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生经历了那些挫折?

请说简明,如:XXX年,他被贬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5-19

1、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被调为湖州知州。

上任后,他即给神宗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利用,说他“愚弄朝,妄自尊大”、“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又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

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七月二十八日,上任才三个月的苏轼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2、贬谪到黄州

初到黄州时,苏轼的内心是抑郁,迷茫的。虽然郁闷,到却没有被打击得一蹶不振。很快苏轼就调整了心态,既然仕途不顺,转而开始创作,通过创作来排解内心的抑郁之情。那首《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3、流落儋州

元祐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元祐六年八月调往颍州任知州、元祐七年(1092年)二月任扬州知州、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任定州知州。

4、远贬惠州

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绍圣元年(1094年)六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州(今广东惠阳)。

5、身逝常州

宋徽宗即位后,苏轼相继被调为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四月(1100年),朝廷颁行大赦,苏轼复任朝奉郎。

北归途中,苏轼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在常州(今属江苏)逝世,享年六十五岁。苏轼留下遗嘱葬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父亲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 宋高宗即位后,追赠苏轼为太师,谥号“文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苏轼一生,从政约四十年,基本上是在新旧党争的漩涡中坎凛起伏地度过的。但政治的挫折并没有减弱他旺盛的创作精力。元丰三年(1080),御史官员从他的诗文中搜索材料,牵强附会,说他讥讽皇帝、诋毁朝廷,把他逮捕,制造了一起“文字狱”,史称“乌台诗案”,次年被贬谪,“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此后,苏轼又几经沉浮,先后被贬于定州、知州、惠州、直至儋州(今海南省)。伴随着宦海沉浮,经历了多年人生挫辱的他,也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鄙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对世情冷暖的渐趋洞察,使得他在困苦的生活中,一直保持着开朗乐观的精神面貌,并且积极地进行创作。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6-29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罕见的通才人物,但他的生活却也是罕见的坎坷曲折。他的诗忧国忧民如屈原,枯淡简朴如(陶)渊明,任情挥洒如李白,寓意深厚如杜甫,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体会。他的词作雄壮为骨,超逸为肌,开创豪放派词风。他的词之言志抒情,记游怀古,“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也大大扩充了词的题材。他的散文气势充沛,行若流水,广搜博引,自然清澈,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佼佼者。他的画与北宋著名画家文同齐名,是“文湖州竹派”的领袖人物。他的书法洒脱遒劲,独具风格,名列“唐宋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洵,苏轼)之列,又独占“宋代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之首。此外,苏轼还在军事学,医药学,建筑学,水利学,语言学,音乐学,襌学方面均有极深的造诣。苏轼任职惠州,见当地缺医少药就采集中草药,合成剂、丸,为当地人扶死救伤。苏轼任职广州,引蒲涧水入城,解决了当地居民多年来饮水成苦的问题。苏轼任职徐州,率城民与水灾奋斗七十余日,终于使徐州免于水淹,后又指挥修建徐州城堤。苏轼任职杭州,不仅兴建了苏堤,还发明以瓦筒代替竹管之法来引水,使西湖免于成为一片水涸。苏轼还曾设计过帽子,酿过良酒,制作过一种特殊的千层饼,调过一种别具味道的汤。所以,北宋年间,“东坡帽”,“东坡酒”,“东坡饼”,“东坡羹”,“东坡肉”等曾一度成为众人追求的时尚。苏轼以一介书生,如此多才多艺是中国历史上旷古少见的。 仕途经济异常坎坷可惜﹐苏轼之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曲折。苏轼21年时与弟苏辙一同进京考试,一路通过举人考试,礼部考试与殿试,获进士及第。当初宋仁宗在殿试二苏之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他为大宋王朝找到了两个宰相人材。可惜苏轼虽有宰相之才,却无首辅之运,虽才高八斗,却总不得重用,或因作诗不慎,或因出言直率,一再被他的政敌们抓住把柄,大作文章,害得苏轼在将近四十年的官宦生涯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苏轼一生为官,曾出任过杭州,徐州,密州,安州,惠州,颍州,杨州等地方太守,也出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中书舍人等朝庭命官,最后却在62岁高龄去任琼州(海南岛)别驾(就是知州的佐官),而且做了将近两三年。以苏轼当时之官宦经历和文坛盛名去到天涯海角去出任如此位卑的小职,心中的不平可想而知了。苏轼的一生就是在这样的落魄不定和怀才不遇中度过的,可他的成就又是非凡无比的。
第4个回答  2021-01-20

相似回答