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白云国际机场有什么特点

如题所述

机场建筑
超大型航站楼设计实践与思考
——新白云国际机场 T2 航站楼设计
撰文 陈雄
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我国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对航站楼设计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航站楼作为一种对城市和公众影响力大、功能和流程复杂、系统和设备众多、技术和材料比较新颖、投资和规模都较大的交通建筑类型,也是多学科多专业协同一体化设计的建筑典型。其设计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研究探讨。
以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为例,在2017年旅客量超过了6500万人次,已经超过1998年规划的总量即5200万人次,进入世界机场前13名。T2航站楼及配套设施是目前我国在建的规模最大的航站楼综合体之一,T2航站楼一期(不含东四和西四指廊)面积超过65万平方米,配套的交通中心(GTC)及停车楼达21万平方米,总计建设规模超过90万平方米,设计容量为年旅客量4500万人次,目标是打造亚太地区连接各大洲新的航空枢纽,朝着世界级机场迈进。在设计方面必须融合众多学科及复杂的技术体系,并在这些学科和技术的支持下大力创新,通过一体化设计才能实现上述的宏伟目标。
1 设计概念——云的主题
“白云”元素:从T1航站楼开始,建筑师并没有刻意提出一个具体的符号或主题,只是强调一种现代、简洁、流畅、精致的设计风格。随着T2航站楼的创作,建筑师抽取白云元素,形成“云”的主题。建筑的造型和空间设计都表达出“白云—云端漫步—行云流水”的动感,表达出“轻盈、漂浮、流动”的感觉,与机场航站楼的功能特征非常吻合。

T2 航站楼鸟瞰——抽取白云元素,形成“云”的主题
“双子星”航站楼:T2航站楼与T1航站楼和谐一致的建筑造型,建构“双子星”航站楼的完整形象,保留了弧线形的主楼、人字形柱及张拉膜雨篷这些特有元素,增加了体现岭南地域特色的屋面花园及装修设计。

白云机场T1+T2航站楼整体鸟瞰
2 最为核心的功能工艺——枢纽型机场航站楼构型
“指廊式+前列式”混合构型:航站楼构型涉及空侧运行、陆侧交通及航站楼流程等最为核心的功能工艺。新白云T2航站楼采用“指廊式+前列式”混合构型,具有飞机停靠面长,近机位多、近距离大机位多、旅客步行距离适中、国际国内互换方便等优点。

“指廊式+前列式”混合构型
近机位机型组合:空侧规划需要保证飞机运行效率,保证近机位数量。T2航站楼一期工程的飞机停靠面达3 545m,包括64个近机位,其中国内机位共34个(31C、3E),国际机位共21个(9C、10E、2F),国内与国际可转换的混合机位共9个(7E、2F);二期建设中扩建的东四指廊和西四指廊将再增加26个近机位,总体规划共90个近机位。

混合机位登机桥
混合机位概念:航站楼国内与国际运营高峰小时不同,为提高机位的使用效率,设计引入可在国内与国际运营之间进行转换的混合机位概念,在流线最便捷、流程最短的前列式机位设置国内/国际可切换的混合机位,提高机位使用灵活性及旅客处理效率,满足国际业务快速增长的需求。
南北贯穿式机场布局:航站区陆侧交通规划,设置了贯通南北的机场隧道及道路系统,确保新白云机场与外部城市交通衔接的安全性。通过东西环路实现T1、T2航站楼分别与南北出入口的快捷联系,两楼的交通互不干扰,减少车辆长距离绕行给机场环路带来的交通压力,达到了既有效分流车辆,又保障道路畅通的目的。

南北贯通的机场隧道穿过航站楼、交通中心及停车楼
便捷的首层交通换乘:T2航站楼到达层(首层)迎客厅与交通中心之间设置开阔的旅客大厅,组织人车分流的陆侧交通。交通中心为旅客换乘各种交通工具提供了方便,其以“公共交通优先、大众旅客优先、离港旅客优先、减少换层”为设计原则,公共交通(地铁、城轨、市区大巴、长途大巴、出租车)前置,缩短了大部分旅客的步行距离。出租车位于国际国内迎客口室外,地铁站厅和城轨站厅、市区大巴、长途大巴分列交通中心大厅的东、西两侧,有效分流旅客。私家车停车楼紧邻交通中心,旅客可通过垂直交通核心到达各层车库。

迎客大厅与交通中心的顺畅连接
3 航站楼的功能基础——旅客流程与行李流程
旅客流程设计和行李系统工艺设计是实现航站楼交通建筑功能的基础核心设计,它决定了航站楼内部功能组织框架,是影响航站楼运行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国内混流+国际分流+混合机位:作为一个大型的复合枢纽机场航站楼,T2航站楼拥有各种类型的旅客流程,包括国内出港和到港、国际出港和到港,国内与国际之间的中转,国际航班国内段等,各流程或交叉或联系或结合又形成新流程,错综复杂。我们采取了国内混流、国际分流、设置混合机位的策略来搭建航站楼的内部组织框架和楼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