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谈谈你对京剧艺术的看法与理解。

可以从京剧的起源、发展等多个方面谈论。文笔要是像六年级小学生的。悬赏分很高的,莫失良机!!!!!!!!!

要求很高,写到六年级小学生的文笔不可能达到,给你点想法让你参考一下吧:
我认为戏剧表演的最高境界不是抵达和照搬生活的原貌,也就是说那些只能把角色演绎得惟妙惟肖的演员只是演技的“亚高明”状态;戏剧表演的最高境界就是在常见和熟知的桥段下表现不寻常的多样的角色经历。也就是说受众对情节和人物背景烂熟于胸,他们期待的不是故事而是演员的演绎过程,这样的表演才是表演艺术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说大家明明知道这是个梦,但是都非常投入地和这个造梦人一起分享这个梦想。这就是娱乐,也是我们需要艺术的最大理由。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有反思,反思是应该建立在娱乐基础上的,没有娱乐只有反思就是哲学的范畴了,那是少部分人的事情。如果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沉醉在反思中,这个世界就不可爱了。然而,这是一个娱乐的喜剧时代。
在中国戏剧表演史上,可以做到这样境界的演员并不多。我个人认为有两个人必列其中那就是梅兰芳和周星驰。
我们先说国粹京剧。京剧之所以能够代表中国戏剧的精髓,是因为京剧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发展的戏剧形式。京剧的核心魅力不是剧情、脸谱、音乐、服装,而是演员的表演。他们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桥段进行无数次的演绎,每一个人每一次都有不同的表演和感受,这就是我们对京剧表演痴迷的缘故。也是世界上任何一种戏剧形式吸引受众的根本原因。俄国著名戏剧理论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一书中也表述了这样的一个戏剧理念。
京剧艺术的发展动力主要是演员的发展,如果演员不能够理解表演精髓的话,戏剧表演的进步只是徒有其表的,自从以梅兰芳为首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为首的四大名旦给京剧带来极大影响之日以来,京剧发展到今天几乎可以算是止步不前的。原来戏迷对京剧的期待是对演员表演的期待,而不是对表演内容和角色的期待。而今天,绝大部分仍然对京剧有所爱好的戏迷已经把注意力重心转移到对京剧的形式创新和内容创新上,而且还有很多观众已经把听京剧作为提升自身艺术修养的砝码和途径。京剧本身是民间的最贴近民众的表演艺术,到今天如此需要呵护需要仰视,已经失去了他作为平民娱乐的功能,这是戏剧表演发展的失败。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表演一旦离开演员的丰满个性,戏剧表演就会丧失其核心灵魂,就是一个不变的静止的和单调的艺术形式,也必将是没有生命力的。京剧的衰落不代表戏剧本身的衰落,它只代表一种错误态度的衰落。周星驰电影会不会衰落,主要看他的态度是不是衰落的态度。下面我们先探讨一下京剧和周星驰电影的共通之处:
京剧艺术的巅峰时刻和周星驰电影的在以下两个方面不谋而合:
第一、演员高于戏剧本身。京剧的表演就不必细说了。长期以来周星驰的表演已经绝对凌驾于电影本身,因为周星驰电影其实一直在重复相同或者相似的桥段,但是每一次他的表演都让人过目不忘,都能引起每一个市井小民的共鸣。他不可能超越,也没有必要超越,他属于平民娱乐,离开了平民娱乐周星驰就可以出局了。受众对周星驰的期待已经绝对超越的电影本身,大家都在等待他一同一种姿态出现让自己找到自我解嘲的理由和实现梦想的期待。
第二、平民性和流行性。京剧早期源于民间成于宫廷,真正受到普遍推崇又是在民间。京剧在巅峰时期的平民性和流行性昭然若揭。周星驰电影影响的不是所有人但绝对是今天社会的主流人群或者是即将成为主流的人群。他改变了这些主流人群的言行、举止、思维等等。更令人惊奇的是一个甚至不足一提的电影演员竟然能够获得权威学术机构颁发的语言贡献奖,他带给整个华语电影太多的神话和奇迹,他是到目前为止民众公认的最具有草根色彩的演员之一。林林总总的事实表明了他的确是一个极具平民色彩和影响力的电影演员。
这两点已经足够表明这两件似乎不靠边的事物是如何相近。但是京剧的衰落并不代表周星驰电影也会衰落。我认为周星驰如果有一天不退出这个创作主体,他就不会衰落。因为他面对电影的态度可以证明我的观点。

曾经有人以《拒绝正经周星驰》为题写过一篇文章。他担心周星驰的喜剧会和京剧一样逐渐没落。他担心一介草民走入高雅艺术殿堂之后忘乎所以,他担心周星驰的“创新”丧失了他作为周星驰本身存在的价值。其实,大可不必如此。周星驰所作的一切都是在努力让自己的艺术生命更长久。他试图尝试的任何一种元素都是属于他作为演员力保和主流人群的一致性和超前性所做出的努力。尽管在他的内心隐藏着太多的孤傲,但是他并没有在这么多次的赞赏和肯定中迷失自己,我们始终都只看到一个头发花白、清瘦、疲倦并且谦和大度的男人、那个在银幕上嬉笑怒骂、癫狂灿烂、嚣张跋扈、恶搞卖弄、隐忍凄惨、自怨自艾、自我陶醉、自作自受、自欺欺人、自以为是的家伙不见了,他去了哪里?他其实没有迷失,很多时候,我们就是电影里的那个人,忽隐忽现地在生活的某个角落。而他在演员和角色之间游走,他现在几乎是每一天都在思考自己应该以什么样的面貌面对他充满期待的人,这个过程代表了一种专业的用心的甚至苛刻的创作态度,这是个痛苦的过程。卓别林说过,喜剧演员最长的艺术生命不超过4年,而周星驰自从走红以来到今天已经超过了14年,这14年可以说是一直保持着一个巅峰的状态,有低迷也只是相对的。所以说周星驰是继梅兰芳以后中国表演艺术史上最伟大的演员。除了他长久以来深入人心的表演和对人们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的超常影响之外,他还是作为一个被普遍认为格调低下的喜剧演员而艰难存在的。他的精神气质和京剧艺术里的“丑”角异曲同工。“丑角”和“喜剧角色”有着同等的认知基础,这类角色是戏剧表演里的最难把握也是最难脱颖而出的。要一个喜剧演员和正剧正面人物保持同等长久的艺术生命,是非常困难的。所以说,这个人已经不单单是个演员。严格意义上讲2000年以前的周星驰仅仅是一个成熟演员和不成熟的导演,而今天的周星驰,他在保持不断进步和不断严谨自律的前提下已经不自觉地推动了华语电影艺术的快速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的确是个艺术家。如果说谁可以成为华语电影市场的破冰人,那么他必是不可忽略的角色之一。
有人说他现在是个传道者,一个伪君子。其实这是我们内心面对成长对自己提出的质疑,跟他有关又跟他无关。我们这一代人随着自己年少轻狂时对周星驰的痴迷,到今天我们已经成熟事故的时候仍然怀恋那个永不磨灭的年代。即便是表面上如何隐忍、深刻、淡定,外衣下面仍是一颗不肯媚俗的心。而周星驰正是我们期望的那个可以嘲讽一切的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一成不变的嘲讽、颠覆、恶心一切的周星驰,他像一个梦想一样若即若离。有一天他有所变化我们就不愿接受这个梦想将要破灭的现实,我们必然提出质疑。这实际上是我们自己的事情,与周星驰无关。但是周星驰毕竟就是周星驰,他的内心和精神气质是不会变的。他从来都不想把自己往高雅艺术上靠,他知道自己擅长做什么也知道自己需要表达什么。我在这里引用他在上海交大的一段谈话清晰地表达他的内心感受:“说真话,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这方面,我知道的肯定不及大学生多,更加不及那么多教授、老师多。但是我觉得在任何一个地方诠释这个文化,都是要宣扬一些人类的正面精神生活态度,还有就是我们的爱心。所以我觉得也是有共同的地方,在我的电影里面,我也有这种感觉,如果可以把这些正面的态度,正面的精神透过电影宣扬一下,这也是我拍电影其中一个目的。关于我拍的电影,当然我自己拍电影都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想,对于生活当中的一些体现。我拍电影最大的目标我相信是提供一个好的娱乐给广大的观众,一定要说教育还是怎么样的东西,但是如果观众可以从电影里面感受到一些对他有帮助的他觉得开心的事情,这也是我非常想做到的事情。”这些朴实话语里面的包含的就是他的诚恳。由此,我们不必为他太过担心。我们再看他一次次的高校之行,初衷大概如下:
一、打拼多年都没有得到主流的官方的认可,直到《少林足球》普遍认可,他只是想证明正剧可做到的,喜剧一样可以。别人可以做到的他也可以。
二、他需要更多地了解年轻人的想法和期待,他对自己保持巅峰状态有期待的,因此他必须知道自己做出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得到大家的认可。高校是他最应该关注和感激的地方。根本不是什么无厘头文化走进象牙塔高雅艺术殿堂。可以说这是一个无厘头喜剧时代,或者说这是一个无厘头悲剧时代。他在重复悲剧,大家便以为是喜剧,仅此而已。
在我的眼里他是代表这个悲剧时代的最显赫的人物,他代表了一种艺术形态巅峰的创作态度和生存状态。正如同曾经的京剧艺术的那般活色生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5-07
今天的京剧,人们议论最多的话题大概就是它的"危机"了。其实,作为一种艺术,它自身是无所谓危机的,问题在于思索它与当今社会(生存土壤)的关系。

我在上京剧赏析这门选修课之前,并不是一个京剧爱好者,虽然现在也不能算一个纯粹的戏迷,但至少我对京剧的一些看法有了改变。也许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娱乐方式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繁荣的背后京剧不再是人们唯一的选择了。尽管如此,经历过数百年的戏曲艺术自有它独特的魅力。

首先,京剧抓住了人们娱乐的需求。著名学者钱穆对其娱乐精神有所议论: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要使戏剧与人生不间隔。但中国戏曲则是游戏三味。中国京剧为要抽离现实,故把人生事相绘画化 舞蹈化与音乐化。因为中国人对人生认真了,而戏剧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确实如此,京剧可以娱人,也可以自娱,我爷爷高兴时也会唱上那么一段儿呢。假如没有京剧,中国古代那么多故事,那么多优美的词赋,也许只能放在文人的案头束之高阁。京剧的出现,把真 善 美带给了人们,教人们忠诚 贞贤,鞭挞了奸贪 丑恶。京剧的人物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戏如人物,人生如戏,在这一点上,京剧又能寓教于乐。

京剧的魅力很难用几点几条来把它勾勒出来。它的歌唱时而雄浑勃发,时而清丽怡人;它的舞蹈简明而不失逼真,甚至一个眼神也那么富有韵味;美术造型精美而不失典型化,脸谱是它的显着标志,黑红青蓝无一不体现着对人物的理解和塑造。和西方戏剧比较,京剧不需要繁杂的布景和道具,一桌 两椅足矣,不但不觉得简陋,只需改变桌椅的摆放就表现了场景的变化,这为京剧时空的变化提供了条件。比如说京剧里一根马鞭,一只船桨的表现力绝不亚于一匹真实的马和船。甚至人物细腻的动作都有传神之妙,京剧里的说唱念白直接给人以视觉的愉悦。虽然我喜欢美国流行音乐的旋律,虽然我喜欢看好菜坞电影,这并不妨碍我走近京剧。我可以微闭双目欣赏它,去体味那悲喜人生,和剧中人一起哭,一起笑;我也可以在厌倦世俗的时候躲在京剧里寻求一剂真情的良方,涤荡自己的灵魂。京剧,做为一种艺术形式,它的发展之路,饱含着我们民族的创造激情,同时也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性:率真热情,乐观向上。现在并不是京剧的暮年,因为京剧永远不老,它还有许多潜力蕴育在它的生命体中,它必将以蓬勃的姿态继续走下去,没有任何一种别的艺术可以取代它的位置。我想说的是,青年朋友,别说自己不喜欢京剧,那是因为你并不了解它,请走近它吧,你会发现:京剧很美。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6-12-19
我就是很喜欢京剧的,虽然我很年轻,也能唱几段,还不敢评价说京剧哪里好,哪里需要改进什么的,我发现了解得越多越不敢说,博大精深,特别是传统戏,说实话,我不太喜欢现代戏(样板戏)。我觉得京剧的美体现于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唱、念、做、打,综合性、程式化很强,但我觉得这也是魅力所在,不敢多说了!
第3个回答  2019-05-28
京剧已近窒息,致命原因就是守旧,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所谓的京剧大师们流派们还把京剧的唱念做打停留在十八世纪,京剧的振兴应与时俱进,开拓进取,象小平同志所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4个回答  2019-05-28
京剧的复兴之路在于现代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