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06
问题一: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的800字论文? 当今社会是一个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处处充满科技的社会.现在,学习知识成了社会生活的头等大事.显然,没有知识,在社会上是寸步难行,很难立足于这个社会,更不要说服务于社会,对社会有所作为了.
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种无价之宝.
在社会中,一个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改变它;一个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用学来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学习放在一生中的重要位置上,那么我们的社会每天就会有许许多多在学习的人,那么,我们还会愁社会不进步?还会愁我们的国家不强大?
为了祖国的强盛,我们要学习;为了人类的进步,我们更应该学习.
不学习,人类很可能会退化为野人;不学习,人类便会失去今天动霸主的地位,使之与其它普通动物”平起平坐”,甚至落后.
为了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强大,民族的兴旺,为了科技的进步和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不知疲倦地学习吧!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博览群书;让我们的社会充满了
朗朗书声;让我们每一个城市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学习气氛;让我们的社会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学习型社会”.这样,人们便不会将学习作为一种负担,而是把它
作为一种有益的活动,人们不仅在学习中得到知识,而且从中也感到学习的乐趣.那么我们的科技便会突飞猛进,我们的国家会一天天的强大起来,人民的生活也会
一天天好起来.知识使我们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问题二: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 生活已经向我们展示过了读大学的客观现实:
【1】很多人都可以读大学;
【2】读大学需要4年时间,还要很多钱;
【3】大学毕业后,找工作是自己的事情,没学到知识,不是大学的责任;

问题三: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作文800字 星期四,我踏着矫健的步伐,带着兴奋激动的神情来到了这两所神圣的大学学校--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参观。在这两个大学中,令我印象最难忘的是属清华大学。
进入清华大学的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则是碧绿的一片。大树长得枝叶茂盛,叶子嫩绿嫩绿的,再看看楼房,哇,碧绿碧绿的爬山虎攀上了每个屋子的窗口,一阵风吹来,它们摇来摆去,像是在向我们招手致意呢!你若是走进了这个美丽的地方,看到了这处景色,肯定会被这里所迷住,迟迟不肯离开。
继续走进建筑,楼房里传来了学生们抑扬顿挫并且朗朗的读书声。在这些房子中,有的非常崭新,有的已经很古老,跟昔日的校舍相比变化已经很大了。其实,最值得一看的还是那座已经很古老但有许多历史文化可以渗透的清华学堂,它是以前清华学堂建校时大学生们学习、读书的地方,后来,由于面积的扩大,渐渐的,学校建了许多新的教学楼,人们就把它永久锁了起来,作为纪念。
过了一会儿,许多大学生下课了。他们有的边走便说笑,有的在骑自行车,有的正在教室回顾课堂上讲的内容,还有的直接跑到操场玩起了各类运动项目。
最有趣的还属发录取通知书的办公室。办公室的旁边站着一只假老虎,老虎的手上拿着一张清华大学的通知书。看到了这一幕的游客都咧开嘴巴笑了起来,纷纷跑过去与这只老虎合了影。
临近中午了,我们依依不舍地走出了大学校门。通过参观清华大学,我心中充满了豪情壮志,我要发奋读书,好好学习,认真听讲、复习、完成作业,将来争取考上这所学习环境好而又有名的大学--清华大学!
高三第一次期中考试刚刚落幕,我们就踏上了参观大学城的旅程。全年级分两批参观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和同济大学。
在车上,我们享受这难能可贵的闲暇时光,一路欢声笑语就没停过。首先来到的复旦大学,不愧是有百年校史的大学,建筑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感。在报告大厅,见到了专门来迎接我们的学长学姐,有些学长为了彰显自己是延安的一份子还特地穿上了校服。接着,复旦的老师,也是我们的学长就复旦的历史、四大校区五大学院和他们的办学理念进行了交流,那本介绍复旦各大院系的书也帮助我们对复旦有了更清晰的了解。我的邻座正是看着那本书、听着介绍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比较明确的选择。
之后学长带着我们游走于校园,越是向复旦的深处走去,越来越浓厚的学术人文气息包围了我们。物理实验室里,老师让我们看到了平时只在题目中出现的物理现象,在文物与博物馆系的大楼里我们也目睹了各式各样的汉唐陶俑,即使是走在路上,一阵风吹过,树叶纷纷从头顶遮天蔽日的大树上飘落,那意境引发同学们声声感叹。
享用过了复旦的午餐,我们来到了另一个目的地――同济大学,上海土木工程系第一果然是名不虚传,还没等我们下车,那一栋栋极具现代感的建筑就吸引着同学们举起手中相机。下了车,立即感受到一种与复旦截然不同的氛围。如果说复旦是个成熟稳重的学者,那同济给我的感受就像是个穿着一身潮牌的活力少年。我们到时正好是体育课时间,有人在踢足球,有人在打网球,更有一群男生在打太极。只在去大厅的路上,我们就路过了两个餐厅,其中一个咖啡馆还给人一种在巴黎街头的小资风情。“吃在同济”果然名不虚传。在随后的介绍会上,同济的老师也带着一丝骄傲的口吻说到“同济总共可是有着七个餐厅!”引来台下吃货同学的一阵惊呼。随后,一位笑点很低的学长讲了他从高三摸底英语53到高考英语132的神奇逆袭故事,在鼓励我们要对自己有信心同时也劝告了其中那些还没为自己的未来有打算的同学要及时做好自己人生的规划。
这一天的大学城参观对于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些收获,也许有同学因为这次的参观而被......>>

问题四: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我在大学毕业多年后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人活着的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生存,就是吃饱肚子,有 衣服穿,有一个遮风避雨的居所。。。这是人生的第一境界,自然境界;第二件事情就是在生存的基础上,能够更好的去生存,追求心中的理想,让自己短暂的一生活得更好,这是人生的第二境界,功利境界;第三种境界就是道德境界,让他人活得更好。为什么要去上大学,那是属于第二种境界,更或者是第三种境界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想一般人都在第二种境界里面吧,那就是功利境界。上大学是人生的一种体验,让你接触到更多的东西,从而引发自己的思考,也是给予你充足的时间在思考将来应该做什么,但如果只是解决温饱问题,完全没必要上大学,在这个社会上只要不懒惰,还不至于挨饿,没上过大学,有的人也成了小老板 大富翁,也有的人有自己普通的生活普通的快乐,完全达到自己人生的第二种境界,大学分三六九等,同一所大学的人又同样分三六九等,现在只是觉得人生靠一个大学文凭决定不了什么,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才最终决定了自己的位置,你能思考这个问题,你可以选择不上大学来证明你想证明的东西,或是不上大学去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情,可是人生没有回头路,不管你做了什么样的选择 ...至少在你还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的时候,上大学是最正确的选择

问题五:我们为什么要上学 人为什么要上大学,与为什么要上小学、上初中、上高中是一样的道理。这要从人为什么要上学讲起。要说清人为什么要上学,先说人为什么要学习,或者为什么要学知识。
人为什么要学知识呢?因为人是文明动物,是高级动物,人是有思想的。人之所以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其它的动物,最根本的区别就在这里。人之所以为人,还因为他是社会的动物,是人类社会的一员,任何人都不可能孤立于社会之外。譬如狼孩,在严格意义上讲,在他被解救之前是不能算是人的,只能说他具有人的外形。而人如果要成为社会的一员,成为人类的一员,就必须首先被人类社会的文明所接纳、所改造,必须首先把自己融入人类社会的文明之中,否则是不能称其为社会的人的。同时人类社会要延续,要发展,就必须一代一代传承它的文明成果,否则人类只能返回到茹毛饮血的动物时代。
文明成果亦即知识。知识可以自己在实践中得到,但太慢,并且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经历所有的事情。所以必须向长辈、向其它人学习。学习的方式,可以在家庭中也可以在社会中,这即是所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或叫社会环境的影响。可以师徒相授,没有学校之前就是以这种方式为主。私塾是学校教育的一种方式,在现代学校教育产生以前就是这种教育方式。这些方式的局限性很多,比如不规范、效率不高等。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最为有效,最为高效的人类文明亦即知识的传承方式。
学校教育与过去师徒相传相比是人类社会的一个大的进步。人能够大从小学到中学十二三年的时间里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与这种学习方式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学校教育,一个人在十几年的时间学会人类几千年积累的这么多知识,可能要更长的时间才行。这就是为什么要有学校,也就是为什么要上学的道理。
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人为什么上了小学还要上初中呢?因为人类发展到今天,积累的经验、技能、了解的知识、或者说它的文明成果,不仅仅是小学学到的那一点,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那这些成果或知识又如何一代一代传下去,不至于失传呢?人就只有再上初中、再上高中,以至于再上大学。
那么,人是不是非上大学不可呢?也不是,正如人不一定要非读博士、不一定非读研究生一样。不读博、研也是能活人的。但正如你读了小学,认识了几个字,认识了几个数,会读文章,会算数,你一定比没读过小学、不识字、不会算数的人生活要方便---方便也是好,所以你的生活比没上过小学了要好。那么上了大学就比不上大学,就会知道更多的知识亦即人类社会文明的成果。那你生活就更方便了,更自由了。这是要加一句,为什么说更自由了呢,因为你知道的更多了,那么由于无知带给你的种种限制就少了,这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即为了人类更自由。
是不是不上大学就一定生活不好么?也不是,正如一个人上了小学不一定比不上小学生活就好一样,人上了大学也不一定比不上大学的人生活就好。但上大学一定是为你更好抑或叫更自由的生活创造了一个条件。再说人不上大学也可以通过其它方式学到很多知识,比如自学成才。但正如前边所说的,学校教育是目前为止最为高效的教育方式,所以还是上大学比较好。
可能有些家长对孩子说的是很功利化的东西,这样的东西讲给孩子对孩子所起的作用不可能是很大的,不可能是有力有利的,也不可能是持久的。要知道,孩子在学习过程中是要面临好多好多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必须要有内心的动力或者叫内在的动力。动力的产生缘于对学习目的的正确的认识。不正确的认识,比如过上好生活、收入高等,也会产生动力,但这种动力不可能强大、也不可能持久。比如你说上大学为了过上好日子,为了创造财富,但明显有一些人不上大学也过上了好日子......>>

问题六: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 也许十七八岁的年龄,真的是应该做梦的年龄。在他们的眼里,清华北大还称得上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大学总是好的,总是高三生们日思夜想的地方,总是他们的精神支柱动力源泉;上了大学总是好的。从小到大,让老师们教育着,让家长们操心着,周围的人都在教我们凡事该怎么做,可当我们去呐喊:为什么要这么做?周围却不见了回声,因为那些育人的人自己也说不清楚。在我的记忆里,已经有不知多少这样的场面:老师们站在讲台上讲着知识眉飞色舞,一轮到解决些师生间的矛盾,就不分青红皂白杀一儆百,维护着年长者们的尊严;或者是都知道如今的学生难缠多了,于是就做个老好人,不近任何是非,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我也不知道,高三生们那恨不得月月一次家长会,究竟起到多少作用。因为如果你总是说,考不上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赚不着钱,讨不着好老婆,这断然是入不了孩子们的内心的。他们都还是梦里人啊,他们怎么知道我们大学生有的人毕业即失业,而连同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社会的深浅。固然家长是年纪大阅世多的人,又怎么跟他们说得清楚呢?何况两代人经历的社会毕竟已经有很多的不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很多家长也未曾经历过的,谁又能给谁保证幸福呢?上大学,尤其是上个名牌大学,总可以成为一家老小炫耀的资本,邻里街坊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的。国人向来有争先的心理特征,这大概是缘于中国人口太多、资源有限,大家才养成了争先恐后的习惯的。就拿刘翔来说吧,先前他没破纪录的时候也没见国人如此得热衷于田径事业,自从拿了金牌后,刘翔一失利报纸上的口气都变成了“惜得银牌”,好像得个金牌是理所应当的。在这样的社会风气下,家长们又会对自己的孩子提什么样的要求呢?我们最常见的关于为什么要上大学的答案就是:现在社会对学历要求高了,竞争激烈了,没个大学文凭就根本找不到好工作,过不上好生活,将来怎么养活你自己,养活你爹妈,就是不为你自己,你也要为爹妈想想吧?可谁知道这样的说辞能够有多长的保质期呢?现在的大学是一个动物园,什么动物都有,一个人的性格特征也基本上就在十八岁左右就定型了,所以当我们踏入大学校园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名牌学府也不例外。而且越是名牌大学,竞争就越激烈,就越得以见得人的品行。我不知道,如果一心想着挣钱夺势的人,究竟能够在大学这个染缸里撑多久。其实最后我们变成什么样,都是按照我们当初的价值观,当初的目标而成的。我倒认为,上大学应该有着更纯洁的目的,这样才不会逃课、应付考试、深陷情场不可自拔、熏得一身铜臭味、变得愤世嫉俗,四年韶光白白浪费,悔不当初。李开复说过,“读大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一纸文凭。在大学里,最重要的事情是打好基础、学习如何学习、培养独立思考学习、离开家庭独立的机会、练习与人相处的技巧,这也是人生一次专注学习的机会。让大学对自己有用是自己的责任。如果一个人感觉大学学的没用,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自己需要的、并且主动去追求。”现在的社会已经逐渐由工业社会过渡到知识经济社会,21世纪的核心技术将是生物工程和计算机科学技术,这就意味着社会对劳动力的素质的要求也大大加强。上大学的首要目的就是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所以,学习,仍然是大学生的第一要事。大学不是职业训练场,不是一天到晚考证的地方。课堂上的那些知识也许陈旧过时,但是学习方法从没有过时过。大学期间可以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为了考证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真是丢了西瓜捡芝麻。除此之外,大学里有丰富多彩的社团,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学不向中学的管教那么严......>>

问题七:高中议论文《论我们为什么要上大学》600字 为什么要上大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读了十几年的书,这个问题在不同阶段可能有不同的答案。在高中以前,很多人大脑中几乎就没有大学这两个字的概念,当时似乎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读书是人生发展的正道。
我是到了高中阶段后才开始有了大学的概念,但除北大、清华、复旦、人大和华科大外基本不知道还有什么大学。当然这个并不是什么志向问题,而完全是信息封闭之下蒙昧状态下的无知。高中毕业报考大学,一下子看到那么多闻所未闻的大学名称,完全不知如何选择,直到填志愿时才不无遗憾地匆匆确定。
我本人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高考的,当时自认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回头看来的确是开始形成了,但所形成的只是一个初始状态,是在书本上形成的,并非是生活体验形成的。那个时候对社会没有认识,对人生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对就读大学的理解大概没有超出安身立命这个范围:为了吃饭,找个好工作。
事实上。有不少学生也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吃饭,谋一份还算体面的工作,或者是因为周围的人都上大学,自己也得上。其实,这样理解上大学的真正内涵是不准确的、是片面的。如果是为了前者。恐怕很多人都会很失望。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毕业时才发现面临的选择只是进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拿一份微不足道的工资,节衣缩食地还一份几十年的房贷,或者咬着牙继续攻读硕士、博士、壮士、烈士、圣斗士等等(生生不息,愿赌服输),又或者干脆找不到工作,只是“被就业”。
当然,虽然很多人读完大学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就像那句坊间流传很广的话:我用一麻袋的钱去读书,换来了一麻袋的书,我用一麻袋的书去卖掉。结果卖掉的钱还不能买一个麻袋!但是很多人还是会觉得比大学毕业没找到工作更糟糕的事情是没有被大学录取。 因此,上大学依然是学生们的优先选择。
在一般人眼里,上大学有两大目的:一是求知,为未来发展做准备;二是求职,为以后找个好工作,多赚点钱。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因为在知识经济时代,通常情况下,好的职业都是建立在知识的底座上的,很显然求知的作用尤其重要。
不过大学也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学生提升自我,增长智慧的场所。如果一个大学生到毕业的时候都没有意会和做到这一点,那他的大学学费至少有一半是白交了。知识,在哪里都可以学到,上不上大学都可以,甚至无需大学教师这个群体来教,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食堂的师傅都能教会我们很多知识。但是智慧的启迪则要难得多,这需要一个好的场所和条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教、学,来挖掘,通过各种东西来启迪。大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场所,它至少给了你一个新的视野和空间,让你的人生智慧可以得到提升,当然很多人可能是事后才意识到的。

问题八:为什么要考大学? 考大学是人生的一个目标,是求学阶段的终点,是步入社会的里程碑,是奋斗的基础,一旦成功,我们将会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今后的路也会轻松些,而若失败,则注定我们在开始时就比别人慢一拍,只有比别人努力几十倍几百倍才能达到同样的效果,因此,得到这个胜利闲的尤为重要,现在的奋斗是必不可少的!

问题九:我们为什么要读大学读后感400字 大学最早的学科是医学、神学,文学和法学,大学一开始就是呵护人的身心,提升人的精神,锻造人的灵魂,让我们身心更加健康,精神趋于卓越,灵魂走向高贵的场所。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渺小的,但大学的经历将孕育我们自尊自信、不卑不亢的勇敢之心。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大学的目的正是养成我们的傲骨,也即陈寅恪所言“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为了自我人格的卓越,这正是我们来到大学的根本理由。
读大学就是识读大师。走进学院,幸运的时候,我们可以遇见一位意气风发的长者,这位年近八旬却依然可以站着讲课3小时无丝毫懈怠的“年轻老人”,就是我们尊敬的老教授,迄今为止著有近百部著作,论文逾1000篇,全国各高校学术演讲300多场,过着简朴的生活,却依然敏于思考、勤于写作,每天著述都在1000字以上。先生常自喻为关不上的水龙头,他的思想就像关不住的水龙头源源不断地流淌。想当初,先生原本可以选择出任 *** 高官,但他却选择了作为校园的思想者。他的身上体现了大师的风范,那就是独立思考,追求真理,永不懈怠。站在讲台上,他就是大学!大学之大就是为大师所开启的知识空间与人格理想。
在大学里,课堂当然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聆听与对话、探讨与辩论,这是知识生活的基本形式。但大学不只是课堂,更是“视野、志同道合的友谊和图书馆的书籍”。大学也要考试,大学也有分数,但真正的大学并非一张考卷,几个分数,低层级的记诵之学不足以名之大学。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大学乃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文化生活。你们来这里,就是要学会过为文化所引领的积极的大学生活。大学作为生活方式,主要表现为三重生活,一是个人生活,主题词是青春,彰显青春的关键词是健康、友谊、爱情;二是学习生活,主题词是学问,追求学问的关键是知识、智慧与创造;三是社会生活,主题词是责任,扩展责任的关键词是视野、情怀与担当。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