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中体现了作者怎样一种矛盾的心理

如题所述

《石壕吏》反映了作者当时思想上的矛盾:既赞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又痛惜老妇一家因战争而陷入了巨大的灾难。这种矛盾心理在其《新安吏》中表现更为明显。当时大唐王朝宦官专权,皇帝整日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不理朝政,这样的黑暗统治理应被推翻,杜甫还积极支持这样的政权甚至肯定朝廷抓丁。

这首诗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的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此诗在艺术上的一大特点是精炼,把抒情和议论寓于叙事之中,爱憎分明。场面和细节描写自然真实,善于裁剪,中心突出,风格明白晓畅又悲壮沉郁,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典范之作。

扩展资料:

唐肃宗乾元元年(758),为平息安史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所占的邺郡(今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

郭子仪等退守河阳(今河南孟州),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乾元二年(759)春,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他在由新安县西行途中,投宿石壕村,遇到吏卒深夜捉人,于是就其所见所闻,写成这首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5-26
一方面渴望国家能够早日评定叛乱,收复失地,另一方面又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
第2个回答  2014-05-26
忧国忧民
心情痛苦
第3个回答  2020-06-14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