人方可随意搬动。但是,汉王山四面都是峭壁悬崖,想当年,这几百斤重的铁钟是如何搬运上山的,倒还真是一个待解之谜。
  
  道观历经上千年香火,也经历人世沧桑,到解放时庙宇已垮塌损毁,只留下古钟和道观遗
  址。1995年,双汇、高阳、正源、黄洋等乡镇部分信佛的民众捐资筹劳,正源乡昝文德主持筹办,耗资数万元,在老观旧址重修庙宇,建正殿三间,厢房四间,全木结构。有佛教
  间隙住守庙宇,收取香火供品,平时也不知云游何处去了。
  
  站在汉王山顶,一览众山小。千峰万壑与云天相接,浩渺的大山由小的峰峦组成,每一道岗峦都是大山的一部分。想当年,汉王金戈铁马,征战杀伐,却未得江山而落荒败北。他离妻卸甲,来到这汉王山上,忘却功名利禄,回归于大自然,结草为庐,早种晚收,这闲适恬淡的农耕生活,比那腥风血雨的日子不知好到哪里去了。他在汉王山留下了“藏经洞”、“读书台”、“净身池”、“花园”、“灵塔”等众多古迹,还留下了那么多动人的故事,代代相传。细细想来,胜为君王败为草寇,历代君王也不过如此吧。但凡登上汉王山的人,都会明白这个道理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