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越国争霸的影响是什么?

如题所述

好比两家大企业争夺市场,无论谁赢,都是垄断,老百姓遭殃。国家称霸,为了实现目的,维持霸主地位,自然更要重压百姓。
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申侯、鲁侯、许文公等,推举公子宜臼继位,这就是周平王。次年,周平王迁都洛邑,标志着东周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时期。
吴国和越国地处当时的“蛮夷之地”,位于现在的东南海沿岸,春秋早期和中期有实力的中原大国相继称霸。到了春秋晚期,吴国和越国在中原大国的帮助下经济、文化和军事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也开始寻求称霸中原。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出现僵持局面,晋国为了牵制楚国和吴国开始交往。吴国在晋国的帮助下,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吴国开始和楚国对抗,为了应对吴国,楚国也开始相应的扶持越国。公元前515年,公子光发动政变,派专诸刺杀了刚刚班师回朝的吴王僚。自己登上了吴国的王位是为吴王阖闾。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成为吴王之后,阖闾任用从楚国投奔来的伍子胥和军事家孙武,对吴国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于是吴国的国力又进一步强大,开始为争霸中原做准备。  公元前497年,越王允常去世,太子勾践继位。吴王阖闾趁机攻打越国,槜李之战中越军大败吴军,阖闾负伤后不久就去世,之后太子夫差继位。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在夫椒击败越军攻入越国,越王勾践率领余部五千余人被围于会稽山上。勾践派遣文种贿赂吴国宰嚭向吴国求降,入吴为臣。吴国大臣伍子胥认为不能答应,认为“金不灭越,后必悔之”由于夫差急于北上中原争霸,并未采纳伍子胥的建议,以勾践等人入吴为人质接受勾践投降。公元前492年,勾践与大夫文种、范蠡向吴国臣服。勾践夫妇入吴为奴,在阖闾墓旁喂养马匹,用了三年时间,吴王夫差终于相信勾践等人已彻底臣服于他,决定放他们回国。回到越国后,勾践重修政制,用最快的速度复兴国家。他在谋臣文种、范蠡的辅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长期战略,勾践又采用大臣建议贿赂吴王,收购吴国粮食,使之粮库空虚,赠送木料,耗费吴国人力物力帮助吴国兴建宫殿等。

  勾践君臣发愤图强,越国国力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强,反观吴国却一天天走向衰败。至此,勾践也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7
吴国来势汹汹,与越国在欈李相遇。吴国要强大得多,越国完全没有能力抗衡,越王勾践阻止了三批敢死队偷袭吴国,都无功而返。眼看败局已定时,第一件邪门的事情发生了。

在两军交锋之时,越国突然派出一大队人冲在最前面。他们既不杀人,也不不怕死,只是冲到吴国的士兵前,挥舞长剑并不是杀吴兵,而是自杀。中国战争史上谁见过这种事情?更不用说当年的吴兵了,他们都看得傻傻的,只见一队又一队的越国人在他们面前自杀而死。

想必所有的吴国人都摸不着头脑,正当他们打算等越国人全部自尽时,突然后面的越国士兵露出了狰狞的面容,一个个手持武器向吴国人砍去。打仗最重要是气势,吴国人放松警惕性也就没了气势,人再多也是待宰的羔羊。

这一战太过诡异,第一批自杀的是越国的死囚,专门派去分散吴军的注意力,而越国趁机以少胜多,大胜吴国。一代霸主吴王阖闾在此战受伤,第二个邪门的事情发生了。《史记》中记载,越国大夫灵姑浮用戈攻击阖闾,“伤吴王阖庐指”,有的说是脚拇指,有的说是手指。不管是什么,闻名天下的阖闾竟然就因为这点小伤而死了,难道是破伤风?

阖闾临死前交代吴王夫差不要忘记报仇雪恨,吴王夫差也非等闲之辈,吴国攻入楚国郢都,就是他带着孙武、伍子胥完成的,令吴国威震华夏。他吸取阖闾的教训,步步小心,终于攻入会稽,逼迫越王勾践为人质。

这就有了第三件不可思议的邪门事,夫差死活不愿意杀掉杀父仇人勾践,却将自己的战友也是肱骨之臣的伍子胥赐死。按理说,夫差绝对没这么蠢,那是得了什么魔怔?最终夫差将勾践放虎归山,而伍子胥悲愤地说: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

此事吴王确实大意了,而且给足了越国发展空间和时间。但问题是,越国涨,吴国并未消退,越国攻破吴国都城,是趁吴国精兵北上争霸。当时吴国倾全国之兵,与诸侯盟会于黄池,他说打齐国就打齐国,向与晋国讨价还价也行,还准备攻打老牌强国宋国。越国攻吴也不过就是五千精兵,这第四件邪门的事情发生了,一向心高气傲的吴王竟然不敢向越国开战,派人送礼求和才送走越国。

接连发生第五件邪门的事情是吴王完全没有吸取教训,吴国都城被攻破是在公元前482年,越王勾践第二次攻打吴国是在公元前476年,中间足足有六年时间准备和防御。吴国地盘仍旧比越国多得多,为何第二次勾践攻打吴国时,比第一次更为顺利?吴王竟然又没做什么抵抗,就坐以待毙,被迫自尽?

总的来看,实在不是勾践厉害,而是诡异邪门不可思议的事情太多。如果换一个狠角色,勾践有多少条多少次都是死,又怎么可能扬名立威,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第2个回答  2020-10-17
  越灭吴之战是发生在中国春秋晚期战国初期吴和越两诸侯国间的战争。越国虽然在开始时处于弱势,并一度亡国,但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经过一系列战争后攻破吴都吴城,吴王夫差自杀,吴国灭亡,而越国的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越王勾践称霸,成为历史上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位霸王。

  吴越恩怨

image.png

  春秋后期,当中原诸侯的争霸接近尾声时,地处长江下游一带的吴、越两国实力逐渐增强。首先崛起的是吴国,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以伍子胥为大将,在柏举之战击溃楚军,进而占领楚国都城郢,称霸东南。楚国为了制约吴国,积极扶植越侯允常,使得越国力量迅速壮大,从而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

image.png

  周敬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允常病死,其子勾践即位为越侯,不久改称为越王。吴王阖闾以此为借口大举攻越,反被越军大败于槜李(今浙江嘉兴)。阖闾不久因伤身亡,临终前嘱咐其子夫差“必毋忘越”。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准备兴兵伐越,得知消息勾践不顾范蠡等人反对,决定先发制人,出兵攻吴。夫差以吴国精兵迎战,在夫椒之战大败越军,占领越都会暨,并将勾践围困于会稽山。勾践采纳范蠡的建议,向夫差求和,献上美女西施,并重金贿赂吴太宰伯嚭。虽然伍子胥认为“今不灭越,后必悔之”,但急于北上和齐国争霸的夫差最终采纳了伯嚭的意见,答应越国议和。战后勾践依约为夫差作奴仆,最终骗得夫差的信任,3年后夫差将勾践释放回越国。

  勾践回国后发誓复仇灭吴,卧薪尝胆,休养生息,同时重用范蠡、文种等人,国力得到恢复。而夫差却把目标放在北进中原,并在期间发动一系列旨在称霸的战争(吴攻陈城父之战、吴舟师攻齐之战、艾陵之战等),并且听从伯嚭的谗言杀伍子胥,而对勾践却没有半点防范之心。

  越袭吴都之战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自率精兵3万北上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和各诸候国会盟,企图称霸,只留下太子友等人率1万人留守吴城,勾践趁虚而入,调集越军4。9万(习流二千人、教士四万人、君子六千人及诸御千人),兵分两路进攻。其中一路由范蠡率领循海而逆入淮河,以切断吴军自黄池的归路;另一路由勾践自率主力进攻吴城。

  吴太子友认为吴国精兵已全部北上,实力不足,主张坚守待援。但吴将王孙弥庸擅自率5000人出战,虽然击败越国先头部队,但随着勾践主力部队到达,很快就被越军包围聚歼。越国随后攻占吴都,杀太子友。夫差会盟回国后,因都城已失,士卒疲惫,无力再战,就派太宰嚭向越求和。而勾践也因吴国主力未损,越军实力不足灭吴,允许和议撤兵。

  吴国的军事优势已经丧失,夫差佯作息民姿态,暗中作战争准备,企图恢复力量复仇。

  笠泽之战

  周敬王四十二年(前478年),吴国发生饥荒。勾践接受文种之计,乘机率军5万发动进攻。夫差闻讯仓猝起兵抵御,双方在笠泽江(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隔江相峙,吴越两军在南北岸布阵,准备白天在江上水战。

  晚上,勾践派出部分兵力组成左、右两队隐蔽江中,半夜时鸣鼓呐喊,进行佯攻。吴军误以为越军打算分两队渡江,夹击吴军,于是也分兵两路准备迎战。勾践乘机以私卒君子六千人为中军主力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两部中间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乱,兵败溃退。越军左、右两队渡江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三战于郊。吴军三战三败,退守吴都。越国占领吴国大片土地。

  笠泽之战过后,吴越两国军事实力对比发生根本性变化,越已占有绝对优势。

  越攻吴都之战

  周元王元年(前475年),勾践倾全国之力,发动灭吴战争。吴国经过长期战争,元气大伤,再加上年青壮年大多阵亡,力量对比悬殊,无力抵御越军,只能退回吴城死守。越国则在吴城西南郊筑城,采用长期围困的战术。

  越军包围吴国三年,终于在周元王三年(前473年)攻陷吴城。吴王仅率亲近卫士与大臣,突围西上姑苏山,数次派使者向勾践请和。勾践提出将吴王流放甬东,吴王不能接受而自杀。一说勾践战后逼迫吴王自杀(吴越春秋)。吴国灭亡。

  战后

  战后越国吞并了吴国的土地,声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勾践率军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东滕州)会见各国诸侯,并遣使致贡于周。周元王封勾践为伯。勾践把吴国侵占陈、宋二国的土地归还,又把吴国的部分土地送给鲁国和楚国。在各诸侯的推举下,勾践号称霸王,成为春秋史上的最后一位霸主。
第3个回答  2020-10-17
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历史故事。那么,吴国为何会与越国成为世仇呢?高中历史老师周震坤为大家揭开这个历史谜团。我们先来看看吴越之地的地理位置。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大概位置处于今天的福建、浙江、江苏一带。春秋时期这一块地方处于十分落后,欠发达地区。


吴国与越国也是春秋时期最穷的两个诸侯国。有句话说得好,穷山恶水出刁民。那么,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作为最穷的两个诸侯国,两国的平民与官府经常因为边界上的资源大打出手,兵戎相见。


吴国与越国的边界划分并没有明确的界限,那么在两国交界的地方,吴国认为属于自己的地方,越国也声称拥有管辖权。吴国争霸由此开始。我们知道,两国之间发生矛盾。不可能说让法官来裁判谁对谁错,在封建社会时期,往往会采取军事行动进行压制对方。就像古代民间两人之间发生矛盾了,谁也说不服谁,最后的结果就是双发打一架,谁厉害,战场上见真功夫。


吴越争霸大概的根源也是因为两国之间的意见不统一。实际上这也是吴国与越国之间的生存利益问题。因为春秋时期,吴国与越国都很穷,生产力很低下。更加不可能和三晋诸侯一样,依靠商业也可以支撑整个王国。越国与吴国作为最穷的诸侯国,自然都会寸土不让。


结果春秋时期,吴越争霸在我国古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著名,著名的是吴王阖闾、夫差和越王勾践。吴越争霸,先是吴王阖闾发兵攻打越国,起因无非就是越国的牛跑到吴国践踏了吴国的菜地等一些小问题。


越王勾践也不甘示弱,面对吴王强大的进攻,越王勾践在文种等人的辅佐下,设下伏兵重创吴国军队。结果吴王阖闾在战败中受了重伤,不久死去。吴王阖闾遇难以后,吴国与越国从此结下了血海深仇。吴越争霸也由此开始。吴王夫差励精图治,很快让吴国强大起来,发兵攻打越国,几乎要灭掉越国了。


越王勾践为了避免亡国的命运,向夫差投降。受尽了夫差的羞辱,最后卧薪尝胆二十年,暗中积蓄力量,最终灭掉了吴国。吴越争霸最终以越国的胜利为结束。吴国也淡出了历史舞台,越国则陆陆续续出现在岭南后来的历史上。越国战胜了吴国,其实是因为岭南的自然资源比浙江丰富。越国的纵深总体实力要远远大于吴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0-17
春秋中期的晋楚相争,导致晋国联合吴国、楚国联合越国的战争策略,不仅如此,到春秋末年,这种策略的成效,便是形成了吴越争霸的局面。《左传》中记载了吴、越两国“槜李之战”和“夫椒之战”这两次战役。

  《左传》云:“夏,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

  吴国出兵大举进攻越国的原因,正是越国受到楚国的扶持,曾经与楚国联兵袭击吴国。吴国也在此年正式开始对越国用兵。

image.png
  晋国大夫史墨前年才刚刚预言吴国将要入郢都,这一年就又预言四十年之内,越国将占领吴国。史墨是晋人,他看出了越国的强悍隐忍和吴国的自大疲弱,并称岁星在越国,日后战场上的结果,将是“越胜吴败”。

  要知道,此时吴国已经胜了楚国六次,并终于在“柏举之战”中,攻击到了楚国都城——郢。按常理来说,这个时候的吴国,在人们眼中应该是风头正劲才对,然而,史墨的眼光之长远,让人不得不怀疑他是否是穿越到春秋时期来的。

  吴、越两国正式交战是在越王勾践即位时期。《左传》云:“吴伐越。越子句践御之,陈于檇李。”

image.png
  吴王阖闾为了报九年前之仇——“柏举之战”越国曾侵吴,于是吴王阖闾兴兵讨伐越国。吴、越双方战于檇李。此时,勾践见到吴国军容严整,心中深觉自己难以取胜,便心生一计——组织敢死队进行攻击,但吴人仍旧不为所动。勾践一不做二不休,便命令罪犯排列成三行,持剑走到吴军阵前,相继自杀。

  吴国将士感到奇怪,纷纷涌上前观看,这就导致了吴军阵容大乱。勾践一声令下,越军趁机发动突然袭击,最终吴军大败,吴王阖闾也在此战中被越国将领灵姑浮以戈击成重伤,不久便去世了。

  吴国原本是能击败楚军的,谁也没有料到,曾经一鼓作气攻进楚国郢都的军队,此刻竟然败给了名不见经传的越国。如果深究吴国战败的原因,想必这正是“入郢之战”让吴国全国上下过于骄傲,于是乐极生悲的缘故。“入郢之战”,对于吴国来说,就像昙花一现,他们迅速地崛起了,也快速地消散了。

  我们都知道,奇招往往是以弱胜强的方法。早在“鸡父之战”中,吴王阖闾就曾以罪犯混乱敌军阵型,再派出严整的大军攻克了敌军。而“槜李之战”中,越王勾践也用此计谋乱了敌军阵容——以罪人自尽乱阵。

image.png
  《左传》云:“夫差使人立于庭,苟出入,必谓己曰:‘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则对曰:‘唯,不敢忘!’三年,乃报越。”

  继位的吴王夫差,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