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失败者项羽,不喜欢胜利者刘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0
人们更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缘于一个人,“司马迁”;一本书《史记》。

一、司马迁的喜爱影响了后人

司马迁是喜欢项羽的,把项羽列入本记,而且把《项羽本记》列在《高祖本记》之前,这在汉代是惊世骇俗的事,是对项羽的高度赞赏和敬佩。因为本记是专为帝王作的传,而项羽并没有做帝王。

司马迁认为项羽虽然名义上没有当皇帝,事实上是他带领诸侯联军,推翻了秦王朝,成为上将军,分封十八路诸侯,称霸天下。他是秦朝之后,汉朝之前的实际当政者。他自封霸王,完成了自己报仇雪恨、创建伟业的目标。对于人生来说,他就是胜利者,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英雄人物。

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国历史上第一鄣记传体通史,成为历代正史的范本,二十四史之首,成为读书人必读的书目。史马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他的观点大多数被后人接受,他的喜欢也就成了读书人的喜欢,成了人民大众的喜欢。

从此赞颂项羽的诗人历代不绝,名篇名句广泛流传,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又如杜牧的《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这些诗句更加深了人们对项羽的歌颂和喜欢。

二、项羽具有超强的人格魅力

1、项羽高富帅的形象,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流量明星。他出生贵族,身长八尺余,力能扛鼎,23岁创业,在救赵的巨鹿之战中,诸侯都作壁上观,宋义上将军也是只围不攻,天寒大雨,士卒冻饥,项羽在劝说无效时,果断杀宋义,夺取军队指挥权,沉船破釜,置之死地,以一当十,奋力一搏,获得全胜。此时,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此始为诸侯联军上将军,号令各路义军。

2、项羽侠骨柔情的形象,是所有女人心目中的盖世英雄。项羽是战神,一生经历无数大小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有时他一出场,敌方看到他“瞋目叱之”就吓得人马惧惊。可是他对虞姬却是情深意重。本记中从来没有写得到有别的女人,唯的虞姬始终不离左右,在战场上也带着她,把她看得和心爱的马一样,是他生命有关的人。当垓下之围,四面楚歌时,他心里放不下的就是乌骓马和虞姬。然后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这样情深似海的男人,哪个女人不动心,不愿为他而死。

3、项羽面对失败敢于担当的气概,彰显人格魅力。垓下之围,他带八百人突围,汉军五千人追击。到淮河边只乘百余人,迷路后被田父陷大泽中。至东城只乘二十八骑。把他们分四队,令四面骑驰下,溃围、斩将、刈旗。来到乌江边,乌江亭长摇着船劝他回江东,他认为自己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他不推责、不怨人,认为是天意,自己承担责任,不愿再起战事,让江东父老因战事而遭殃。

三、悲剧的角色更能赢得惋惜

悲剧总是更能打动人的心,历史上流传下来的英雄人物往往是悲剧收场,杨家将、岳飞,袁崇焕,由于时代的因素、个人的因素,让人惋惜。

项羽力大无比,仁慈而爱护人,又是战神,这样一个英雄自杀,让人痛惜不易。为什么在楚汉之中,他还是败了?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他出生贵族,战场上照样行君子行为,用刘邦的父亲威吓,说要煮了吃,刘邦居然说:“我俩是结义兄弟,我父就是你父,煮熟了分一杯羹给我。”他就不敢真杀,反而后来给放了。鸿门宴上认为刘邦主动上门认错,就应该以礼相待。他打仗能力太强,所以就不信任人,所有的仗都是亲自去打,象韩信这样的军事天才都离他而去投奔刘邦。打下的土地和利益认为全是自己的,不肯分给手下,从而失去别人的死力。他嫉贤妒能,手下谋士范增轻易地被刘邦离间,从而赶走,让他成了孤家寡人,最后四面楚歌而亡。

相比刘邦虽然统一天下,建立汉朝,但由于他出生平民,带有流氓习气,吃霸王餐,好色,逃命时几次把亲生儿女推下车,这样的行事,被大家所不耻,所以不被大家喜欢也是正常。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