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从古至今 的名称及由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12
商周时期,四川地区建立了由古蜀族为中心的蜀国;因此,四川地区古称“蜀”。巴族人在四川盆地东缘建立了巴国,四川盆地又称“巴蜀”。
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秦国兼并蜀国巴国,设立蜀郡于成都。秦朝还设置了巴郡。
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设13州刺史部,置益州刺史部,益州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整个四川盆地和汉中地区,形成了今天四川的雏形。
晋初年,划出益州部分设梁州。
武德元年(618年)唐朝建立后,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改益州为剑南道,梁州为山南西道。
乾德三年(965年)归宋朝统治,置川陕路。
北宋真宗咸平年间将地处今四川盆地一带的川峡路分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称为“川峡四路”或“四川路”,后来简称“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元朝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合并川峡四路,设“四川等处行中书省”,简称“四川行省”,“四川省”名自此问世,是为“四川”建省之始,四川行省衙门驻成都府路。 同时对州县大加减并,基本形成了如今县的分布格局。当时,川西高原北部,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今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区,属“云南等处行中书省”。
明朝时期,四川是全国13个承宣布政使司之一,辖区除今四川、重庆外,还包括今贵州省遵义和云南东北部及贵州西北部,辖境已达川西高原和凉山地区,布政使司衙门驻成都府。并在川西高原地区设立卫所,进行军屯。
清初,分全国为18行省,并对川、滇、黔3省省界进行较大调整,基本确定了今四川的南部省界。清中叶,在府、州、厅、县之上,增设五道,即:成绵龙茂道、建昌上南道、川南永宁道、川北道、川东道,以道辖该地区的府、州、厅、县。
民国元年(1912年),撤销道一级建置,改为省直辖府、州、厅、县,省会设在成都。民国二年(1913年)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废省改道,将四川地区分为川西、上川南、下川南、川北、川东和边东、边西7道,后改盆地5道名为西川、建昌、永宁、嘉陵、东川。同时废府、州、厅建置,将县直隶于道。
民国三年(1914年),裁去边东、边西两道,划康定县以西30个县为川边特别区域(包括金沙江以西的昌都地区),受四川省节制。
民国十九年(1930年)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实行新县制,编组保甲,划分乡镇。同年,又将原西康行政督察区和四川所属第十七、十八行政督察区合并,设立西康省,实行川、康分治。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并将四川地区划分为川西、川东、川北、川南4个行署和西康省。
1952年9月,撤销川东、川西、川南、川北行署区,恢复四川省建制,在成都成立四川省人民政府。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