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中医中药真的有用吗?我怎么从来没被治好过呢?

如题所述

“中医总的来说是一种基于实证的实用学科。中医能治病,这是几千年走下来一个民族的繁衍验证过来的。世界上没有一种骗术能够存在如此长时间而不被摒弃。但是中医的麻烦是它的传承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依据某种自圆其说的原理而自证其有的。于是就不乏牵强附会甚至白日见鬼的成份。

比如这边是一种植物,那边是一种病,在这中间是一个大大的黑箱。这个黑箱就是这种植物治这种病的依据。比如说芦根,白色,中空,入肺经。因为肺为金,主西方,配兑位,兑为白。可以。那么还有银耳,白色,好,入肺经。但是冬虫夏草治疗肺病在说法上就有些麻烦,冬虫夏草是深褐色的实体,既不白也不空,那么好,以淡盐水冲调引经。但还是不对,咸主水啊,说好的金呢。别急,虫草色棕,棕为艮,为土,而土生金,所以虫草入肺经。这一圈绕的;还有,按照生克原理,金生水,但是得了肾病,补肺却不足取。你见过治肾病补肺的古方么?没有。此路不通。那怎么办?也有话,肾乃先天之本。它给你来个特殊化。肾是肇始,天生的,后天的没有谁能再生它。

还有一些古已有之的提法根本就被现代解剖学验证错误的。比如左肝右脾。肝明明在右侧,脾在左侧。那不是露馅了?然而不然。翻翻中医学基础就知道,中医里说的脾跟西医解剖学里的脾脏不是一回事,西医里的脾是个实体,而中医里的脾则是一系列功能的总称,中医的脾主运化,主统血,主升清降浊,为仓廪之官。打个不确切的比方,中医里的脾好比是五脏六腑的动力系统,动力的强弱来源于脾气的盛衰,所以治疗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等一系列脏腑下垂,中医开方总离不开补脾气。脾气补上来了,脏腑就托住了。升清么。又说,一看嘴唇发白,八成脾虚,为什么?脾统血,在华为唇,嘴唇发白那一定是脾统血功能的疲弱所致;要是多梦少眠呢?开几盒人参健脾丸。为什么失眠要补脾?脾在志为思,所以健脾丸一定有安眠理气、调理中焦的作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22

中医中药是个复杂的问题,两种极端态度都不可取,但在对待中草药效果的问题上,今天人类完全有足够的技术手段验证它们到底能否治病,微博网友@-滇南风吹楠-今天发了一篇科普文,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中药的效果问题,指出人类现在早就不依赖中药了,世卫组织基本药物清单中来自植物的药物或其类似物中,来自植物药的占比不到1/7,其中有些药物实际上并不需要从植物中提取,人工合成足够了。

中药到底有没有效这个问题,比较全面的回答是:有一部分有效,但早就现代化了。

中药的主要原材料是植物。植物不会动,主要只能靠合成各种化学物质作为“化学武器”,防御病虫害和植食动物。这些防御性的化学物质,有一部分确实对人体有强烈生理活性,其中又有一部分也确实可以治疗一些病,这都不应该否认。

问题在于,这些确实有效的中药,其中的有效成分基本上在19世纪到20世纪前期就提取出来了。以后现代医学界主要就应用这些提纯的有效成分,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而无需再用草药本身了。

以麻黄为例,它是不是能发汗平喘?是,这个药效无需否认。但日本药学家长井长义在19世纪末就已经分离出了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20世纪初,中国药理学的奠基人陈克恢进一步揭示了它的药理,是兴奋神经、心脏和肌肉上的肾上腺素受体,由此启发了药学界对苯丙胺类药物展开研发(当然不巧的是,顺带也研发出了“冰毒”“摇头丸”之类毒品)。到今天,苯丙胺类药物已经非常成熟了,有一些还是世卫组织推荐的基本药物。

20世纪中期以后,容易发掘的有效中药基本都发掘完了,剩下的就是大海捞针式的筛选。比如由中国政府支持的寻找疟疾新治疗方案的“523计划”,筛选了上千种草药,最后也就只找到一种黄花蒿。当然,同期国外也是如此。美国政府搞的抗肿瘤天然药物筛选计划,检验的植物更多,最后有药物开发潜力的也就只有寥寥数种,包括红豆杉提取的紫杉醇,以及喜树提取的喜树碱。

而进入21世纪之后,连针也基本捞完了。植物化学界早已经走向深山老林,去发掘那些中医典籍上压根就没记载过的植物。即使再有重大发现,也和中医药无关了。

我刚整理完2019年第21版世卫组织基本药物清单中来自植物的药物或其类似物的名录。我把维生素之类不一定非要从植物获取的药物以及噻托溴胺之类天然产物的纯人工合成类似物也算上,结果也只有64种,占全部462种单药的13.85%,也就是不到七分之一。由此基本可见植物药在现代医药中的地位。在两年前的第20版基本药物清单中,和植物相关的药物是62种,占全部436种单药的14.22%。这同一个指标在两年间的对比,相信可以生动地说明植物药在人类医药史上的重要性一直是在下降的。即使你把矿物药也算上,趋势也是一样的。

总而言之,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基本已经完成了,已经是历史了。今天的很多药理研究,已经走上了两条邪路,一是拼命要在类黄酮、鞣质之类已经基本证明不可能有什么重大功用的植物化学产物上找药效;二是动不动就说“药效来自于几种组分的协同作用”(其实哪有那么多玄之又玄的“协同作用”)。每年国家都在这些研究上扔掉大笔大笔白花花的银子。





第2个回答  2021-01-21

创制千古第一方

清代纪晓岚编撰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小儿经方,于古罕见,自乙始别为专门,而其书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这里面提到的“乙”,就是钱乙。

钱乙是山东东平(今山东东平县)人,北宋杰出的医学家,从事儿科四十余年,积有丰富的临证经验。著有《小儿药证直诀》,对小儿生理、病理、辨证施治和制方用药等颇有创建,比欧洲最早出版的儿科著作早三百年,是中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



说到钱乙,很多人对他并没有什么印象。但是说到一味中药——六味地黄丸,相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六味地黄丸被誉为“千年补养第一方”,其创制者就是钱乙。这个方子最早记载于钱乙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当时的方名是“地黄圆”。有一天,钱乙和弟子正在为患者治病,

有位大夫带了一个钱乙开的儿科方子来“讨教”。他略带嘲讽地问“钱太医,张仲景医书中所载的八味丸,有地黄、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丹皮、附子、肉桂。你这房子好像少开了两味药,大概是遗忘了吧?”钱乙笑了笑说“没有忘。张仲景这个方子,是给大人用的。小孩子阳气足,

我认为可以减去肉桂、附子这两味益火的药,制成六味地黄丸,免得孩子吃了过于暴热而流鼻血,您以为如何”这位大夫听了,恍然大悟。后来,钱乙把这个方子编入《小儿药证直诀》一书。就这样,钱乙所创制的“地黄丸”流传了下来。本方制成后,受到历代医家推崇。直到今天,仍广泛运用于临床,也是许多家庭必备的中成药。



钱乙最初是以小儿科闻名。宋神宗元丰年间,长公主的女儿有病,召令钱乙来为她诊治,很有疗效。长公主上奏神宗,授予钱乙翰林医学的官职,特例赐给他赤色丝帛的六品官服。

又一年,神宗皇帝第九子患手足痉挛之疾,请了不少名医诊治,毫无起色,病情越来越重,最后开始抽筋。皇帝见状十分着急。长公主入朝见神宗时,推荐钱乙,说他虽然出身民间,却有奇异的医术。神宗立刻召钱乙入宫。钱乙来后,从容不迫地诊视一番,要过纸笔,写了一贴“黄土汤”的药方。心存疑虑的宋神宗接过处方,见上面有一味药竟是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放肆!难道黄土也能入药吗?”钱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说:“据我判断,太子的病在肾,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黄土。”

宋神宗见他说得头头是道,心中的疑虑已去几分,正好这时太子又开始抽筋,皇后一旁催促道:“钱乙在京城里颇有名气,他的诊断很准确,皇上勿虑。”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制。太子服下一贴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两剂,病竟痊愈如初。这时,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钱乙的医术。



皇子痊愈后,钱乙平步青云,授紫带金,跻身于太医之列,引得妒忌无数。要知道,想要当上太医可是要有资历的,而当时钱乙才刚刚四十岁。从此,皇亲国戚、贵族之家以及下层官吏、百姓人家,谁有个头疼发热、拉肚泄泻的,都愿意请钱乙来治疗疾病。钱乙的府上门庭若市,再没有闲暇的日子。

钱乙在儿科学方面的成就为后人称许,而且对中医辨证学、方剂学均有较大影响。他奠定了中医史上儿科的专业地位,妙手仁心,一生旨在使“幼者无横夭之苦,老者无哭子之悲”,阐释了中医医道的博大与慈爱。

第3个回答  2021-01-13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知识通过细化分类(如数学、物理、化学等)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索研究感悟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的总称。自古典时代,科学作为一种知识已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奠定了基础,强调实验数据及其结果的重现性。在现代用法中,“科学”经常指的是追求知识,不但对知识本身的一种方式,它也经常受限于研究这些分支寻求解释物质世界的现象。

什么是医学

医学,是通过科学或技术的手段处理人体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学科。它是生物学的应用学科,是从解剖层面和分子遗传层面来处理人体疾病的高级科学。它是一个从预防到治疗疾病的系统学科。用我的理解就是,人体是一个平衡的系统,自然界给人体本身的进化的已经很完美了,而所谓疾病就是在某种因素的影响下,让身体的某一个地方丧失平衡。比如心衰的病人心率加快,就是因为心脏的收缩力不够了,要通过更多频率的跳动射出血液,完成 身体的平衡,而医生的职责就是去除影响病人身体平衡的因素,从而达到机体的再平衡,这种平衡就是健康,这一点中医和西医是没有区别的。

没有中西医之争,本质是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争(只讨论中国)

没有中西医之争,准确的说是基于阴阳五行理论的传统医学和基于现代科学认知人体的现代医学之争。

    中医理论是否站得住脚:“中国传统医学即中医,他的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的到家思想,明显是站不住脚的思想,这一点西方古代还有什么放血疗法一样,理论都是很完备的,但是根基理论就是不对的,拿这种东西来看病,有很大的偶然性。有很多人说我看中医也治好病了,确实好用啊,咱们也要几种情况讨论,第一,你的病是不是自限性疾病,比如感冒,治不治都能好,人体有免疫力,可以自行调节。第二,你的病是不是心病,说白了安慰剂效应。第三,你的病确实这个药物管用,但是是因为什么管用,估计大夫也说不清,也说不清里面到底是什么成分起的作用。中药到底能不能治病:答案是肯定的,能治病,古书的方子到底有没有用,肯定有用。中国古代的习惯就是轻理论而重实效。比如,古书记载有大星背入于北斗,就是哈雷彗星,为什么叫哈雷呢,因为中国人看到了,记一笔就完了,外国人测算了哈雷彗星的周期。中医也是这样,这个药吃了对这个病管用,就记下来,至于为啥,谁知道呢,别人问就用阴阳五行解释,很牵强,所以说中医是经验之学,不是一种严格意义的科学。西医理论是否站得住脚:西医治病的理论基础是解剖学,病理学等等研究人体的学问,在明白人体的构造的条件下,根据人体的客观指标治病,有说服力,而且只要是正确的理论经得住检验,不可否认有一些理论因为没有认知而出现偏差,比如没认识到幽门螺旋杆菌,只能进行抗酸治疗,这个有待发展。西药怎么治病:西药治病的原理就是用药物让身体指标恢复正常,比如人体不能合成胰岛素了,高血糖,西医就通过外部给于胰岛素,让病人身体恢复平衡,很多药物都是这个作用。

中医要得到认可,就要进行中医科学化

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物构造的科学,人体的生物构造很复杂,现在也没有完全弄清楚,无论中医还是西医都是基于人体生物构造的基础上进行的让人体恢复平衡,达到健康的目的而形成的。中医要想得到认可,就要进行科学化。

阴阳五行更多的是哲学的辩证,不能用哲学去看病,这不讲道理啊。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是不能全盘否定的,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有重要角色,我们应该做中医科学化的过程,很多方子是证明有效的,那么我们应该研究为什么有效,是整个方子都有用,还是里面的什么成分有用,对人体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重经验轻理论,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我们要找到所以然。就像是屠呦呦,根据古书的人方子,治疗疟疾的的原方,里面有青蒿,但是是一个很边角的料,屠呦呦只是受启发,并没有什么完全按照方子来。 她研究出来青蒿是关键有用的药材,再用现代技术萃取,才会成功。

第4个回答  2021-01-18

许多人再说中药便宜,西药贵的事情。作为普通百姓,这种心理能理解,但前提是要有确切的同等疗效的前提下,才能比较价格。 

现在社会很多人会讲究看中医,而且认为中医副作用比较小,所以在有病之后会首先想到中医治疗,医学事情比较严肃,所以大家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的进行治疗,不是中医百分百正确,但是一定要注意治疗方法。平时大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选择。

是药三分毒,这我知道,但谁能说中药一定比西药危害小?有句俗语叫“感冒不吃药是七天,吃药是一周”,这就是说我们很多小病是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免疫系统自愈的,而吃药仅仅是降低痛苦罢了。古代对于风寒,治疗方式就是牛黄、甘草、冰片等煎药、冰敷等,一番功夫下来,七天好了,都夸是是神医,我们只能见怪不怪。

中医医生医术水平底下,造成了吃中药无效果的现象,人们就开始怀疑的态度对待中医了!中药难吃,难坚持,煲药又麻烦!中医在中国的几千年的文化中是无可否定的,神奇,特效,简单。

以前很相信中医,经常去找中医开一些调理的药,可是后来感觉中医变了味的中医,因为每次都是给我开了穿山甲,灵芝,石斛,一开就是好几千块钱的药,最少一个星期药都是1000多元,可每次服用期间要不就是拉肚子,要不就是胃胀,要不就是没食欲,要不就是突然发胖,要不就是皮肤长红疙瘩,然后就去找中医,中医说正常反应,先停一段时间在喝。

大家应该慎重的选择药物,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需要注意调理事项,中医到底可信吗?这是很多人想要知道的,终于虽然可以治疗疾病,但是也不要疏忽,一定要注意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而且中医博大精深,我们应该找一些值得幸福的中医瞧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