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路桥梁施工中的施工裂缝成因及如何预防

如题所述

一、导致建筑施工裂缝的因素 1.1 温度作用产生的裂缝 一般来说,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顶层的屋面板与墙体是最为频繁的出现裂缝的地方,然而影响其开裂的主要原因就是温度。主要是由于温度作用导致结构出现开裂的大多集中在建筑物的顶层以及楼屋面,尤其是建筑物的两端比较常见,纵墙和横墙都可能出现温度裂缝,比较长的温度裂缝可以跨越两个楼层。在温度裂缝的形状中,斜向裂缝是较为常见的,呈现中间宽、两端细或者一端细、另一端宽;再就是水平发展的温度裂缝,这种裂缝呈现两端宽、中间细并且断续状发展。因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过大,不同的建筑材料以及建筑物的不同部位在温度作用下产生不同的变形,变形过程又受到外界的约束,进而造成温度裂缝的产生。 1.2 收缩作用产生的裂缝 在混凝土凝结硬化过程中,多余的水分会由表及里的蒸发出去,在混凝土构件的截面上就会出现温度差值,使得混凝土构件横截面出现不均匀的干缩。混凝土由于受到收缩作用进而在内部出现拉应力,当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就会导致裂缝的产生。混凝土塌落度的大小对裂缝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混凝土在具有较大塌落度的情况下,在进行施工振捣过程中就会出现砂浆层以及水泥浮浆层,这两层含有较多的水泥、收缩性能较强;在混凝土凝结硬化时就会有大量的水分蒸发到空气中,导致混凝土的体积出现急剧的收缩,因混凝土早期的抗拉强度无法抵抗变形作用,因而导致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此外,因基层混凝土的收缩系数小于砂浆层,因而在两层交接处会出现不均匀的变形,进而导致交接面处产生裂缝。 1.3 沉降作用产生的裂缝 在砌体房屋结构中,由于地基的不均匀沉降会在结构应力较大部位出现沉降裂缝。在多层建筑里这种裂缝可能会发展到2层的地方。若建筑的地基的承载能力出现突变,沉降裂缝也有可能向建筑物的下方发展,严重时可能布满整个建筑物。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主要是施工方法不当或者设计失误;若建筑采用桩基础,当桩基础依靠静载试验对地基承载能力检测时,因桩基础施工影响因素较多、检测的数量也有限,因而很难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影响桩基础的设计与施工,进而导致基础因沉降作用而产生裂缝。 1.4 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缝 在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操作方法不当等就容易出现施工裂缝,这种裂缝的分布没有规律可言。造成这种裂缝出现的原因有:管道设置不当、混凝土强度不满足要求、楼板厚度不够、混凝土养护条件差、混凝土浇注方法和顺序不对、浇注速度过快、混凝土模板过早拆除、施工缝未妥善处理、施工缝设置不合理、钢筋保护层过大、浇注前钢筋变形过大、施工现场缺乏有效的管理等。 二、建筑工程施工裂缝防治措施 2.1设计过程中预防裂缝的产生 (1)为了避免温度裂缝的产生,在建筑物设计时应当尽量将所有构件都处于保温层包裹中,这样就能够有效减少使用过程中温度裂缝的产生。 (2)收缩裂缝的产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大,而且混凝土强度越高越容易出现收缩裂缝,因此,在建筑物设计中应尽量避免选用高强度混凝土。对于建筑物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应按照构造要求配置钢筋。 (3)在建筑物设计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非承重性裂缝的产生;对于容易出现裂缝的地方,应尽量使温度作用与收缩作用同时出现,这样有助于建筑物变形的协调性。如尽量降低建筑物的平面体量,墙体和楼面不应当支撑在刚度相差较大的支座上,避免建筑物出现局部较大的消弱现象。 2.2 施工过程中预防裂缝的产生 (1)在搅拌混凝土拌制时,首先要保证混凝土强度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其次,尽量降低绝对用水量以及水泥的用量。在混凝土中的水泥石凝结硬化时容易出现大量的水分蒸发,降低混凝土拌合时的用水量,就可以降低混凝土的水分蒸发量,进而降低混凝土的收缩。因此,在施工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拌合混凝土的用水量,条件允许时可以添加高效减水剂。 (2)利用有效的安排施工顺序,可以降低建筑物各构件之间的应力作用,进而避免混凝土早期裂缝的产生。如可以先进行建筑物墙板的施工,然后再进行底板的施工,这样可以避免因底板对墙板的约束而引起墙板出现裂缝。 (3)做好砼的养护工作。有关研究指出,若普通砼是在水中进行养护则可以有效避免收缩裂缝的产生,因此,在砼浇注结束以后,要尽快用草帘等进行覆盖并进行浇水养护,这样就能够降低砼的收缩量,防止砼裂缝的产生,混凝土的养护时间应当不少于14d。 (4)砼浇注、养护过程中所用的模板起到支撑混凝土自重、保证混凝土形状的作用,因而在砼模板的拆除时间应当依据砼的强度发展过程、养护条件等确定,避免拆模过早而导致荷载裂缝的产生。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在的建筑工程施工中,因为受到温度作用、地基不均匀沉降、混凝土干缩、施工等原因的影响从而导致施工裂缝的产生,故一定要从建筑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施工两大个方面实现必要的措施,注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进而有效预防施工裂缝的出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