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鹿邑太清宫遗址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鹿邑县城东5公里,是我国古代杰出思想家、道家派创始人老子的诞生地,旧名厉乡曲仁里。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生于春秋末年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鹿邑县太清宫乡。太清,道家渭天道,亦谓天空,传为神仙居住,道教常用以名其宫观。老子故里的纪念性建筑,初为老子庙,建于东汉桓帝廷熹八年(165年),后改为老子祠。唐朝创始人李渊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起建宫阙殿宇,唐开元三十年(725年),玄宋李隆基正式改“紫极宫”为太清宫至今。
东汉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创建,始名老子庙。据《鹿邑县志》载汉延熹八年(165年)汉桓帝刘志先后派管霸、左悺来苦县督盖老子祠,并命陈相边韶撰文镌立“老子祠碑记”一通。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家庭地位,认老子为祖宗,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以此庙为家庙,大兴土木,建宫阙殿宇,犹如帝者居。
唐高宗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
武周光宅元年(684年),改“先天太后庙”为“洞霄宫”(后宫修葺增建,大改其观)。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唐天宝二年(743年)改“紫极宫”为太清宫。今前宫仍存太极殿,后宫仍存圣母殿等清代建筑。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恢复了唐时规模。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刻的“三御碑”,至今仍屹立于太清农场东南角。
宋朝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
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
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