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与表达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9
当我开始表达的时候,才开始真正思考沉默。

说起沉默,我立马想起的是中学和大学的某些课堂,老师一提问,教室里瞬间鸦雀无声,同学们屏气凝神,低下头装作正在思考的样子来躲避老师的目光。

这种情况似乎在亚洲更为常见,有人说这是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和集体主义的影响,师生地位不平等,老师和家长都更喜欢挫折式的教育,更习惯直接的灌输而不是交流互动式的学习。

还有人说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知识的好奇变弱,再加上课程设置中人文关怀的缺乏,学生普遍惧怕老师,所以经常保持沉默。

或者是因为老师缺乏魅力和授课技巧,对学生的关注不足,师生关系疏离。

最主要的原因也可能是我们长期缺乏关于“表达”的学习和学习习惯,大家自信心不足,怕丢面子,遭到同学的嘲笑,准备不充分,害怕自己说的并不是老师期望的答案。

在中国,沉默在很长时间里都被看作是一种优秀的品质,“沉默是金”、“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维特根斯坦也说过,当我们面对无法言说之物时应该保持沉默。他的意思是当我们面对“人生”、“爱情”、“理想”这类抽象事物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没有统一、准确的答案,无法言说,所以最好保持沉默。从语言学上讲,沉默是一种非语言交际行为。

在当今社会,沉默更多的是一种逃避或自救的手段和方式。因为附近消失所带来的断裂,我们与社会的联系更多的集中在网络上,但沉默的螺旋却并没有因为新的技术与媒介的到来而消失。

相比之前,现在的人似乎更容易产生孤独感,也更加恐惧孤独,这使得我们不断的估计社会所接受的观点是什么,主流的观点是什么,我们估计的、看到的结果,又影响我们在公开场合与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当我们看到某一个观点很受欢迎就会去迎合,或者当我们的观点和主流不同就会选择隐藏或沉默。沉默的一方又会衬托出另一方的强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的螺旋发展过程。甚至于我们的观点是如何形成的,都潜移默化的受到整个舆论环境的影响。

社交媒体上的舆论场就像是恒河水,我们每天去取一瓢喝下去,就算是跟大多数人站在了一起,不论这水有多脏,只要它能缓解焦虑和孤独。每天这里面百分之八十的声音,都是关于百分之二十的热点事件,又由百分之二十的意见领袖们,引领着百分之八十人的想法。

也有人在现实中唯唯诺诺,在网络里重拳出击,反正匿名也没人知道你是谁,但是我们往往表达的是态度、立场和情绪,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思考过程和内容,现在很少有人去进行深思熟虑之后的长文本表达了,一是我们懒得这么做,再者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么做也存在使我们形象减分的风险。

刚才在想相关内容的时候,脑子出来这样一个基于表达的社交类APP的框架,每天第一次登录时必须对某件事发表评论阐述自己的观点,无论是通过文字、音频还是视频的形式,可能是系统随机推送的热点事件,也可能是根据地理位置或者朋友圈里大家正在关注和讨论的事情或是朋友的邀请,你的这条评论一旦发出,就无法删除或修改,只能添加后续的内容来继续说明或加以解释,并且在你对这一事件发表过见解之后,才能看到其他人对此事的看法,所有人发表的每一条内容,都必须跟某个具体的tag相关联。

基于表达的社交,让人没那么容易隐藏和伪装,不能再保持沉默和回避,不能在没有发表观点之前就看到别人的想法,养成懒惰的习惯。这样是不是更容易找到同类,或是与完全不同的人进行观点碰撞,是不是更容易交到朋友或者更早的避雷和拉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