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到北大上课的鲁迅被嘲笑,后来为啥又鸦雀无声了?

如题所述

一笔一划,韵味绵长;一字一句,深入浅出;一行一列,宛如甘霖。文字之于人类精神,是亲历者的馈赠亦是观望者的谈资,文人的笔杆在直击麻木的那一刻永远都是叫醒沉睡的利器。孔子曾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达到文化与质朴的绝佳平衡是中国人对于君子的最高认同。

中国近代历史刀光剑影、长枪铁炮的流血时刻成为了一个时代的伤疤,但就在传统观念与先进思想激烈碰撞的火花中,文学的世界也因此有了堪称伟大的跨越。文人辈出的年代里作为中国现代文化奠基人的鲁迅先生则用他的文字为中国民族文化的褪俗绽放指明了方向。



一.谦以待人,虚以接物

鲁迅先生在现代文坛中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甚至曾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执笔如刀是他给世人留下最深的印象,正如他自己所言"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的文字永远都是冷冽的、怅然的,可这份穿越炎凉的文字也恰巧叩响了一个民族内里对风骨的追求。

与文字世界的尖锐不同,讲台上的鲁迅先生向来以蔼然仁者的形象示人,但事实上这样亲和的育人态度似乎也并不影响他继续保持自己特立独行的习惯。



12年,31岁的鲁迅应蔡元培先生之邀前往北大授课,当他提着布包、身穿打满布丁的破旧长衫,耳边还别着一支铅笔走进教室的时候,瞬间点燃了台下同学们的笑点。

要知道北大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创新的历史开端,那里始终不缺乏最具资本的后备力量,西装革履的教授、配色得体的学生制服才是常态,在这些学生眼里不修边幅的鲁迅从他闯入这个"高级"学堂的那一刻就沦为了戏谑之物。

站在讲台上的鲁迅无视了台下的质疑、鄙视,他秉承了自己一贯的教育理念: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做那会朽的腐草,更何况只是无关痛痒的嘲讽。知识、思想带来的底气告诉他,这些热血的年轻人会被他征服!



听着耳边的嬉笑声,鲁迅顺势开了几个玩笑,夹杂着浓重绍兴方言气息的自我介绍将气氛推入了更尴尬的境地,面对这一幕鲁迅像是早就料到,他不疾不徐地打开讲义,再开口时他已然变身为文坛上那个大杀四方的战士。

诚然台下学子看到格格不入的鲁迅有些许傲慢无理,但这并不影响那个年代的青年面对未知产生强烈的敬畏之心。几分钟后,盈耳的嬉笑冰消雪释,此时教室鸦雀无声,眼前这个文坛"扫地僧"深入浅出的讲解、他对于历史人物的把控是令人震撼的,一时间饶是见多识广、自诩思想先行者的北大学子都为之敬佩。

再后来,每逢鲁迅上课,教室中都是座无虚席,前来听讲的学生甚而排在了窗户之外。思想的光芒最终掩盖了他不衫不履的外貌,曾有幸聆听过鲁迅讲课的学生说道:"他的课堂上只有三种声音,鲁迅的讲课声、学生的笑声和掌声"。



美丽的皮囊在困难面前终究只会明艳的手足无措,人从来都不会因外表的美丽而永久美丽、真正值得赞美的是灵魂深处的修养。

二.恩师之情,没齿难忘

在鲁迅价值观念的形成中,藤野先生产生着无可比拟的作用,06年意气风发的鲁迅同二弟周作人一道怀着悬壶济世的梦想踏上了前去日本学医的归途,在陌生的国度藤野先生是唯一一个给予他鼓励的人。

在普遍瞧不起中国人的环境中,藤野先生用彼此尊敬、善意帮扶的态度使得鲁迅在与他分别多年后仍对这位满怀良善的老师念念不忘,这份温暖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鲁迅此后的人生。



晚年的藤野先生回忆这个跨洋而来的学生似乎并不是一个优等生,但不出众的成绩丝毫没有妨碍他继续努力,在充满歧视的恶意里这个一路向阳的孩子还是找到了适合他生长的地方开出了花

鲁迅的笔下藤野先生穿衣模糊,有时还会忘记打领结,而多年后的他一如敬重的恩师不拘小节,但求借课堂传递自身所想所求。

三.永恒的爱憎分明

鲁迅在北大所授的是《中国小说史略》一课,但在听众的视角里他讲得更多的是当时的社会凉薄,唯有这时他才更有写书那般挥斥方遒的架势,医学、生物、历史、文学信手拈来的知识共同成就了鲁迅别样的课堂,他大敞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欢迎年幼的学子游览或是带走些什么。



天才在窘迫中被滋养,鲁迅不是生来神童,绝大部分人也都不是,但麻木的社会中民族的未来总要有人扛起,时事所迫,他就充当了这个摇旗的角色。

他的言语、文字在不经意间将他期待的理想社会展现在了无数有志青年眼前,深受鲁迅理想主义熏陶的北大学子爆发了最震撼人心的反抗之声,为了让青年的声音响彻中国,他同样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26年,在奉系军阀和国军的大混战之中,日、英美等国联合发出通牒要求段祺瑞政府撤销位于大沽口的国防设施,面对此等无理要求,李大钊先生组织集会表示抗议,段祺瑞政府却将炮火指向了家门之中,下令开枪射杀了许多民众。



在这场惨案中一直以来致力于支持学生运动的鲁迅最终成为了殉葬品,被迫离开了北京大学,然而引咎辞职的他没有停下敲响警钟的步伐,他的世界里故事仍旧在续写。

年少时也许每个人都壮志满怀渴望闯出一片天地,尽情挥洒一片志向,尝尽人生百态,终显没落,或循规蹈矩,或趋炎附势,但总有一些人生活在黑暗中却散发了最炙热的光芒,正如鲁迅这般,他留给中国青年的力量始终在发酵。

朴素的外表难掩肆意喷涌的才华,做自己想做的,找寻自己真正所求的快乐,这是他留给中国后辈最珍贵的财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