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沟通的好方法

如题所述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平行线

做班主任,除了处理好与学生、科任老师之间的关系外,还要注意搞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这就需要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如:学生的成绩下降了、学生经常违反校规或无故旷课等等,很多事情沟通得好了,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相反,如果沟通得不好,会引起家长的不满,严重了还会引起学生的叛逆行为,班主任的工作就不能顺利地开展。那么,怎样才能和家长有效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呢?

一、以诚相待

教师与家长沟通一定要以诚相待。例如,家长来访时,要起身欢迎、端椅递水。家长走时,要起身相送,而且要使用文明用语,如:“请坐、请喝水”等,这样会使家长明白你是一个有礼貌、有修养的人,为彼此间的交流奠定基础。班主任和学生家长,从工作关系上讲,地位是平等的,都是学生的教育者;目标是一致的,都想培养好学生。力求站在“我就是家长、学生就是我的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从为了孩子好,帮助孩子进步的出发点去考虑和处理问题要为学生成长而忧,为学生进步而急,与家长谈话时坦诚相见,推心置腹,给人可近、可亲的感觉,这样家长才会敞开心扉,才能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和信赖,才能“亲其师,信其道”。

二、尊重家长

与家长沟通要尊重家长。作为班主任不要动辄就向家长“告状”,不要当众责备他们的子女。更不能训斥、指责家长,不说侮辱家长人格的话,不做侮辱家长人格的事。若是去家访时,不要盛气凌人,好象自己是来传这“圣旨”的“钦差”,家长只是洗耳恭听的“臣民”,自己说一不二,家长必要的申诉一概不睬,好象这样才保持“严师”的尊严。其实,适得其反,已给了家长主观武断,心理素质不佳的印象了。如,请学生家长到校沟通时,多半是学生出了问题,如果能自己联系上的就尽量不叫学生联系,首先应主动联系以表明我们做老师的诚意和态度。其次,家长来校以后,切忌不可当着家长的面,数落学生的过失,更不能不调查实情,而“添油加醋”,将“恨铁不成钢”的怨气转嫁给家长,也不应该整个办公室的老师对家长群起而攻之以达到体罚的目的,要就事论事、实事求是地指出过失。最后,还可以把家长叫出办公室,在走廊或一个单独的环境里向家长说明情况,提供合理的教育建议,形成一致意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9
 1、导入尊重感
  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老师首先应该做到文明礼貌,互相尊重。谈话中,老师决不能以教训式口吻与家长谈话,尤其当其子女在学校“闯了祸”时,老师仍要在谈话时给对方以尊重,不能当着学生的面训斥家长,这样不仅让家长难堪,有损家长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而且家长一旦将这种羞愤之情转嫁于孩子,极易形成孩子与老师的对立情绪。当老师与家长在某些看法上存在分歧时,更应平心静气地和家长摆事实,讲清道理,说明利害关系。

  2、流露真诚感
  用真诚的语言或行动去与家长沟通,使其感动。以诚感人要求诚与情密切配合,要使人动情,唤起人的真情;当然,其间还须伴之以虚心,否则难以取得对方的信任。

  3、评价客观如实
  客观点评孩子在园的表现。

  4、注意谈话形式
  老师与学生家长是平等的。谈话中,老师的态度要随和,语气要婉和,语态要真诚,语调要亲切,使家长一听就能明白准确把握谈话要旨,领悟当家长的应做些什么,并从你的谈话中受到启发。

  5、语言得体、有分寸
  得体的称呼,能使对方一听称呼就有一种相知感,从而产生亲切感,缩短交流双方间的心理距离,在第一时间就能建立起感情基础。同时,得体的语言还可以赢得家长的尊敬,增加家长的可信度,形成和谐的沟通氛围。

  6、谈话注重可接受性
  把握好沟通步骤的时序。先说说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等家长有了愉快的情绪,再逐渐提一些建议,家长会更乐于接受。其中,采取“避逆取顺”的策略,可以直接避免触动家长的逆反心理而迎合其顺情心理的策略;同时采用变换语言或变换角度的手法来叙述,也能帮助老师更好地沟通。
  贵人不一定能改变人生,外表不一定能决定魅力,但是——说话可以。恰当得体的说话表达,不仅能够让你备受爱戴,更能让你的幼教工作事半功倍!
第2个回答  2020-11-29
1、唠叨型
典型症状:汇报孩子一天的安排,从刷牙到洗脚,不放过任何细节,同时向你诉说孩子的种种不良表现,如何让她伤透了心。她在一直诉说,你连插话的机会都没有。
分析:这种情况较多见于妈妈,在孩子的教育方面未能得到爸爸的支持,属于孤军奋战,她只看到孩子的缺点而忽略了孩子的优点。
对策:用具体的事例,帮助家长重新审视自己的孩子,让家长学会用欣赏的眼光来看自己的孩子。
2、成绩型
典型症状:家长和我讲,孩子在小学时优秀的表现,成绩如何好,上了中学以后学习如何不得法,学习效率低下,语数外不突出,小科目一无是处。
分析:这是绝大多数家长都具备的类型,不是应试教育不好,而是纯粹的应试教育不好,能不能在搞应试教育的同时融入一些人文关怀,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要改变,家长更要改变。做这件事情是有一定风险的,往往会陷入两难的境界,就好像在食品中加入添加剂,如果添加,有违自己的职业操守,如果不添加,产品的口味、色泽都将不被消费者接受,结果是为对方考虑,而对方却不买你的帐。
对策:我给家长们渗透一种思想,孩子的发展,除了学习,还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成绩要关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更要关注。
3、放任型
典型症状:孩子不听我的,他爸爸在外地,希望您帮帮我。
分析:孩子长期不服管教,让家长协助管理已成为不现实的想法。
对策:我认为首先要对该家长的情况表示同情,并让她注意孩子在家的表现,一有进步,马上表扬,重新树立家长对孩子的信心,重新树立孩子对家长的信心,同时要让孩子体会到进入中学后,充满了新意,并在感恩班会上让他说出对家长的感激之情,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4、指导型:
典型症状:家长告诉我她的孩子是一位特殊的孩子,需要经常表扬,但在几次表扬之后,又有些骄傲,这时候需要进行适当的批评,同时注意孩子的内心是十分脆弱的,她的情感十分细腻,在她的心目中老师占有很高的地位,您的一个眼神都会对她产生影响,所以希望您注意批评的方法……
第3个回答  2020-11-29
一、尊重家长、理解家长是前提
一方面要尊重家长。心理学有一句名言:“如果你想要人们相信你是对的,并按照你的意见行事,那就首先需要人们喜欢你,否则你的尝试就会失败。”我们做班主任的不可能在跟家长接触的短短时间内让家长喜欢自己,但我们可以注重自己的言谈方式,使家长产生一种愿意跟你沟通的的欲望。因此再跟家长沟通之前,一般要充分准备好学生的材料,诸如学生的各科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及老师近段时间的评语等。同时在脑海里预想一下家长可能遇到的问题,力求自己在回应家长的问题时做到准确无误,以增强家长对自己的信任感。而对于少数文化程度较高或教育孩子经验丰富的家长我们本着虚心求教的态度,跟她们交流和请教管理孩子的方法,这样既便利我们工作,同时也让家长觉得我们比较民主随和、诚实可信,从而更愿意跟班主任联系沟通。
另一方面理解家长。在与家长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家长对孩子造成的一些过失或者为了孩子与老师发生的矛盾等问题。事实上,我们从家长那里会得到学生的各种信息,同时老师还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反馈给家长。如果教师与家长结成和谐融洽、互相信赖、彼此合作的教育同盟力量,会把孩子引向好的发展。
二、善于与不同类型的家长进行沟通
因为家长的组成是非常复杂的,其知识结构、修养程度等都参差不齐,没有哪一种家庭教育方法是万能的,班主任应对学生家庭进行调查分析,对待不同层次的家长,班主任可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做到因人制宜、有的放矢。
对于知识型的家长,班主任可以如实地向家长反映学生情况,在充分肯定家长的合理化建议的同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于溺爱型的家长,班主任一般在交谈时先肯定孩子的长处,然后用恳切委婉的语言向家长反映情况,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以及溺爱所带来的危害,从而使得这类家长在班主任的帮助下全面地了解孩子,并主动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对于那些对孩子失去信心而放任孩子的家长,班主任要多强调家长在孩子成长与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吸引他们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活动中来,班主任要及时将学生的点滴进步反映给家长,激发他们对孩子的信心;对因离异而不管孩子的家长,要劝他们不要因个人恩怨而影响孩子,帮助他们在孩子的教育上尽到自己的义务。其实无论与何种类型的家长沟通,最关键的还是要以诚待人,将心比心,相互理解,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第4个回答  2020-11-29
家长群体是个复杂的集合体,不同学习经历、不同职业背景、不同生活阅历、不同性格习惯等,使得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各有差异,与教师的沟通方式也各有特点。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家长类型,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达到和谐、有效沟通。
本章侧重从性格类型层面探讨如何与不同性格特质的家长和谐沟通。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定型很难改变,不同性格的人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各异,班主任要学会“因人制宜”的沟通技巧。只要班主任工作得法,家长中的大多数都是好相处、容易沟通的。本章列举的案例偏重于不太好沟通的性格类型,比如“强势型”“冲动型”“盲从型”“自我型”等。
教师面对这些不同性格特质的的家长,更需要调整心态、多设身处地去考虑家长的一些特殊言行背后的情感和情绪因素,巧妙、积极地给予正面回应,宽容大度,不斤斤计较,换位思考,以心换心,靠真诚与个人人格魅力赢得家长的尊重与信任
当前,家长群体文化素质普遍提升,一个班级家长群体里高知家长已占一定比例。孩子进入小学,他们正处于而立之年,有一定的成就和社会地位。在这些高知家长群体中,他们对教育有自己的见解,也愿意对班级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同时,这类家长也常常因自信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加之社会角色导致他们与人的沟通模式比较强势,针对一些他们认为有“问题”的学校教育现象时,有时会出现“过度干预”现象,特别是当他们对班级或学校教育心有积怨时,班主任如何与其有效沟通,是历练也是考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