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总结了六种读书方法,分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测览:这是对专业以外的绝大多数书籍采用的一种阅读方法,如鲁迅所言,“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去”。这种随便翻翻的读书法,看似无益,其实能够广见博闻,获益匪浅。一次,作家萧红穿着红上衣,咖啡色格子裙来鲁迅家,鲁迅说红色和咖啡色搭配显得浑浊,应该和红裙或黑格子裙搭配才和谐。萧红很惊奇,原来鲁迅是浏览了有关美学书籍而获得的这些知识。
  二、泛读:泛读就是博览群书,如鲁迅所言,“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渊博的学识就来自他的广泛阅读,他主张不要只看课内的书,也要看课外的书;不要只看本专业的书,还要看专业以外的书;不要只看一家之书,而要博采众长。如小说《狂人日记》,正是因为有相关的医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知识,我们才觉得狂人的形象真实可信。鲁迅还主张不但要读中国的好书,也要读外国的好书,并且科学书籍也要多浏览,不要仅仅抱住目下流行的时髦书。除此之外,鲁迅还主张不要只看自己同意的书,也看自己不同意的书,甚至是敌人的书、坏书,做到“知己知彼”。
  三、略读:略读就是遇到疑难问题时跳过去读的方法,如鲁迅所言,“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这种读书方法很早就有人采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也说自己“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略读不同于随意的浏览,而是有目的的阅读活动,是先从大处着眼,再从小处入手的方法。
  四、思考:古语“学而不思则罔”,阐明了读书不注重思考的危害,如鲁迅所言,“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一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一死去了”。鲁迅看书学习,为了弄清一个问题,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决不马马虎虎,以一知半解为满足,而是经常琢磨、推敲,反复对照、比较。鲁迅少年时,教师出“独角兽”三字要求学生对仗,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用“两头蛇”、“九头鸟”等来对,最后只有鲁迅的“比目鱼”受到夸奖,就是因为鲁迅从《尔雅》中的“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的句子对出来的,“独”能表数目但不是数字,只能用“比”一类的词来对。
  五、标记:读书标记就是读书时标重点,勾要害,这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法。鲁迅读书“有时在书上做记号加眉批,有时加上一张纸条,有时把一些有价值的材料记录下来,以便随时应用”。做标记可以集中注意力,促进思考,帮助自己抓住重点,加深对书籍的理解,也有助于日后的查阅。常见的标记符号如分层用“/”重点词用“·”,重点句用“——”,当然还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创造一些记号。 关于鲁迅的读书方法
□ 石 恢/文


鲁迅谈读书的文字不少,但专门谈读书的文章却也并不多,比较重要的有两篇:一篇是1926年在广州知用中学的一个演讲,经他人记录整理并经鲁迅本人校阅后,发表于当时广州《民国日报》的副刊,这就是《读书杂谈》,后来收入鲁迅的《而已集》。另外一篇是鲁迅在1934年写的一篇杂文《随便翻翻》,后收入《且介亭杂文集》。
1926年的那个演讲,鲁迅说是“因为知用中学的先生们希望我来演讲一回,所以今天到这里和诸君相见。不过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讲。忽而想到学校是读书的所在,就随便谈谈读书。”简单来说,鲁迅在这里把读书分为职业的读书和个人嗜好的读书。职业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而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鲁迅鼓励“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而且是“应做的功课已完而有余暇”的情况下。最后鲁迅的结语是:“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抉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通观全篇内容,即知当时鲁迅的确只是现场发挥,“随便谈谈”,决非刻意要向年轻朋友们讲什么读书方法。
1934年的杂文《随便翻翻》,倒的确谈的是鲁迅自己的一种阅读方法,而且这于他自己是由来已久的。随便翻翻是消遣,还有助于恢复疲劳,而且可以使人冒充博雅。这消遣看的闲书就会很杂,而一杂,实际上就是大大开了眼界,也就不那么容易被别人蒙,所以鲁迅主张要多翻多看。


在上述两篇文章中,鲁迅说的都是大白话,也是大实话,也根本就没有打算说出多么深刻的道理出来。但后来还是有无穷多的好事者,硬是给鲁迅总结出了许许多多深刻含义,说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很多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说鲁迅向青年读者介绍了多种读书的方法。这些读法方法有被总结为五法的,也有被总结为八法的,还有被总结为十法的。我现在就把这些被深刻总结出来的鲁迅读书法罗列如下,除了重复的之外,它们还有:
泛读法、硬看法、专精法、活读法、参读法、设问法、跳读法、背书法、剪报法、重读法、多翻法、抄书法、博览法、主体法、浏览法、略读法、思考法、标记法。
咦——有十八法之多嘞,不服都不行!
你说这些方法都是空穴来风吧?倒也不是,大多数也还是有点影儿。比如你从字面上肯定搞不懂的所谓“活读法”是什么意思吧?其实就是说的《读书杂谈》中的最后一句“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你可能更弄不明白所谓“主体法”又是什么法吧?还是《读书杂谈》中的说的,看了别人的评论后,“仍要看看本书,自己思索,自己做主”。那么从字面上看,所谓的“泛读法”、“浏览法”、“多翻法”,肯定就是来自《随便翻翻》啰?你猜对了。
这你就可以看出来了,我们的学者们具有多么非凡的本领啊!能挖掘出这么多的“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出来。


但我这两天突然死较劲,在这些“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中,还是真有搞不懂的。比如:硬看法?跳读法?设问法?翻查了鲁迅其它几篇谈到读书的文章,还真没有找到什么影子啊?怎么回事呢?这些所谓的读书法又是如何被总结出来的呢?
周末闲极无聊,决定来探个究竟。
“硬看法”——许多文章中是这么解释的——“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我确信鲁迅一定没有说过这样的话,于是在网上查询“鲁迅硬看”,除跳出一大堆的读书方法外,终于找到了一条鲁迅语录:“但学外国文须每日不放下,记生字和文法是不够的,要硬看。比如一本书,拿来硬看,一面翻生字,记文法;到看完,自然不大懂,便放下,再看别的。数月或半年之后,再看前一本,一定比第一次懂得多。这是小儿学语一样的方法。”(《书信•致曹白》,《鲁迅全集》十卷300—301页)
这就清楚了,那个所谓的硬看的读书法,实际上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鲁迅说的是学习外语。竟然被发挥到“对较难读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遇到这样做学问的人,还不可悲可叹啊。
不过,那一个“但”字,表明这段鲁迅语录也分明是个半截话,“但”字前面讲的是什么呢?为了探明究竟,找到《鲁迅全集》第十卷,翻到300-301页,唉,根本就没有嘛。再找出鲁迅全集的电子文档,检索“硬看”,竟查不到!这是咋的?不信邪,再查《鲁迅全集》,我查的是2005年版的,那个语录出处估计是以前的版本,全集中收录有鲁迅书信的从十一卷开始,我从目录上找“致曹白”,十二卷,没有;十三卷,没有;十四卷,好!终于找到了。在第十四卷第94-95页,19360508致曹白。原来,鲁迅在劝青年曹白学外语,说“研究文学,不懂一种外国文,是非常不便的。”并教诲说“但学外国文须每日不放下”,那意思就是我们今天的老师也常会说的,不能死记单词或只看语法书,要硬看原文才行。
这就是那个所谓的“硬看法”了。

“跳读法”——还真有人引用了鲁迅的原话——“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到那个地方,那无论看到多久都不会懂。所以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也明白了”。鲁迅其他谈读书的话的出处,我都知道了,就这句话不知道。到底这话是出自哪里呢?
又辛苦的查找和检索,最初的整个下午几乎没有结果,都是只有这句话,没有前言后语,没有出处。最后,谢天谢地,终于还是找到了!原来这句话不是出自《鲁迅全集》,而是出自日本人池田幸子记录的鲁迅和她的谈话,出自她所写的《最后一天的鲁迅》,此文最初刊载于1936年11月25日的《作家》第2卷第2期。文章中记录鲁迅的话:“我学外国话的时候,当初乱读了很多。若是碰到疑问而只看那个地方,那么无论到多久都不会懂的,所以就跳过去,再向前进,于是连以前的地方都明白了。只要多读多译就好,没有别的秘决了。”
各位看清楚了吧,鲁迅在这里说的仍然还是外语学习。我们的研究者把“我在学外国话的时候”这句话给生生掐掉了。不过一定要说是鲁迅的读法方法,也还是勉强说得过去吧。

但这个“设问法”,还真让我觉得可能说不过去了——“鲁迅读书,爱向自己提出问题。他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给自己提出一大堆问题。例如:书上写的是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自己对这个题目又该怎样写?”把鲁迅谈读书的所有内容全部在脑子里过一遍,还真想不起鲁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也许是我看漏了呢?也是可能的。不过我刚好记得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他的读书方法就是这样,他称为“推想法”。我还记得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他的读书法,好像也是这样的,他称为“推读法”(就是先推想再阅读的方法)。是不是他们都得了鲁迅的真传?而我还真不知呢?
不瞒你说,昨天我上卫生间,顺手操起一本书,是日本鹤见祐辅的《思想·山水·人物》,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大家小书洋经典”中的一本。其实这本书远称不上什么洋经典的,它所以今天还有人阅读,就是因为这本书是鲁迅翻译的,这本书亦收入《鲁迅全集》。在这个小册子中,有鹤见祐辅写的一篇《读书的方法》的文章,其中就介绍到《罗马盛衰史》的作者吉朋,以及“韦勃思泰(D·Webster),斯忒拉孚特(Th·W·Strafford)这些人所实行过了的方法”。书中引吉朋的话说:
“我每逢得到新书,大抵先一瞥那构造和内容的大体,然后会合上那书,先行自己的内心的试验。我一定去散步,对于这新书所论及的题目的全体或一章,自问自答,我怎么想,何所知,何所信呢?非十分做了自己省察之后,是不去翻开那一本书的。因为这样子,我才站在知道这著作给我什么新知识的地位上。”
原来是这样,看来是有人把鲁迅翻译著作中提到的读书法,也一股脑儿地算到鲁迅自个儿的头上去了。唉,这不折腾我嘛。


还是用鲁迅先生自己的话来结束我的这一大篇“东拉西扯”吧。鲁迅说:“中国的作文和做人,都要古已有之,但不可直钞整篇,而须东拉西扯,补缀得看不出缝,这才算是上上大吉。所以做了一大通,还是等于没有做,而批评者则谓之好文章或好人。社会上的一切,什么也没有进步的病根就在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30
对于大部分书籍而言,重要的内容只占全书的20%左右,所以学会高效阅读很重要。阅读中,最好能练成一边阅读一边在脑海中简单构架思维导图的习惯和能力,这样可以大大的提升阅读效率。现在,我已经养成了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阅读的习惯,这样可以使我在阅读中善于发现重点、新问题、新观点和新材料,这样既有助于提升阅读速度,同时也能提升阅读理解和记忆效率。当然了,这需要自己在平时的阅读中有意识的培养。

如果阅读效率低的话,可以学习一下快速阅读法。快速阅读是一种眼脑直映式的高效阅读学习方法,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和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阅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掌握不是一句两句话就可以做到的,想学习的可以自己去了解,或者参考《精英特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主要就是训练快速阅读的,里面也有“思维导图”的训练,如果你的阅读效率低,可以好好的去练习提高一下。

读书的过程中以及读完一本书后,要学会做读书笔记。读书过程中:①遇到重要的、有趣的、有疑问的等的内容就记录下来,以备份查阅。②做好读书批注。也就是记录阅读过程中的阅读感受或感悟,比如你对某一句话、某一观点的理解、联想、灵感等方面,都要及时的记录下来。读完之后:①以知识框架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来整理书籍,主要是书本的重要内容提炼,也包括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的一些理解和感悟。知识框架,特备是思维导图形式的笔记,有一个好处就是方便添加新内容,当我在后期的学习或阅读中有相关的新知识点、新体会,都可以加进去,促进知识的衔接,方便掌握和运用。②针对一部分书,比如看了之后很有感触的那种,我也会写一写读书感悟。
第2个回答  2020-12-12
读书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第3个回答  2020-11-23
第4个回答  2020-11-05
一 不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