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的观点解释进一步解放生产力

如题所述

一、把解放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
本质的首位是一认识的重大突破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断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常识。由于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在这个常识问题上发生混乱,因此邓小平首先从拨乱反正入手,指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随着改革实践的发展和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邓小平逐步把社会主义“讲全了”。他在1992年春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迄今为止最精炼的概括,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3页,以下引文凡属于《邓选》三卷的只注明页码)他把解放生产力摆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相对于前人的认识确实要高出一筹。
本世纪30年代中期,斯大林主持起草的苏联宪法宣布,在苏联已经消灭了阶级,谁战胜谁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随后他又在《联共党史》四章二节中断言,在苏联,生产关系完全适合于生产力。既然如此,当然就用不着调整,更谈不上改革。这种理论恐怕是苏联社会长期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50年代中期,我国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对新兴社会主义社会的认识比斯大林要客观得多。他认为我国社会还存在着矛盾,其基本予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它们既相适应,又相矛盾,不过相适应的一面是主要的,相矛盾的一面是次要的,可以通过自身调整予以解决。应该说,毛泽东的这一判断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但今天看来,毛泽东对“不相适应的一面”是动态的、发展的,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点,似乎估计不足,因而他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遗憾的是,后来对这一点也未能始终如一地坚持。
邓小平在总结前人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更深刻地认为,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不仅如此,在现阶段它还位居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我们理解,这主要是因为:第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还会长期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相适应是相对的,不相适应是绝对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全面改革的问题就要提上日程;第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基本矛盾更有着它的一些特殊表现,因而改革的意义就更为突出;第三,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没有充分的经验可供借鉴,我国在50年代只有效仿苏联模式,虽然经过10多年的改革已经把这个模式打破了,但在体制上、观念上仍留有不少后遗症尚待解决,因而进一步深化改革还具有紧迫性。
正是基于这些因素,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两个讲全了。”(第370页)这一论断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突破和发展。
或许有人问,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值得讨论。我们以为,二者都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都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但至少有两点区别:一是发展状况不同。发展生产力通常表现为量的积累,而解放生产力则表现为是质的飞跃。无论在哪一种社会制度下,生产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未必都有生产力的解放。这也是衡量社会制度优劣和是否走向老化的重要标志之一。二是存在状况不同。发展生产力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流程,它的存在状况侧重于未来,表现为潜能向现实的转化。而解放生产力是侧重于现在,它通过解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的桎梏,把蕴藏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因而它能量大,速度快。
二、解放生产力不是无条件的
我们充分肯定解放生产力的突出地位和重大意义,并不是说解放生产力是无条件的,可以随心所欲。恰恰相反,作为促使生产力实现解放的革命和改革,总是取决于一定的客观条件。表面上看来,改革时机的选择,改革进程的确定,改革政策的制定都是主观的,其实这只是人们主观对客观的反映。从更深的层次上看,改革是诸多主客观条件发展的结果。离开了这些条件,改革就会陷入主观臆断,不仅解放不了生产力,可能还会干扰生产力的正常发展。80年代,前苏联和东欧一些国家不也是在改革吗?结果是众所周知的。其根本原因,恐怕在于离开一定的条件,使改革的目标、进程和政策严重脱离实际。这方面的教训值得总结。
改革的这种条件性或者说是客观性,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
首先,改革的根据是客观的。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才应该改革呢?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发展状况,只有当生产关系基本不适应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基本不适应于经济基础时,当不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比较严重地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时,改革的根据才是充分的,因而是必要的。因为我们所说的改革是有特定含义的,它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要根本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一定意义上它带有革命变革的性质。
其次,改革的进程是客观的。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改革主要是经济体制改革,解决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改革主要是政治体制改革,再加上一些其他方面的改革,构成了一个整体。各种改革之间相互联系,处理得好可以互相促进,处理得不好则互相制约。这种状况说明,改革的进程也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改革所涉及的领域看,既要重点突破,更要整体推进,如孤军深入,可能顾此失彼,事倍功半;从改革的具体进程看,既要尽可能加快改革步伐,也要注意循序渐进,迈了几步之后要善于总结调整,以巩固和扩大改革成果,如一味求快,可能欲速不达。
再次,改革动力是客观的。近10多年的实践证明,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但这种动力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个问题上,一些同志常常是见物不见人,把动力仅仅理解为各种会议、讲话、法规、政策,等等。殊不知所有这些都是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还得回到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和修改完善。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参与,最重要的会议和讲话,最好的法规和政策,都不可能自然地形成动力。这个道理至少给我们两点提示:第一,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真正做到象小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二,改革能给人民群众带来利益,但这些利益不会同时和同等程度地体现在全体群众身上。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始终代表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强大合力,把改革推向前进,进而把社会推向进步。
最后还要看到,检验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如何评价我们改革的得失成败?“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第372页)前些年有一个说法,叫做“可以允许改革失败,但不允许不改革”。从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个角度看,这种说法有它的合理性。但如果离开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岂不是为改革而改革?
基于上述,可见改革时机的选择,改革进程的部署,改革动力的形成,改革成败的检验,都离不开一定的条件,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只有这种意义上的改革,才会解放生产力,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走向进步。
三、解放生产力不仅仅局限于改革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生产力曾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解放。历史进入到当代,不同层次的生产力解放更是经常出现。如果稍微考察一下历史上生产力解放的原因,至少可以发现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由于革命所引起的生产力解放,通常表现为社会形态的变更。每一种新的社会形态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次生产力的大解放。二是由于改革所引起的生产力解放,即在社会基本制度和统治阶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变革经济、政治体制而使生产力得到新的解放。三是由于科技重大突破所引起的生产力解放,通常集中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上。比如蒸汽机的出现,推动了整个近代工业革命。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科技突破的频率越来越高,科技成果越来越多,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越来越快,在生产力中所处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正是从这些意义上,邓小平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第274页)的结论,揭示了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规律。
上述三种情况说明,生产力的解放不仅仅限于革命,也不仅仅限于改革。历史上既有通过变革或调整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革命和改革促使生产力解放的先例,也有生产力循着自身发展规律,通过重大科技突破使其得到解放的先例。
我们分析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引导人们,要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路放得更开阔一些,办法更多一些,从而更有效地推动生产力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说解放生产力不局限于改革,并不是说改革不重要,而只是说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是有局限性的。改革只能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领域的问题,为解放生产力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它不能代替生产力领域问题的解决。要使生产力得到充分解放,从根本上讲必须遵循两个规律:
一个是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中,一般情况下生产力总是起决定作用,只有在不改革生产关系就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特殊情况下,起决定作用的地位才让位于生产关系。目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攻坚阶段,正处于生产关系起决定作用的特殊时期,务必抓住时机,扎实工作,把改革推向前进。可以设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本世纪末一旦基本建立,我国生产力可望出现一次新的更大的解放。
另一个是要遵循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生产力的诸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有着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认识并遵循这一规律,可以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乃至解放。当前,我们在这方面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进一步在全体人民中尤其是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真正以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战略眼光,把教育和科技放在基础地位,为将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奠定基础,提供后劲;二是及时敏锐地捕捉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信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市场和信息资源,并根据我国生产力发展状况主动接应国际产业的更新换代;三是更好地解决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使更多的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是在体制、政策、硬件、软件等方面相互配套,真正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并逐渐使之成为社会风尚。

反正都是说别人的话,你自己梳理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7-20
解放生产力,潜台词是解放受到束缚的生产力。受到束缚的生产力是制约生产发展的,显而易见的道理不赘述。解放生产力,或理解为一定时期的开发生产力、产生新的生产力的点等概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