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积电阻率,表面电阻率,线电阻率,电阻有什么区别

如题所述

    体积电阻率:是最常见的描述物质导电能力的参数,通常称为电阻率。在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的柱状材料的两个端平面上敷设电极,测量得到电阻R,电阻率ρ=RS/L,单位通常是Ωm(欧姆米)或者Ωcm(欧姆厘米),也有人用欧姆·毫米平方/米(Ω · mm2/m)。

    铜的电阻率约为:1.75 ×10-8Ωm

    100米常用的4mm²铜线电阻约为:ρ=RS/L得到:R=ρL/S,

    R=1.75 ×10-8Ωm × 100m ÷ 4mm²=1.75 ×10-8Ωm × 100m ÷ 4×10-6m²=0.4375Ω

    线电阻率:单位长度导线的电阻,常用单位为Ω/Km(欧姆每千米),或者Ω/m(欧姆每米)。如上所述4mm²铜线的线电阻率为:0.4375Ω÷100m=4.375Ω/Km。
    表面电阻率:是指表示物体表面形成的使电荷移动或电流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在固体材料平面上放两个长为L、距离为d的平行电极,则两电极间的材料表面电阻Rs与d成正比,与L成反比,可用下式表达:Rs=ρs*d/L

    式中的比例系数ρs称作表面电阻率,它与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并随周围气体介质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很大变化,单位用Ω(欧)表示。

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英文名称为resistance,通常缩写为R,它是导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导体的尺寸、材料、温度有关。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电阻的基本单位是欧姆,用希腊字母“Ω”来表示。欧姆定律指出电压、电流和电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I=U/R,亦即R =U/I。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1
体积电阻率:是最常见的描述物质导电能力的参数,通常称为电阻率。在长度为L,横截面积为S的柱状材料的两个端平面上敷设电极,测量得到电阻R,电阻率ρ=RS/L,单位通常是Ωm(欧姆米)或者Ωcm(欧姆厘米),也有人用欧姆·毫米平方/米(Ω · mm2/m)。
铜的电阻率约为:1.75 ×10-8Ωm
100米常用的4mm²铜线电阻约为:ρ=RS/L得到:R=ρL/S,
R=1.75 ×10-8Ωm × 100m ÷ 4mm²=1.75 ×10-8Ωm × 100m ÷ 4×10-6m²=0.4375Ω
线电阻率:单位长度导线的电阻,常用单位为Ω/Km(欧姆每千米),或者Ω/m(欧姆每米)。如上所述4mm²铜线的线电阻率为:0.4375Ω÷100m=4.375Ω/Km。
表面电阻率:是指表示物体表面形成的使电荷移动或电流流动难易程度的物理量。在固体材料平面上放两个长为L、距离为d的平行电极,则两电极间的材料表面电阻Rs与d成正比,与L成反比,可用下式表达:Rs=ρs*d/L

式中的比例系数ρs称作表面电阻率,它与材料的表面性质有关,并随周围气体介质的温度、相对湿度等因素有很大变化,单位用Ω(欧)表示。
第2个回答  2016-08-24
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英文名称为resistance,通常缩写为R,它是导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导体的尺寸、材料、温度有关。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体积电阻率表示材料单位体积对电流的阻抗。
表面电阻率。代表每平方厘米电介质表面对正方形的相对二边间表面泄漏电流所产生的电阻。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用来测试掺杂程度,多用四探针法,测试出的方块电阻,就是反映表面电阻率的。线电阻率是对于某一特定直径的线材,所用的方法。单位长度的电阻,就是这个线材的线电阻率。同理,单位体积的电阻率就是体电阻率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电阻是一个物理量,在物理学中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它的英文名称为resistance,通常缩写为R,它是导体的一种基本性质,与导体的尺寸、材料、温度有关。导体的电阻越大,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不同的导体,电阻一般不同。
体积电阻率表示材料单位体积对电流的阻抗。
表面电阻率。代表每平方厘米电介质表面对正方形的相对二边间表面泄漏电流所产生的电阻。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用来测试掺杂程度,多用四探针法,测试出的方块电阻,就是反映表面电阻率的。线电阻率是对于某一特定直径的线材,所用的方法。单位长度的电阻,就是这个线材的线电阻率。追问

表面电阻还是不怎么理解。埋地管道防腐层与土壤之间的过渡电阻与什么有关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