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笔、悬念、铺垫的区别是?

考试急需啊,简单一点,好背。

伏笔和悬念的区别从笔墨,形态和目的及作用这三方面看。

一,从笔墨上看区别

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设悬念则没有特别统一的规定,其笔墨根据实际需要有多有少。

二,从形态上看区别

伏笔一般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往往貌似“闲笔”。

为了达到悬念的目的,作者在设置悬念的时候,也往往是把它放在显著的位置,或者是大肆渲染,它也是“显性”的。

三,从目的和作用上看区别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目的是以求前后呼应,情节合理”。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悬念则是为了造成读者心中的紧张和期待心理,以求情节的曲折,故事的起伏。

扩展资料:

伏笔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fú bǐ,指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

“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好处是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在戏剧创作中有称伏线。

特点

(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如果伏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显得枯燥。

悬念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xuán niàn,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未知的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

“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出自《奉谕还朝疏》。

悬念,是通过对剧情做悬而未决和结局难料的安排,以引起观众急欲知其结果的迫切期待心理的一种编剧技巧。在西方编剧理论中,最早设计悬念的是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在中国戏曲理论著作中,虽无悬念一词,单所谓的“结扣子”、“卖关子”,以及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格局一章中提出的有关“收煞”的要求:暂摄情形,略收锣鼓......令人揣摩下文,不知此事如何结果“,其内涵就是与悬念基本相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伏笔

百度百科——悬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伏笔与悬念大体上说没什么的区别,而伏笔、悬念与铺垫的区别则是很明显的。
1,从目的和作用上看:铺垫是衬托。作者尽管是在次要人物或事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的人物或事件。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2.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惟恐读者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而伏笔呢,一般说来,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所谓埋下伏笔,即指这一点。因而,伏笔是“隐性”的。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3.从笔墨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09-20
伏笔是个伏笔
悬念是个大X铺垫
铺垫是个XXX悬念
第3个回答  2019-10-13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