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期间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1000字作文

如题所述

钱春夏 转眼又到了学期末,回顾整个学期,学生的心理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年级学生的特征:主见多了、小叛逆不断……在他们身上都一一映现。做为一名班主任,单单对他们进行行规教育已远远不够,我们应该把教育重点偏重到他们道德品质的形成,因为小学阶段是一个人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学习掌握社会规范的基本阶段,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曲折的发展过程,我们要积极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平台,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这个学期的班主任实践工作中,我就“”这一方面,总结出了以下几条经验。 一、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教师发挥榜样力量,激励良好行为。教师要为人师表,言行一致,以文明高尚的言谈举止,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良好的个性品质教育学生,发挥示范作用,为学生树立“立身做人”的榜样。做到“以德感人,以德服人,以德育人”。 教师的语言是有声的行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语言,前者使学生信服,后者使学生佩服。要想让学生信服,自身就必须过硬。所以,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做到,事事处处以身作则。要求学生讲卫生,见到垃圾教师先弯腰;要求学生爱国,升旗时我们首先肃立;要求学生守时,教师不能迟到早退;每次劳动,教师应该带头干,与同学生们一起扫地、擦桌凳、门窗、拖地。这样,身体力行,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自觉养成了以上良好的习惯。 二、从日常生活中抓契机进行教育。 针对同学接触的各种事情,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随时随地进行教育,使道德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我们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小学生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比如,有的同学有困难,有人主动帮助他,劳动时,有的同学不怕脏,不怕累,对待老师有礼貌等。教师和父母要善于抓住这些典型事例进行随机表扬,鼓励好的典型,对那些随手拿别人东西,打架、骂人的同学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使他们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使他们从小就萌发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培养他们诚实、勇敢、好问、友爱、爱惜公物、不怕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品德、行为、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真正地为他们良好的品德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养成辨别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净化他们的心灵,通过典型的日常小事,学生亲眼目睹、亲耳所听,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径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 三、树立学生的自尊意识 在班集体中,不是每个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都完全正确,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问题学生占了一定的比例。对待问题学生,我们不能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我们要充分利用情感的力量,帮助他们改变自我。我们要格外关注他们,在纠正他们不良行为的同时,给他们更多的爱,温暖他们的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自尊。一个人只有在获得了尊重之后才会想起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尊严,竭尽全力去做好自己应尽的职责,从而获得别人的认可。正好在语文课上学到了《尊严》一课,我就在讲课的时候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行为是否都是有尊严的表现,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当班内几个问题学生回答时,他们都能意识到自己有时的不当行为是没有尊严的表现,说着说着,都红了脸、低了头。我决定以唤醒他们的自尊为切入点,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在转变问题学生时必须要给予更多的关爱,要尊重他们,要让班级的成员都尊重他们,帮助他们改正过错,重新认识自我,向温暖的集体靠近。当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健康发展时,这才体现了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四、优化家校联系 学校、家庭、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环节脱节了,教育的效果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我们除了要重视校内教育外,还要重视校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我们要经常家访,和家长交流沟通,让家长们多了解自己的子女,教给家长教育子女的方法,让学生在校内所受的思想教育在家中得到延伸,行为习惯得到巩固,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我们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切实抓好学生的德育教育。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时,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重视他们努力后的结果,鼓励他们持之以恒,做得更完美。 道德教育是常抓不懈的工作,作为班主任,要持之以恒地做这项工作,让孩子们从小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使其受益终身。追问

谢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