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5回读后感100字

如题所述

读了水浒传第五回,真是让人大快人心,更加佩服了鲁智深的机智勇敢,热心助人的高尚品质。这次写的是鲁智深又一次见义勇为的大手笔,又是路见不平,被拯救者又是一弱女子。在当时黑暗的社会里,强盗横行,官府腐败的堕落社会里,女子是最弱小的群体,她们很容易成为牺牲品。鲁智深在打闹佛门之后无法容身,由智真长老推荐去东京相国寺讨个出身,在路途中遇到了这件事,以当时鲁智深的情况完全可以不用管这件事情,因为他自安身立命的事情都没解决,可是鲁智深就是鲁智深,遇到这样的不平事,他就得管,而且管到底,哪怕是因为路见不平丢了自己的前程。在教训周通的过程中,也体现了鲁智深的智慧,这让我着实佩服,他不像李逵那样盲打莽撞,而是自己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这样既可以教训周通,又波及不到其他无辜的人,结结实实的打了欺男霸女的强盗周通一顿,我看到这里不仅感到心情舒畅,大快人心。
周通的结拜大哥李忠和鲁智深认识,通过这层关系周通和鲁智深和解,经过鲁智深调节,周通答应不再为难刘太公的女儿,把鲁智深请到山寨吃酒,又下山劫财来给鲁智深,鲁智深看不起他们的行径,毅然离开,看到这里,我想,同为108好汉的一份子,周通和李忠的为人和鲁智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鲁智深的光辉照耀下,周通李忠等人闲的那么猥琐,渺小。
鲁智深就好比这个腐朽社会下弱者们的救世主,我想,如果当时的大宋王朝要是多一些这样的侠肝义胆的英雄好汉,那么天下会很太平,北宋也不会最后落得个被金国所灭的下场!
水浒传第五回读后感(二)
经过一星期的努力,我终于读完了水浒传的后5回,在这五回中我明白了许多道理。受益匪浅。
在这五回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8回,在这回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北宋末年朝廷的腐败与世事的黑暗,作者细致地描写,尖锐的话语,充分的体现了北宋末年的官员,官官相护,见钱眼开的丑恶形象。
在其中我对朋友这个词有了新的理解,林冲的两个过命至交陆谦与鲁达在林冲受难时的表现令我震惊,鲁达飞身野猪林,救林冲于水火之中;而陆谦却为了几量金子而沦为高俅的走狗。怪不得林冲火烧草料场时说:“陆虞侯,我有恩与你,而却有负于我,却死有应得!”林冲的这番话使我对交友之道有了更深的理解。
水浒传第五回读后感(三)
第五回主要是说:林冲误闯白虎节堂(林冲遭高球陷害)高衙内在陆谦家二楼厅堂,死死缠住林娘子不放,林娘子与之搏斗渐渐没力气,林赶来,高衙内越窗而逃,林怒气冲冲,手执尖刀返回樊楼找陆谦算帐,惜陆谦早已逃离。高俅臭骂高衙内,高衙内气坏一病不起,老都管禀知高俅,陆谦又讹称林要杀太尉报仇,老都管一边煽风点火,高俅已想出一阴谋。林冲买了一把好刀,陆谦带林冲进入高俅的白虎堂,说高俅要看刀,林冲就带刀进入白虎堂,结果这是一个阴谋,林冲中计了。
《水浒传》的故事十分引人入胜。大大小小的故事既有相对的独立性,也有有机的联系,从而深深地吸引着我们这些读者。
《水浒传》的语言也是经过千锤百炼,丰富而又生动的,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一个鲜明的人物形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22
第五回:
一寺在眼前,却不是大相国寺,是个破败的瓦官寺。几个穷和尚等着吃粥,却被智深发现了,吃没吃好,到处个“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药叉丘小乙”,还有个王友金的女儿。敢情这和尚道士才是真“花”。

智深于二人打将起来,却敌不过,又忘了包袱,待到丛林中遇着史进,诉说别后过往。

却说北京是何处?其实,北宋有四京,下面就简单聊聊。

宋朝建立初,沿五代旧制,以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为东京,盖有意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其后未果。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二月,以赵匡胤曾任后周归德军节度使所领之宋州(今河南商丘)为帝业肇基之地,升为应天府;后至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建应天府为南京。这种两京并立的局面,直至宋仁宗庆历二年。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以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驻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亲征契丹,奏请大名府为北京。后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东京为首都、京畿路路治,是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南京是京东路路治和宗庙社稷所在地、也是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西京为京西北路路治;北京是河北东路路治。(此段源自百度百科)

智深和史进二番来的瓦官寺,只几下,史进结果了丘小乙,智深结果了崔道成,是为命案第三。至此,已有五人西归。二人来的寺中,去了包裹,不料,那几个老和尚怕崔丘来杀,已先自杀了,那王友金的姑娘也投井了。于是,又洗劫了瓦官寺,烧火造饭,不料却烧了瓦官寺。却道,“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这倒是个典故。

梁园,是汉梁孝王修建的一座名园。梁孝王刘武是汉高祖刘邦之孙,汉文帝之子,因他仁慈孝顺,死后被追封为孝王,后人称之为梁孝王。因他功劳显赫,再加之窦太后的宠爱,所受赏赐无数,封疆于大梁,并且得赐天子旗。他出入时随从护卫千乘万骑,与皇帝一样,出殿言“跸”,入宫称“警”。到了京城,常与皇帝同乘帝辇出入宫门。梁国当时富足强盛,为诸侯国之首,府库的金钱、珠玉、宝器比京师还多。后来,刘武在此地筑园,就称为梁园,又称菟园。有称“三百里梁园”的,只有汉景帝的上林苑可与之媲美的大型王室园林。司马相如是汉初的一位作家,他的词赋写得很出色。可是当时的汉景帝(刘启)不喜欢词赋,却爱打猎。司马相如当过陪景帝打猎的官(武骑常侍),不感兴趣,就到梁孝王(即景帝之弟 刘武)那里住了几年。梁孝王在那里修建了梁园,招纳了不少文士。当食客不愁吃喝,但是对于有抱负的司马相如则不是那么美好了,于是就有了这句发自内心的“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后来这句话就成为一个成语,指一切繁华快乐的场所,都不如自己的家乡那样值得留恋。后来也用作形容一个地方虽然舒适,但不是可以久留的地方,要尽快离开。

一般认为《水浒传》的作者是元末明初人施耐庵。从明代到现在说法概有三种:一是施耐庵作;二是罗贯中作;三是施、罗合作。施耐庵生平材料极少,据笔记和新发现材料推考,其生平大致是:元末明初人。
传说施耐庵为船家子弟,中过秀才、举人和进士。曾在钱塘(今杭州)任官,因与当权者不合,任期不满便辞官回苏州,著书于家。张士诚占据江苏时,曾征召,开始时辞免,后入幕府。但不久离去,往河阳山(今江阴、常熟)一带做塾师。明朝初年,北归兴化,居白驹镇(今大丰);刘基来访,欲举荐为官,辞而不就;卒于淮安,约70岁。
故事背景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
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 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
阅读感受

①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惟妙惟肖;
②本书采取了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使小说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头绪众多而线索分明;
③语言上,小说采用古白话,所以语言描写生动形象,活灵活现。
思想意义

作者站在被压迫者一边,歌颂了农民起义领袖们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肯定了他们敢于造反、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宋江原是一位周急扶困的义士,当他被逼上梁山之后,“替天行道”,壮大了起义军的声威,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由于他性格的二重性和思想的局限性,在起义事业登上峰巅之时选择了妥协、招安,最终葬送了起义事业。小说通过宋江起义的失败客观上总结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失败的经验教训。
重要人物称号

晁盖(托塔天王) 宋江(及时雨)
卢俊义(玉麒麟) 时迁(鼓上蚤)
吴用(智多星) 公孙胜(入云龙)
林冲(豹子头) 花荣(小李广)
史进(九纹龙) 鲁智深(花和尚)
武松(行者) 李逵(黑旋风)
戴宗(神行太保) 李俊(混江龙)
燕青(浪子) 欧鹏(摩云金翅)
张青(菜园子) 杨志(青面兽)
孙二娘(母夜叉) 顾大嫂(母大虫)
扈三娘(一丈青)
第2个回答  2020-09-22
《水浒传》第二回概括55(含标点符号)字如下:
高俅结识徽宗被重用,报复王进。王进出走,遇史进教其枪棒。史进结识华山三少,华阴知县诬史进并欲捉拿史进与三头领。
《水浒传》第二回的章节名为“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所以从章节名也可以简略的看出第二回的主要故事脉络。

搜狗问问

扩展资料:
一、《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根据民间流传的宋江起义故事加工定型。全书叙述北宋末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再现了封建时代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塑造了宋江、李逵、武松、林冲、鲁智深等英雄形象。
二、《水浒传》文学影响:《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它作为一种新的文体,从此在文学领域内确立了应有的地位,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第3个回答  2020-09-22
读《水浒传》,其实读的是江湖。当朝政腐败,小人得志,民众不得安生,所有人都对朝廷失去了信心的时候,在远离朝政远离统治阶层的民间,有一群人,率性直爽,意气风流,最终不堪暴政欺压,揭竿而起,聚义水泊梁山——这就是一个江湖。

江湖之大,好汉不计其数,奇人异士也犹如天上星宿,繁繁茫茫。其中,有以松江为首的一百单八位好汉,梁山结义,愈战愈勇,每一对应天上的天罡地煞星宿,无不流传一段热血传说。

我读水浒倒是已经读了几遍了,每一次读,都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百看不厌,当真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之感。究其原因,大概是里面的人物大多性格鲜明,把一百零八个人的性格,都写得淋漓尽致吧。

就拿一处来说,《水浒传》写人粗鲁蛮横,就有很多不同的写法。金圣叹给《水浒传》的评注如是说道:“《水浒传》只是写人粗卤处,便有许多写法。如鲁达粗卤是性急,史进粗卤是少年任气,李逵粗卤是蛮,武松粗卤是豪杰不受羁靮,阮小七粗卤是悲愤无说处,焦挺粗卤是气质不好。”我觉得是真的一语中的。若是直接写粗鲁,那么多英雄好汉若都是同一个粗鲁法,那么读起来当然味如嚼蜡,提不起半点兴致。

《水浒传》的高明之处可不仅仅只是把一百零八条好汉写出区别而已。它懂得刻画人物形象的多元性,多重性,多面性。

正如对鲁达鲁智深的刻画。问他粗不粗鲁?当然粗鲁。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身长八尺,腰阔十围,还蓄着络腮胡须,一个巴掌,打得店小二口吐鲜血,再复一拳,又打落了店小二的两颗门牙,却仅仅是因为店小二帮着郑屠看管金老,这是他的粗鲁。他去肉铺找郑屠生事,一脚把郑屠踢倒,还不忘踩住他的胸脯。一拳打歪郑屠的鼻子,一拳打烂他的眼眶,又一拳打在他的太阳穴。三拳,仅仅是三拳,便打死了一个大汉,当真是粗鲁至极。

可是,若问他精不精细呢?当然精细。鲁达在惩治郑屠之前,大早先来到客店,为金氏父女送行。他们上路后,为防止店小二给郑屠报信,他拿凳子在店门口硬是坐了两个时辰。这是他的精细。来了肉铺,让郑屠把不要半点肥肉的精肉剁成肉末,又让郑屠把不要半点精肉的肥肉剁成肉末,之后又让把不要半点肉的软骨剁成末。先先后后,折腾了郑屠一个早晨,拖延时间,好让金氏父女走得更远些,这也表现了他的精细。

这样一个鲁智深鲁提辖,既粗鲁又精细,人物形象当然更丰满,更真实,更耐人寻味了。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6
鲁智深屡次遇挫,桃花村再次助人。这第五回是鲁智深的一个人生低谷,他自从打死了镇关西后,又被所投寺庙所不容,再次投奔他方。如果换做常人,恐怕难免畏首畏尾,顾忌一番。但是鲁智深却始终保持他行侠仗义的作风,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他的大胆,细致和热心。从豁然答应帮忙,到替换新娘,再到留守下来承担责任,让我们再一次看见了鲁提辖的风范,逆境之中仍保持英雄本色,行大事而不拘小节,鲁提辖当得起一声“好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