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令:万般过往,皆不过一场山河永寂,怎希冀欢颜如故?

如题所述

谁叹锦年人生苦短,谁问隔世今夕何年,谁又度日如年,愁思不减,谁心中千般心事无一语与人言。

是流云淡淡下的孤寂者,是月明星稀下的无眠人,也是那夜色清辉下伫立着的一人身。他可能是蓝忘机,也可能是聂怀桑,还有可能是江澄。

一任思绪翻飞,晃眼是晚晴风歇,暮啼声声,又是缺月窗寒,浮世影残,这魂梦两端中间,天涯茫茫,相思切切。

当时繁杂的红尘事,说不尽,理不清,唯愁乱心间,是恨多一点,还是情浓一些,没有人分得清,其当事人更是论不了这是非。

总是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而今寂寂的十六年,陌上驻足少许,当时那名灵动的少年,如今在何地?

遥想相识之初,他们皆是桀骜的少年,住在耀耀的光里,带着星和月的气息,肩上是草长莺飞和清风明月,脚下是梦开始的地方。

即便就那样不说话,无一语而出,那嘴角噙着的笑,眼里清亮的光,也能把世界照亮。或许,这就是耀眼干净的属于少年的光,晴朗青春里盛满的欢喜。

少年的他们,是潇洒不羁的魏无羡,是倔强骄傲的江澄,青春年华给予他们抱负和希望,也带给他们煎熬和迷茫。

后来,在三年五载的江湖中,无声无息的人生陷阱里,悄然离去了少年斑斓的色彩,留下千疮百孔的心,遍体鳞伤的记忆。

于是,此间少年,看尽人间百态,深陷芸芸众生,往事成了不堪回首。

记得当时立场不同的他们,江澄作为家主,需要庇护才刚建不久的莲花坞,对江氏所有负责,而魏无羡因为本心的选择,对温氏旁系伸出援手,而与名门正派走向了对立,这也包括江氏一门。

至此,江澄无法庇护魏无羡,魏无羡也无法对温氏旁系袖手旁观,他们走向了苦难的开始,其关于他们未来的人生走向,渐渐拉起了序幕。

接着就有了后来魏无羡叛逃之说,江氏与魏无羡毫无瓜葛,两个人之间,两个群体之间,一个是仙门正道,年轻家主,一个是邪魔外道,夷陵老祖。

再接着就有了后来一幕幕的惨剧,温氏旁系无一幸免,无辜师姐一家深陷其中,江与魏成了遥遥相对的关系,中间还跨越了生死十六年的岁月年华。

这段相思成愁,爱恨交织的别离时光,疏雨潇潇,落花飘飘,迢迢山水间,早已没有了那般少年颜。

似乎他们情深缘浅的相遇,但如今只情醉在少年记忆,只一处少许的停留地,那里有尘缘繁华,亦有沧桑人世,只是入了寂寂无闻的十六年,变作了袅袅愁思无人知。

这般风景,即便是后来的相逢,彼此之间,曾经岁月尘封的疏离之感也在。果然,记录在过去的万般事迹,虽不过一场山河永寂,但已不能希冀欢颜如故。

他们谁都不是未曾经历风雨的天真少年了,他们变了,早已变了,就像不曾停止流逝的岁月,少年也在一再蜕变,如同毛毛虫到蝴蝶。

故事发展到现在,那缕起于一开始的清风,在掀起一众少年万千波澜后,已然逐云而去,剩下的便是人生余味了,需要少年慢慢地思考,慢慢地回味。

不管怎么说,他们如此的少年,他们所经历的时光,我甚觉风姿万种。

纵使在水尽山穷处,叶落成空时,对于逝去的年华,到如今依然可觅当年遗落的踪影,依然可感少年的热情和初心。

其中感受恰如甫子寸《随笔》中描述,“少年向来不识天高地厚,放眼处皆自负才高八斗,虽是自命风流,倒也坦诚无忧,我爱这样的少年,谦和而狂妄,骄傲而坦然。”

我想,于之我们自己,独行而独立向来是人生主题,哪怕和一些人从熟悉到陌生,从相谈甚欢到杳无音信,从获取参与对方青春的资格,到从对方的未来永久缺席,至少隔山海时,有过共存。

没必要太过留恋,也许悄然间就不期而遇,那前世的恨,今生的结,总需要一段时光去沉淀,而这,恰巧是人生旅行的迷人之处。

这正如简媜所说:“旅游的迷人之处正是在这里,扛着不轻不重的今生,到处浏览自己的前生和来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10
我还记得19年的夏天,陈情令真的是非常的火爆,而且那个夏天全部的人都在看陈情令是给人一种知己相逢,高山流水的情感
第2个回答  2021-03-10
这部剧的剧情非常的精彩,很多情节都令人印象深刻,可以看到人性的两面,看完之后只会感叹,只有身边的人最重要。
第3个回答  2021-03-10
无论是亲情,爱情,友情都会此消彼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流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