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第三学段学生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多少字

如题所述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四个学段的阅读板块对于默读都有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开始学习默读,到第二学段要求初步学会默读,再到第三学段对于默读要求要有一定速度,最后到第四学段要求养成默读习惯。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第一学段“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第二学段“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依照学习的渐进规律,明确提出默读的合理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加以落实。 

首先,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默读时通过视觉接受文字符号,直接发送给大脑,立即进行译码处理,不需要像朗读那样将文字转为口语,需要通过口、耳结合的中间媒介,才能进行理解。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实际就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 

其次,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一般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等感官的协调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要潜心专注,认真读懂,有思考默读,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第三,默读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照顾到不同层次阅读理解能力的学生。对于某些在理解上稍微有难度的课文,在默读中,理解能力好点的学生可以反复咀嚼、品味,理解能力稍欠缺的,遇到课文的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阅读向老师、同学质疑或自行思考。 

第四,默读的实用价值高。因为默读速度快,就能读更多的文章,了解并积累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为默读不出声,不相互影响,能保证环境的安静,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读物的内容,且不易疲劳,易于持久。 

很多语文教师虽然在不同学段的阅读教学中使用默读这一教学手段,但是纵观阅读教学中的默读,有的把默读等同于朗读不加以纠正,有的在该朗读时要求学生默读,有的在该学生默读思考时要求朗读,还有的干脆在阅读教学中舍弃了默读。这就使默读成为了可有可无的阅读形式,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无法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 

一、各学段坚持训练默读能力 

小学低段开始涉及学习默读,语文教师在低中两学段要从默读的姿势、用眼、用脑、用手等方面,开始指导训练学生学习默读,重点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手指,第三、四学段进一步要求学生默读时做到眼到、心到、手到,最好还要经常带着问题动笔圈、勾、划、写,因为只有眼、脑、手结合,才能提高默读的效果。语文教师要注意在阅读教学和阅读指导课中用好默读,及时纠正学生中不正确的默读方式。 

二、寻找语文教学中的默读时机 

    根据课后思考题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对此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在对课文内容有整体了解的基础上为理解某个重点内容采用默读。如《童年的发现》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我”发现了什么,是怎样发现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课后思考练习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在德国看到了一种怎样的奇丽的景色?”这种类型的思考题,答案在文中比较明显,采取默读形式解决问题既省时又省力。 

    其次是根据课文内容谈体会谈感悟时采用默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这种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理解的问题采用默读能激发学生认真思考,并有效梳理出自己的见解。 

    再次是对整篇文章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时采用默读。如《草船借箭》课后思考题:“默读课文,想一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这类较长篇幅的故事,在导入课文学习后就需要让学生在默读中对文本进行梳理、归纳,最后总结出课文所诉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主要内容。 

    2.利用篇幅较长的课文进行默读训练 

    篇幅较长的课文在梳理文章内容和结构时一般不适宜朗读,而默读却能彰显其不可替代的功能。不管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都有很多篇幅较长的课文在预习或是教学时更多地使用默读这种阅读形式。如《鲁滨孙漂流记》、《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较长篇幅的课文,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文章的梳理,必须引导学生通过默读俯瞰全篇。 

    3.针对课文学习的难点进行默读训练 

    在学习某些课文时,遇到理解的难点或瓶颈,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对课文的前后内容或相关的链接资料进行分析理解。如学习小说《孔乙己》时,要求根据贯穿孔乙己故事的众人的哄笑来体会小说的主旨,这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学生通过默读寻找文中的几处“哄笑”,分别体会他们为什么而笑,再从默读中联系全文体会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可进行默读训练 

    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过程中,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前先默读,在默读中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再进行合作探究,可更好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三、通过阅读指导课对学生进行默读训练 

    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见识,语文教师都会有专门的阅读指导课,并给学生安排适当的课外阅读任务。学生在完成相关阅读任务时都采用默读,所以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默读任务。通过长期的课内外安排的阅读任务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将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四、开展专门进行默读训练的活动课 

    根据各学段学生的年龄特点,我选择相关课文材料和适合的课外读物,开设测试学生默读能力的竞赛活动课。利用学生喜好活动和力争上游的心理适时开展有意义的默读比赛,通过比赛形成学生喜欢读书看报的氛围,促进学生默读能力的提高。 

    正如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所说:“评价默读,应根据各学段目标,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语文教师在培养提高学生默读能力时,要遵循科学适度的原则,把握好时机,找准方法,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掌握默读的方法,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阅读效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