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为什么尊崇儒家?

中国古代为什么要尊崇儒家文化?而不是道家?皆以儒家理念为治国方针,这是为什么?儒家到底比道家好在哪了?我不知道这么问对不对,也不知各位是否能明白我的意思!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无强大的本土宗教,实则不然。因为儒学家更是盘衡在中国上千年的宗教。为什么?因为它完完全全在骨子里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的神圣与理性大有待考虑。如果它是真理,那为什么美国、西欧等发达国家没有出现像“四书五经”之类的经典呢?前人的思想,对统制者有利,他们就大力推广,对他们有害,他们就视之异端学说。譬如说荀子,他是儒家学派集大成者,但就因为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理论,在有的朝代,他和他的思想就被所有的人弃之敝履。然而在有的朝代,他却和孔子一同被人们顶礼膜拜,如此天壤之别,思想原来的意义早已茫然无存,只是个被粉饰的、控制人的工具罢了。
所以思想大多是附丽于政治的(自然科学大多也概莫能外譬如地心说),若思想与政治完全分离,那么它必然黯淡无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思想禁锢了人的本性,思想让人成为奴隶。而且与统制者不同的思想还往往遭来牢狱之灾,杀身之祸。
因此思想必然有其地域性,阶级性。正如中国古代所宣传的儒家为人思想之精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就大有偏颇,难道人仅仅为维护一个政权的统治而活吗?在这里统制者巧妙地将自己作为国家的象征,保卫国家也就是保卫他自己的既得利益。所以他们宣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其独夫之心,昭然若揭。人一生的目标一定要是这个吗?难道不可以做个采菊东篱的隐士?难道不可以做个富甲天下的商人?自己君临天下,大权在握不是更痛快?统制者用一家“思想”去屠杀其他思想,与刀刃相比,更为毒辣,流毒更广,也更加令人心寒。在当今之世,就应该对思想,特别是“古人”传下来的思想理性地剖析,应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假如还把这此“思想”视为经典,把它们作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一辈子抱残守缺。那么还不如全盘否定,将所谓“思想”付出之一炬呢!
相传孔子门人子路被人追杀,临死前喊道:“君子死,冠不免。”面对死亡,他应是潇洒的了。但反过一想,这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儒家名言何其相似?一方面即使是死也不可以撼动人的尊严,当真可敬;另一方面临死前对“礼节”仍然念念不忘,渴望一个“君子”式的死法,好强烈的封建等级意识!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看来确实大有渊源。为了“忠义”、礼节等,个人的性命可以不顾,那也就罢了。为了“忠义”可以随意剥夺人的生命,难道这是天经地义的吗?
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乎?珍爱生命与“忠义”并不是什么水火不容的。忠义两全固然的确很好,但珍爱生命就是可耻的了吗?任何抽象的泛指,都要凭借特定或具体的对象才能得以体现。对国家而言,任何人民不论出生地位都应受到国家的保护。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生命比地球还重”。如果国家以“忠义”的名义对任何人民进行屠杀或迫害。那么这时候,生命的价值便要胜过“忠义”,因为此时的“忠义”不过是统治意志的内化罢了。苏联的大清洗,中国的文革等大多是这样。这时政治斗争上升到国家利益的高度,可以动辄剥夺他人的生命。“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政见不一就一定要将反对者消灭吗?而且很多时候,反对者恰恰是某些弄权者苦心积虑的“制造”出来的。
“忠义”之强大体现在不仅可以让无辜之人命丧黄泉,而且足以让人心甘情愿地赴死。文天祥一身正气,令人佩服,他临终前所著“留取丹心照汗青”,却多少反映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一类封建文人心理:希望死后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呜呼,儒家的教化竟然如此之深,要知道“蜉蝣既死,身后之名又有何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4
中国古代最初并不是独尊儒家学说的。
其实中国文化领域最繁盛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百家争鸣,各种学说都有传承。如法家、墨家、兵家等。
秦始皇统一后也没有独尊儒家,而是更注重法家,所以秦朝律法严苛。儒家的在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几乎是在汉朝逐步建立的。
儒家的很多思想对统治阶级很有利,也便于愚民。秦朝的灭亡,使人们认清了发家的弊端,认为秦朝是因为法家而灭,而且秦统治时间短,无法让人认识和认同法家的优点,即使如此,在号称独尊儒家的历朝历代也没有彻底罢黜法家。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说法就可以看出。
汉朝的统治时间足够长,足够让学者充分的适应与认同儒家思想。而且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义等思想也确实在思想领域有着很高的认同处,与人日常的道德标准高度统一,容易使人理解认同。从思想上对儒家的认同,是即使以后仍然不断改朝换代中,人们也认为是人的错,而不是儒家的错。在经过更长时间的传承后,儒家垄断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领域后,即使是统治者不认同儒家思想,也没有办法罢黜儒家,因为他们还需要读书人帮助和维护他们的统治。
但是我个人认为,儒家学说股份注重个人修养,依靠个人的精神境界来约束人,而忘记了人性的多样性,的确没有法家在这方面来的有效。同时儒家后期的发展,其实是束缚了中国人的发展空间,完全是愚民的思想。
另外,对中国人的思想起到影响的还有佛家思想。这种外来的思想极具兼容性,通过宗教的形式在中国生根发芽。佛家虽然提倡真善美,但是也是一种消极的愚民思想,但是它在被封建思想统治和压抑了很久的中国土地上,很容易得到认同。后期佛家思想相互同化和影响。
相比儒家,道家实在不适合作为统治思想,道家的思想过分消极、飘渺,是注定无法昌盛的。与佛家相比,修的来世比成仙得道更有群众基础和更容易。道家思想没有侵略性,而且分支过多,理论庞杂,传承也更困难。但是由于某些帝王的偏爱,在中国历史上也有过短暂的繁盛,从中国历史上有不少皇帝就是因为丹药中毒而忘就可知一二。例如:秦始皇求长生不老药,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因丹药中毒死亡,雍正皇帝也服用过丹药。可见长生不老对帝王确实有很大的诱惑力。但是它在学术上就相差太远了。
第2个回答  2010-07-24
今天儒家所拥有的地位,是由于儒家在她产生以后,在从古到今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而且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它是东方最有价值的知识系统,以至于今天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儒家是国学的核心与主体。
从中国历史来看,儒家文化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刚健自强精神,对于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和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传统、追求真理的传统、与邪恶势力作斗争的传统的形成,都起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这种种优良传统在今天显然并没有过时,仍有赖于我们进一步去发扬光大。我们有理由从儒家的力行主张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开拓创新。
相比之下,道教更迷信,,儒学更务实
第3个回答  2010-07-27
因为儒家的思想符合统治者的思想。道家崇尚无为而治。适合战乱后修养生息。但是治国不可以一直无为,需要儒家的思想来巩固统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0-07-24
其实古代并不是各个朝代都尊崇儒家文化,比如秦朝,秦始皇焚书坑儒就是很好的例子。儒家思想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是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吸收并改进其他思想,以儒家为主,外儒内法,兼有道,阴阳等思想,提出“君权神授”,使得儒家思想更符合帝王的执政要求。此外,他还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扼制其他学术发展。
然而,到了东汉末年,儒学权威性被严重削弱。魏晋时期,更是受到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在唐代中后期,韩愈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道教和佛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而在宋朝更是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朱熹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起了重要作用。
可以这么说,以儒家理念为治国方针的许多朝代他们所推崇的儒家文化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孔孟之道,只不过是统治阶级钳制人们思想,维护统治的工具而已。
当然,我们也不能“打倒孔家店”,这一行为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每家学说都有其独特之处,我们不能对其一味否定,当然也不能过于迷信。所以也不能肯定说是那个学说好,只能比较它是否符合现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