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成市崂山宁家的历史由来?

如题所述

作为人的姓氏,宁、甯二氏,一向是相通的。虽然有人把他们严格划分为两个姓氏,但绝大多数的人都混为一谈,在书写时,宁、甯不分, 连最伟大的史书《史记》也不例外。   那么,在实质上,他们究竟是形别姓异的两个不同姓氏,还是根本就没有任何分别的一家人呢? 甯姓读四声,宁姓读二声。要了解这个问题,必须先行熟读《姓氏考略》所记载的这段文字:“甯,卫康叔之后,至成公生季食采于甯,以邑为氏,望出齐郡。又与宁通,汉甯成,《史记》作宁成。”   由这段文字看来,宁、甯二氏,的确是一父所生,同母所出,绝对可以不分彼此,混为一谈。换言之,这个家族的子弟,可以把自己的姓氏写为“甯”,也可以比较省事地写作“宁”。   这个可以有两种写法的姓氏,《姓氏考略》上记述得很清楚,是从春秋时代的卫国来的。换句话说,他们是发祥于距今两三千年前的河北、河南一带,是源远流长的一个古老家世。他们的始祖康叔,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当时被封为诸侯的周文王众多子弟之中,表现得出类拔萃,曾经于周公诛灭反叛的武庚之后,把殷朝的遗民治理得皆大欢喜。后来,更被其侄周成王举为司寇,光彩异常。   不过,在不分彼此的宁、甯二氏之中,宁氏还有另外一支组成份子,所以过去才会有学者主张严格区分这两个姓氏,不宜混为一谈。宁氏的第二支组成分子,根据考证,是赫赫大名的秦始皇的本家,也就是上古颛顼帝的嬴姓后裔,这一点《姓纂》和《急就篇》有记载:“宁氏与秦同姓,秦襄公曾孙谥宁公,支庶因以为氏”。   这派说法,言之成理,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应该把宁、甯二氏严格地划分。但是,如果进一步追溯,则嬴姓的始祖颛顼,是黄帝的曾孙卫康叔的父亲周文王,也是黄帝的姬姓后裔。姬、嬴二姓既然统统都是源自黄帝,则显而易见,宁氏尽管有两个水源,但也都是同父所生。所以,宁、甯二氏似乎大可不必在写法上斤斤计较。   被普通采认源自3000年前卫国的宁氏,在春秋时代表现得出类拔萃,不同凡响。当时的两位卫国人宁俞和宁戚,都是长久以来备受敬仰的了不起历史人物。   宁俞,就是大名鼎鼎的卫武子,是当时卫国的大夫,贤明忠勤,于卫文公有道之时,无事可见,当卫成公无道之日,却不避艰险,被孔夫子极口赞美为“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宁戚是春秋初期的卫国人,修德不用而商贾,宿于齐国的东门之外。有一天,率先称霸诸侯的齐桓公夜出,听到他饭牛扣牛角而歌,从歌词中,知道他的贤德,就命管仲迎拜为齐国的上卿,表现得果然高明,后来还进一步继管仲为齐相,千古垂名。   甯氏的另一支源于蒙古,元代蒙古将领忙哥铁木尔拥兵南征,因家湖南常德卫,数代皆显宦。元末明初,常德甯氏迁居宁乡、长沙及湖北孝昌等地。 宁氏祖根地在获嘉  河南省获嘉县是宁氏家族的祖根地。获嘉县在上古时期称为宁邑,周武王伐纣改为修武,汉元鼎六年(前111)改获嘉,此名沿用至今。宁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西汉《急就章》一书上,已列为汉代常见的姓氏之一,宋代编的《百家姓》中列为第241姓,在当今中国姓氏排行中被列为187位,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05%。《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宁姓名人28例。宁氏起源之一就是源于姬姓,周武王(姓姬)灭商之后,分封姬姓诸侯,武王封他的弟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濮阳一带)建立卫国。其后裔有卫武公,武公子季亹,被封于卫地宁邑(在今河南省获嘉县一带),其后裔以封地为氏,遂有宁姓。姬姓宁氏是黄帝后裔,周文王是其远祖,宁氏先祖为康叔,始祖就是季亹。其墓在获嘉县李村东500米,是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家房产文书在获嘉县档案馆保存。宁氏远祖武王伐纣“勒兵于宁”的古迹——同盟山,在获嘉县城东北二公里处,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宁”字命名的地名古今都有,如中和镇前五福村东地有古“大宁城”,程遇村有“崇宁寺”,县南有“宁南中学”。所以中国宁姓研究会,确定宁氏祖根地在河南省获嘉县。 因战乱和自然灾害,宁姓迁往山西省的较多。明朝以后,迁回来的有:宁登仕、宁登堂,从山西省陵川县迁距获嘉县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王敬屯村,有700余人。宁宏基,明初从山西省洪洞县迁居洛阳地区,分布宜阳、伊川、嵩县、栾川、洛宁、鲁山、卢氏等七个县。除河南省、山西省以外,迁往吉林省、辽宁省、陕西省、河北省、山东省、安徽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省、福建省、海南省、台湾省、香港和马来西亚等地的宁姓也很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