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过了一个年,就不想再见到亲戚?

如题所述

不知不觉,春节就过去了,大家陆陆续续走上工作岗位,离开家乡。忽而回头,才知道,以下几种人,不想和亲戚交往了。

01“无根”的人,过年没有回家乡,也没有和亲戚互相走动。

白居易《除夜》里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有人站在门口,翘首以盼,思念远方的亲人,但是远方的亲人没有回来,家里的人,多了一份愁容。这样的画面,令人心酸。

尤其是年迈的父母,怎么不想儿女早点回家呢?也许,父母为了过年,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年前,打了无数次电话,呼唤儿女。

事实上,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漂泊,他们没有了“根”。不仅是年轻人,一些中年人,也是如此。人海茫茫,何处是家?认真想一想——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把异乡当故乡。

连续几年都不回家乡的人,他们的根,在异地,或者一直在路上,对亲情的观念,越来越淡薄了。好好工作,好好赚钱,在异地安家,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打算。

03“拒绝攀亲”的人,没有了走亲戚的热情。

过年时,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人们在一起,一开口就说“二叔、小爷爷、大姑、阿姨”,年轻人一开口就说“同学、朋友、同事、领导”。

很明显,人与人之间,存在代沟,放大来说,就是三观不合,没有办法好好聊天。老一辈的人,喜欢这样安慰人:“实在混不下去,就找你大伯,他在某地混得不错。”当你去找大伯的时候,往往会寒心。大伯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热情,甚至拒绝帮助晚辈。这份亲情,立马就变冷了。

既然几代人聊不来,也不能互相帮助,那就不要交往了。当一个人有了拒绝“攀亲戚”的想法,他自然就会做出和亲戚断交的举动。过年的时候,他会选择与一些有利益瓜葛的人交往,而不是局限于亲戚关系。比方说,有人提着礼物去拜访上司,却没有理会自己的长辈。

04“生活落魄”的人,不想见到亲戚,害怕谈及收入和工作。

走亲访友的形式有很多。有人开车去拜年,有人搭车去拜年,也有人需要搭亲戚的顺风车,甚至要亲戚专门接送。一些开豪车去拜年的人,显得很有面子,说话也很大声。一些很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胆小甚微”的样子,甚至要看长辈的脸色。

另外,生活落魄的人,送礼物的时候,会显得比较小气,给红包的时候,也会计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亲戚之间,互相对比一番,就会发现,落魄的人,还不如待在家里,不和外人见面。一开口就谈钱,就说工作,他真的没有底气。在我的老家,有这样一种现象:“躲债。”也就是说,年底和年初,平时见不上面的人,在过年的时候,大概率会回家,可以见面。趁此机会,可以把债务谈清楚,要回来。

对于欠债的人,真的害怕有人来讨债,因此他要躲起来,不和亲戚朋友见面,即便回到了老家,也不会暴露行踪,父母也会故意隐瞒。贫穷,也体现了“没有面子、没有底气”,因此和亲戚断交,也就不奇怪了。

05“快节奏”生活的人,把走亲戚当成了负担,总是来去匆匆的样子。春节,说起来是十多天,其实是几天而已。一些在外打工的人,从外地赶到家乡,从家乡再去外地,路上就耽搁了两三天。在家的时间,也就是三四天。想要去所有的亲戚家走一转,似乎是难以做到的。去走亲戚的时候,也就是开着车,拉着一堆的礼物,匆匆忙忙送到长辈手里,还没有说几句话,就离开了,去了下一家。有时候,一个上午,就可以走五六户人家,大家只是见个面而已,谈不上感情联络。很多人,希望过年的时候,可以好好休息,而不是忙得团团转,因此他选择了不和亲戚交往,过好自己的日子。一些亲戚,也习惯了“不留客吃饭”,把拜年当成形式上的客套。久而久之,大家达成了少走动,少交集的共识。

06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走四方。”按照拜年的顺序,排好日期,去亲戚家吃顿饭,甚至睡一晚,这样的传统,大概率是不现实的。

如果有亲戚住在偏远的山区,也许你压根就没有打算去拜访,只是通过网络,送去祝福和红包。曾经,在农村,村里一大半的人,都是亲戚,没事去串门,有事就捎个口信,亲戚就聚拢过来了。

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大家各自忙碌,各自安好。不管在故乡,还是在异乡,生活还得靠自己。亲情观念的淡薄,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还是生活所迫。

俗话说:“亲不亲,血脉相连。”不管怎样,春节期间,仍旧需要走亲戚。我们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来我往,才亲;你不来,我不往,当亲也不亲。”虽然亲戚之中,也有人品很差的人,也有不愿意帮忙的人,但是总有几个人,在关键时候,会给你温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形式,越来越多了。除了见面聊天,还可以借助网络,互相沟通。只要你有心,一年到头,都像过年一样热闹。

多记别人的好,学会感恩,社会就有了人情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4-13
不知不觉,春节就过去了,大家陆陆续续走上工作岗位,离开家乡。忽而回头,才知道,以下几种人,不想和亲戚交往了。
01“无根”的人,过年没有回家乡,也没有和亲戚互相走动。
白居易《除夜》里写道:“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老添新甲子,病减旧容辉。”有人站在门口,翘首以盼,思念远方的亲人,但是远方的亲人没有回来,家里的人,多了一份愁容。这样的画面,令人心酸。
尤其是年迈的父母,怎么不想儿女早点回家呢?也许,父母为了过年,准备了很多好吃的。年前,打了无数次电话,呼唤儿女。
事实上,很多人,已经习惯了漂泊,他们没有了“根”。不仅是年轻人,一些中年人,也是如此。人海茫茫,何处是家?认真想一想——此心安处是吾乡;我把异乡当故乡。
连续几年都不回家乡的人,他们的根,在异地,或者一直在路上,对亲情的观念,越来越淡薄了。好好工作,好好赚钱,在异地安家,就是他们最真实的打算。
03“拒绝攀亲”的人,没有了走亲戚的热情。
过年时,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人们在一起,一开口就说“二叔、小爷爷、大姑、阿姨”,年轻人一开口就说“同学、朋友、同事、领导”。
很明显,人与人之间,存在代沟,放大来说,就是三观不合,没有办法好好聊天。老一辈的人,喜欢这样安慰人:“实在混不下去,就找你大伯,他在某地混得不错。”当你去找大伯的时候,往往会寒心。大伯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热情,甚至拒绝帮助晚辈。这份亲情,立马就变冷了。
既然几代人聊不来,也不能互相帮助,那就不要交往了。当一个人有了拒绝“攀亲戚”的想法,他自然就会做出和亲戚断交的举动。过年的时候,他会选择与一些有利益瓜葛的人交往,而不是局限于亲戚关系。比方说,有人提着礼物去拜访上司,却没有理会自己的长辈。
04“生活落魄”的人,不想见到亲戚,害怕谈及收入和工作。
走亲访友的形式有很多。有人开车去拜年,有人搭车去拜年,也有人需要搭亲戚的顺风车,甚至要亲戚专门接送。一些开豪车去拜年的人,显得很有面子,说话也很大声。一些很穷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胆小甚微”的样子,甚至要看长辈的脸色。
另外,生活落魄的人,送礼物的时候,会显得比较小气,给红包的时候,也会计较。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亲戚之间,互相对比一番,就会发现,落魄的人,还不如待在家里,不和外人见面。一开口就谈钱,就说工作,他真的没有底气。在我的老家,有这样一种现象:“躲债。”也就是说,年底和年初,平时见不上面的人,在过年的时候,大概率会回家,可以见面。趁此机会,可以把债务谈清楚,要回来。
对于欠债的人,真的害怕有人来讨债,因此他要躲起来,不和亲戚朋友见面,即便回到了老家,也不会暴露行踪,父母也会故意隐瞒。贫穷,也体现了“没有面子、没有底气”,因此和亲戚断交,也就不奇怪了。
05“快节奏”生活的人,把走亲戚当成了负担,总是来去匆匆的样子。春节,说起来是十多天,其实是几天而已。一些在外打工的人,从外地赶到家乡,从家乡再去外地,路上就耽搁了两三天。在家的时间,也就是三四天。想要去所有的亲戚家走一转,似乎是难以做到的。去走亲戚的时候,也就是开着车,拉着一堆的礼物,匆匆忙忙送到长辈手里,还没有说几句话,就离开了,去了下一家。有时候,一个上午,就可以走五六户人家,大家只是见个面而已,谈不上感情联络。很多人,希望过年的时候,可以好好休息,而不是忙得团团转,因此他选择了不和亲戚交往,过好自己的日子。一些亲戚,也习惯了“不留客吃饭”,把拜年当成形式上的客套。久而久之,大家达成了少走动,少交集的共识。
06俗话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走四方。”按照拜年的顺序,排好日期,去亲戚家吃顿饭,甚至睡一晚,这样的传统,大概率是不现实的。
如果有亲戚住在偏远的山区,也许你压根就没有打算去拜访,只是通过网络,送去祝福和红包。曾经,在农村,村里一大半的人,都是亲戚,没事去串门,有事就捎个口信,亲戚就聚拢过来了。
现在,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大家各自忙碌,各自安好。不管在故乡,还是在异乡,生活还得靠自己。亲情观念的淡薄,不仅是思想观念的变化,还是生活所迫。
俗话说:“亲不亲,血脉相连。”不管怎样,春节期间,仍旧需要走亲戚。我们要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来我往,才亲;你不来,我不往,当亲也不亲。”虽然亲戚之中,也有人品很差的人,也有不愿意帮忙的人,但是总有几个人,在关键时候,会给你温暖。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人的交流形式,越来越多了。除了见面聊天,还可以借助网络,互相沟通。只要你有心,一年到头,都像过年一样热闹。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