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性”与“社会性”的区别是什么?

什么叫“群众性”?
什么叫“社会性”?
“群众性”与“社会性”的区别是什么?

1 。群众是社会的一部分,群众性说的是社会群体的一种特性,但是不是 社会群体的全部
2。社会性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特性,它包括的群体要多
3。社会产生于群体当中,正是群体的演化导致了社会的出现。
4。由于进化出了丰富的语言系统,人与人的友谊关系有了更大可能的发展空间,所以群体得以形成,由单纯的家庭模式转向更大规模的早期部落联盟,从而在联盟当中形成了数量可观的早期人类群体。
4。文化意识的丰富则塑造了不同种类的社会结构
5。而友谊关系的丰富则是群体得以产生并迈向社会结构的前提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8
社会工作,顾名思义,是面向社会的工作,至少是面向社会某个群体或阶层的工作。社会性、群众性、普惠性是社会工作应有之意,公平正义应是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原则。但在现实中,所谓的典型性、代表性往往取代了社会性、群众性、普惠性,或许从长远来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但从短期看,往往对公平正义具有巨大的破坏性,至少是加剧和扩大了原有的社会差距,并可能引起人们的不满,造成公信程度的降低。
比如,新闻宣传本来就是面向社会的,但抓典型、抓代表性的事件却是新闻界最常用的作法。在传媒的大众时代,你宣传什么,人们就听什么、信什么,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已进入自媒体时代、分众时代,不管是谁说什么,人们都会去比较、去甄别。在这样的时代,抓典型抓代表,其结果和初衷可能会大相径庭。比如中央电视台宣传廉租房,抓了一个典型,北京某居民每月70元房租就可以过上幸福生活。宣传惠农政策,抓了一个典型,东北某农民年种粮收入30多万元。这样的宣传说不上是失实,但却成了人们调侃的对象,被调侃为“幸福生活在新闻联播里”。其结果是使央视新闻的公信力大为降低。如此宣传多了,人们也就不相信新闻联播了。
再比如,领导干部下基层访贫问苦,本是社会工作,但通常做法也是抓典型。某个领看望了一个贫困村、贫困户,随后就是各有关部门给钱给粮修路建房,很快,被领导访问过的村子富了,被领导访问过的村民也过上了幸福生活。但全国有多少贫困村和贫困户,又有几个能有幸得到领导的眷顾?剩下的可是绝大多数,他们看到被领导访问过的村庄和村民过上好日子,开始是羡慕,是说领导亲民,但当他们总也得不到领导眷顾时,心里却是忌恨、不平和愤怒。
再比如,社区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类似的建设等等,本来就应当是面向全国人民的,当然要惠及全国人民要有个过程,甚至是漫长的过程。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总的热衷于锦上添花,越是条件好的地方投入越多,越是贫困落后的地方越是无人问津。当人们在电视上欣赏那些领导的杰作时,心里 在想什么?你用来投入的钱可是全体人民交的税啊!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让老百姓觉得,你们的精力都用来搞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了,说到底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百姓。现在各地大建文化广场、公园、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这无疑是服务于人民大众的,但许多地方都把这些公共设施建在了远离百姓居住区的城边、路边,好看,但老百姓用不上。人们只能说你是浪费民脂民膏。
所以,新民也好,民生建设也好,凡是社会事业,都应体现社会性、群众性、普惠性,让人们都能感受到才行。
由此联系到社会学研究工作,在现代典型和代表性并不是最具说服力的,普遍性、普惠性才是研究的真实依据。如果非要使用,那也最好是“去掉一个最高分,去掉一个最低分”。
第2个回答  2020-10-24
群众性指参与面较广,有一定规模。社会性是非政府性质的更广大的群体。群众性突出的层次结构,社会性强调的是非官方。社会性包罗更广。
第3个回答  2020-11-08
德治具有法治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道德比法律更具有群众性和社会性,人民群众在日常劳动和生活中形成各种习惯、风俗,并据此确定善恶标准,形成舆论,产生无形的道德力量。这种道德力量一经产生,便对决定它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产生能动作用,对人的行为规范产生制约作用,有利于促使人们自觉扶正祛邪,扬善惩恶,有利于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社会风气,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所以选择 群众性和社会性
第4个回答  2020-11-08
我感觉群众性与社会性的区别就是,社会性包括群众性,群众性是社会性的一部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