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如题所述

一、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建设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要求。 党的十八大根据我国文化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号召全党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把中国实际同马克思基本理论结合起来,而中国实际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多元化的需要。
梁启超认为,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和巴比伦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东方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北京论坛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但从不隐晦自身对东方文明的重视与推崇,因为在过去的两个世界中,西方文明及其思维模式在世界秩序的制定和文明的构建中发挥了主导性的作用,包括东方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不断处于被怀疑和否定的地位。全球化被西方化(乃至美国化)代替,多样性被一元化所置换,文明在相互审视间充满了“傲慢与偏见”。今天,我们对于对于东方文明的推崇与倡导,在某种意义上是对世界文明格局的平衡与重构,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重新发现和肯定东方文明的价值和内涵。[2] 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全球化的趋势下,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平衡。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在人类发展史中,正是由于多元化的文化的存在,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融合、发展和繁荣。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一部分,与西方文明和其他文明一起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今世界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竞争,还包括文化、政治、军事、科技、教育等的竞争。我们发现,国家在面对竞争时不仅强调国家的硬实力,越来越注重国家的软实力。而国家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国家的文化上。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以及中国在外国办孔子学院的数量的增加,可以看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外国人的吸引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俨然成为中国在世界竞争中的一张名片。
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公众民族文化自信。 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文化的全球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当今中国在面对外来文化的传播时,容易出现文化盲从。文化的盲从主要表现在于,一方面,年轻人一味的崇洋媚外,对洋节日兴趣浓厚,传统节日却抛之脑后;再如一些产品试图提高自己的档次,不用汉字标识和说明全部用外文。另一些非主流文化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主流文化。外来文化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发展,但是如果这些传统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产生超过主流文化的趋势就成了盲从。[3]文化盲从的背后实际上是公众对民族文化的不自信,对自身文化的不了解。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使公众了解中国的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好感,在面对外来文化时,也能够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树立起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五、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公众文化素质。 一个民族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具有民族气质、民族血脉的公民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自己公民的思维习惯、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4]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至今还在生活中影响着中国人 ,而儒家文化中的“以和为贵”也影响着中国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交往模式,另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的“爱国主义”对当代中国人来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也更为重要。当今社会是法治社会,可是总有些地方不能用法律约束,比如说有人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工作人员给他发了一张罚单,但他第二次还是会这么做,难道要把他关进监狱么?这是关于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只能靠他自觉遵守秩序。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使他意识到自身对社会的责任感,自觉地遵守秩序。所以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公众文化素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3-12
这道题属于高一必修二的政治问题,可以找来那时候的课本,自己翻找可以增加记忆,或者到浏览器中直接查答案,因为这个的回答有点长
第2个回答  2019-03-12
文化继承是发展的基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发展中国文化

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

文化影响人、文化塑造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加民族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