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中将刘兴元和夫人徐杰的子女

如题所述

  
刘运昌
  开国中将刘兴元,莒南县刘家东山村(今属临港经济开发区)人。原名刘惟芳,这是父亲为他取的名字,取流芳百世之意。入学后,塾师为他取名刘兴元,意为兴旺发达之开始。
  在1955年共和国首次授衔的开国将军中,出生在沂蒙山区并长期在沂蒙战斗的将军只有他一人。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刘兴元先是因生活所迫离家谋生,后又从戎报国,历经磨难辗转青岛、泰安,1928年底考入冯玉祥部学兵团当兵,后到国民党孙传芳部第47师旅部当文书。1931年5月第47师参加对中央苏区第二次“围剿”时被红军打败,溃散中毅然参加红军,被分配到红军第4医院当文书。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2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历经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终于胜利抵达延安。1939年,根据毛主席派兵去山东的指示,刘兴元带领八路军第一 一五师教导大队挺进沂蒙山区,相继任第一一五师民运部副部长、教五旅政治部主任、滨海军区政治部主任、滨海军区代政委等职,历经7年浴血奋战,为创建沂蒙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1945年,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刘兴元作为山东解放军第二师政委,同师长罗华生一起随同罗荣桓率兵北上,在东北战场与国民党军浴血奋战。1948年任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政委,率部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此后率兵南下,指挥解放了豫北重镇安阳城,歼国民党军5千余人,迫敌3万余人投降。后又进入河南伏牛山区,在3个月时间内肃清1.5万之众的匪患。1949年于大巴山区突破国民党军防线,解放川东10余县,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刘兴元长期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领导职务。先后任广州军区第二政治委员、广东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司令员、解放军军政大学政治委员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街。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为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第十、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九、第十届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刘兴元1908年10月10日——1990年8月14日
  夫人徐杰,生一子四女。

一、刘家东山村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
  刘家东山村今属莒南县朱芦镇,位于德靖山西,北邻岚山区巨峰镇柿树园村,两面与岚山区相邻。
  德靖山东侧为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山体表面三分之二为岚山区巨峰镇所有,三分之一为刘家东山村所有。
  德靖山原作“得踪山”,传说张果老丢失驴子,从德靖山上寻得驴子踪迹,最后终于找到驴子,故名“得踪山”。
  “日照德靖山,位于该县第六区,是著名之大山,为邑中名胜,山自北来向南连绵数十里,奇峰异状、松柏苍翠、秀色参天,虽经三朝四百余载而弥茂,远望之至为伟大。山之南麓土地豁然平坦旷濶,约有数千亩,松柏之间盘石之上悠然而异。”——丁筮宜
  清代莒南地域多部属山东布政司沂州府莒州。
  民国时期,莒南地域随莒县和临沂县先后属岱南道、济宁道、琅琊道、山东省政府。民国18年(1929),莒县划为10个区。民国20年(1931),区下设332乡镇,10区中九、十两区的全部和七、八两区中的部分乡镇属莒南县现行区划。
  1940年3月,莒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莒南地域的大部属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西南部仍属临沂县第五区。5月,设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莒南行署,在莒南地域代行莒县抗日民主政府职权。同年9月,莒南行署撤销,改设莒南视导处。
  1941年1月1日,莒南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隶属于滨海区各县联合办事处。8月,隶属于滨海区专员公署。
  莒南县1941年析出莒县而置县。
  朱芦镇历史沿革
  民国三十年(1941年)以前,境域隶属于莒县第十区。
  民国三十年(1941年),划归莒南县址坊区。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5月,划归日照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划归莒南县并入坪上区。
  1952年2月,由坪上划出,以序号编为第十一区。
  1955年9月,改称朱芦区。

二、日照岚山两座山名源于海曲刘氏三支
  “明初九原公及其两弟,从信国公汤和由宿迁率师北行,沿海防寇,奉调留照防守,子孙随家焉”——《海曲刘氏家乘》三兄弟初驻军安东卫,后分兵各处。九原公任指挥指挥佥事(从三品),二公任千户(五品),三公任百户(六品)。
  《合修族谱序》“及莒之坪上东山石场等处者此老三支也。”——刘光济
  “经考山东日照海曲刘氏族众,确系从老家汉皇故里古丰邑中阳里迁出者,是汉高祖帝刘邦第五十一世孙廷立公之弟廷协公之后人。”刘恒心
  刘兴元的先祖为三公,系海曲刘氏第十九世。属老三支三房五支长房,长支长房。
  1、大望山名与海曲刘氏抗倭
  大望山位于岚山区虎山镇境内,高410米,为日照东南第一高峰。古称四柱山,今又称四架山,大旺山。
  刘氏三支由安东卫迁往四柱山。“职当百户,驻节四柱山”。山巅东侧有一泉眼,泉水盈盈而出,明初海曲刘氏三支先祖,于泉眼边建房。
  《海曲刘氏家乘》卷首二 老三支
  祖茔记略
  “我刘氏族谱创修于四世祖丕耀公,序云:‘自前明由东海从军来照,兄弟三人,一居安东卫,一居丝山东,一居四柱山,复徙东湖庄’。四柱山,一名大望,始祖茔墓在焉,近村因呼为刘家大望。”居二世后迁昧蹄墩旁,立村东湖。
  赵双壁:“而烽墩则于千仞绝巅之上,俯视一切。遇有烽警,此唱彼应,瞬息千里,又何捷哉!”
  大望山作为峰台,“望”为“瞭望”之意,“大望”为“远眺、环顾、瞭望”之意。
  置于大望山顶,南望蔡家墩卫城,远眺海州湾,俯视虎山堡、昧蹄墩;俯视沿海众墩,东镇京师淮扬要衢,西联内陆诸墩,东与烽火山遥相呼应。“又东烽火山,后改为凤凰山”,捷传狼烟烽火。 居地势之利。
  不知何时,人们改称之为大旺山,有待考证。
  2、得静山名源于将军先祖避乱
  《日照古镇名村》记载:“巨峰西部有山曰得静山,又名德靖山,此山南北走向,附近有刘家东山、石场村,相传其先祖为海曲某世祖,始从安东卫迁来,走到南北山时,恍如来到世外桃源,便名之‘得静山’”,后引申为‘德靖山’。又因此山南北走向,当地称为南北山。”首先感谢编者的研究挖掘,不过白璧有瑕。到底“某世族”到底是何姓?表述语焉不详,含糊其辞。
  据《海曲刘氏家乘》记载,顺治四年(1647年),十世祖刘垣与弟刘坤由东湖迁居得静山西,户口繁衍渐成村落,刘垣居刘家东山,刘坤居石场村。刘垣系刘兴元的先祖。
  代佚久远,更因文革期间谱牒损毁,刘家东山刘姓人氏,对于自己属于海曲刘还是东关刘,一度迷茫,临村刘姓,有近水楼台的便利,可效仿,曾借用东关刘氏辈分用字“家”、“贤”“祥”。外人更不知其详,故《日照古镇名村》记载,不得不用“某世族”称谓。直到2007年始,海曲刘氏续谱,刘家东山刘姓与海曲刘接续,正本清源。
  1644年李自成进京,明朝灭亡,1647年正处于明清交替的战乱年代。改朝换代,腥风血雨,效力于明朝的军户,清廷会如何对待他们,细思令人恐惧,逃亡是一种选择。
  由战乱频繁的沿海迁至相对安静的得静山下,这便是“得静山”名的由来。至于迁徙的路径再具体化,应该是:安东卫→大望山→东湖村→刘家东山、石场。
  莒南有关资料记载“得静山”名字来源于“得静”老人。
  综合日照和莒南两地的说法,加实地走访,笔者认为:
  德靖山名的由来,源于得静山下有人居住后,一位老道士居住山上修行,接受山下人们的供奉,在山上多次更换居住地点,招收徒弟,传承数代。老道士号“德靖”,这便是德靖山的来历。是“德靖”道士,而非“得静”道士。笔者猜测,也许道士依据“得静山”而取名“德靖”。

三、先祖遗尚武之风
  坐落在莒南县东部德靖山下的刘家东山村,是一个拥有中国传统武术底蕴的乡村,浓厚的尚武之风时间跨度长、普及广,影响大。现在村里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武术的逸闻趣事,如说功夫之深,砸杏核不用锤,而是用食指戳;用单手捏碎核桃;劈柴不用砍刀,用掌劈手掰;攒竹枪(枪杆用用竹青沾桐油,白布缠裹而成,既韧且刚)一刺能有八个落点。
  走进刘家东山村,老人们说起武术来那是头头是道,兴致来了还能随手比划几招,这时我们才知道本村尚武习武之习俗是有历史渊源的。海曲刘氏先祖,征战沿海,以武功起家,以战功升迁,世袭军职。
  明朝年间,日照身处沿海要塞,沿海一带设立了卫所制,刘氏先祖刘九原兄弟三人跟随信国公汤和从军,洪武十七年奉调到日照,曾在安东卫、石臼所分别任世袭指挥佥事、世千户等职。为抗击倭寇、海盗等侵袭,当地官民就习武自卫,后来就定居日照县东湖村。因外患不断,为保边关,迫使刘氏先民不得不苦练武术,那一家不好好练武,就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境地。族谱家训中还专门教导刘氏后人,要“佑我中华,戍边守疆”,因此,当时刘氏先民习武源于戎马,完全是为了保家守土,所以他们平时照常耕作,在农闲之余,就聚集在一起习武。其所学的武术,大多是民间较为寻常拳脚功夫和操练棍刀枪之类的常见兵器。
  清顺治四年(1647年)刘垣携家眷自日照县东湖村迁徙至德靖山下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渐成村落,因村东有德靖山,俗称东山,故名刘家东山。初来乍到时,外人及盗匪时常侵扰,为了长期生存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在劳作之余习练武术,于是就把舞枪弄棒的爱好传承下来。
  后来把刘家东山村武术推向新高度的人物,是山西某地的一个小伙子,名字叫夏延斌。
  刘琮乾拜夏延斌为师,他本来就有点武术功底,又专心地学,师傅又尽心尽力地教,言传身教,有时师傅稍有指点他便心领神会,因此习武进步很快。他略通文墨,随时记下所学武术的套路名称,只要师傅演示一遍,他就能把武术套路完整打下来。刘琮乾心胸开阔、气量豁达,跟师傅习武两年,熟练掌握了师傅传授的各项武术后并不独享,而是自己当起教练,召集同村伙伴一起来习武,让师傅坐镇指导。
  转眼间三年时间过去了,夏延斌看到刘琮乾的武功日渐精进,几近完美,其他徒弟也学的差不多了,便离开此地。
  夏延斌师傅走后,一边刘琮乾苦练武功,一边在本族子弟中选拔苗子,教授武艺。首先从天功、地功、平功及扎马步、压腿等基本功练起,然后习练其他武功。主要有轻功(飞檐走壁)、拳、器械。擒拿等项目。其中拳术有长拳、猴拳两大类。其下又分四锤、串急、靠山拳等套路。熟练套路而不拘泥于套路,一切从实战出发,其擒拿招式特别,有肩刨、熄灯锤,黑虎掏心、肋笆掏窗户、扫腿等动作。器械类,有棍、刀、枪、铁鞭、铁镖、锍线;刀术有单刀、双刀,棍术有长棍、短棍,梢子棍、三节棍;铁鞭有五节鞭、七节鞭、九节鞭。在各种武术中,最为称道的当属铁鞭功夫,那铁鞭舞起来真是快若迅雷,虎虎生风,水泼不进。
  由此,刘家东山村习武蔚然成风,大街小巷人声鼎沸,煞是热闹。刘琮乾的胸襟开阔,他打破门户之见,曾遍访武术高手,也有武林中人前来交流切磋武艺的,他都能取其所长为己所用,因此,他所传授的武艺都是易学易练、讲究实用的技战本领,几乎没有花架子。由于刘琮乾学艺明理,习武崇德,没事不惹事,遇事不怕事,其武功、德行均得到乡邻赞许,一举成为方圆百里叱咤武林的人物。他教出来的学生都纷纷走出刘家东山村,到青州府、沂州府、莒州府的衙役当差,有的到日照甚至湖北等地的大户或官府做保镖,有的在外地开办了武馆。
  有勇于担当的,刘琮乾舞动铁鞭,与土匪进行交战,打的土匪鬼哭狼嚎,抱头鼠窜。刘奇贤见义勇为打败小偷团伙的围攻。刘朋合接下失手的飞镖,避免飞镖伤人的事故发生。
  武术影响之广,因刘家东山村的村民都有武艺傍身,方圆百里几乎家喻户晓。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为传承武术,刘朋合、刘维照、刘春龙、刘福汉等人在村里开办了武术班,到处都可以看到练武的场景,特别是冬闲时节,村民大都凑在一起练武,就连中、小学生都用铁丝做环连接9节小木棍当铁鞭练,也练长拳、打四锤、梢子棍等,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有为的武术人才。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刘家东山柿树园(与刘家东山村相邻,东关刘,也有尚武习俗),听着耍武小过年。”正是这种轰轰烈烈习武热潮的真实写照。村里还组织玩龙灯、踩高跷的文艺队,到周围乡村巡回演出,每次都用铁鞭开场、拳刀棍等武术表演压轴,受到广大观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2-04
回答:开国中将刘兴元和夫人徐杰的子女有一子四女。1942年下半年,新四军独立旅政治部主任刘兴元将军的爱人徐杰同志,在泗沭县丁集区裴圩街东小裴庄(现为泗阳县爱园镇果园试验场),生下了长女——刘萍。
第2个回答  2023-05-27
开国中将刘兴元和夫人徐杰的子女有:长女刘敏,次女刘晓黎,养女张翠萍(原名张庭佐),儿子刘寿生,养子刘红军。
第3个回答  2022-12-06
亲。很高兴为你解答如下

两人结为夫妻,夫妻俩生育有三子一女,分别是刘加斌、刘晓东、刘安斌、和刘燕燕
第4个回答  2022-12-03
有两个儿子:刘晓江,刘晓东。刘晓江也是军人,并成为解放军上将,军街超过了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